一出国就成小粉红,这好像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了。嗯,这里应该说明一下,这里说的主要是出国读初高中的小留,考研出国拿奖学金的是不同的情况。
出国读初高中的小留喜欢课余扎堆,在一起数落美国、加拿大或者其他所在欧美国家的不好,这已经成为时髦。近年出国的人和早年有极大的不同,很多来自家庭条件优渥的环境,他们在外的日子其实很不错,但比谁都小粉红,还特别容易受到“无脑红”的影响。这是有意思的现象。
中国的发展有目共睹。久居海外偶尔回国的话,很容易感受到“文化冲击”。但小粉红刚出国没多久,他们对海外的理解远没有多深,但对欧美的抱怨和指责却比谁都尖厉,原因或许不是来自深思熟虑的政治思考,而是肉眼可见的生活反差。
大家都是独生子女,本来就众星捧月。但国内生活条件优渥的话,形成生活方式定势,不光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食不厌精衣不厌华。到国外,少数有家人陪读,多数是寄居在人家家里。即使是寄居在亲戚家里,也依然是寄人篱下,总是不便趾高气扬。
在国内的时候,想吃什么,不仅可以下馆子,还可以叫外卖,回到家里,父母更是鞍前马后张罗好吃的。在国外,一般人家家里都吃得简单,华人如此,洋人更如此。餐饮也肯定是客从主人,而不是反过来。
除了纽约、旧金山、温哥华、洛杉矶唐人街,各式精美中餐饭店的条件是没有了,除了左宗棠鸡、姜葱牛肉、上海粗炒面,中餐外卖更是免谈。国内还号称喜欢吃西餐的,出了国才知道欧美人吃的根本不是一回事。都说胃是最爱国的,对于吃惯中餐美食的胃来说,欧美哪怕是高级饭店,也只能是偶尔光顾的地方。这都不是钱不钱的问题了。在国内的时候,买欧美名牌是很提气的事。在欧美,很多国内所谓名牌,在欧美也就是主流品牌,像Zara,H&M,Gap,Michael Kors,Nike,Underarmor,Adidas,Columbia,都是这样。LV、Hermes、Prada这些,除了有什么场合,一般没人穿上摆谱。欧美人不大讲究穿名牌,真有钱的人还玩“隐富”,炫富反而是被看不起的。有事没事装点着LV、Prada、Hermes晃来晃去,就像满大街嚷嚷“今天我们家又吃大猪蹄子啦”一样傻。这样的翻转也很使人失落。在国内的时候,骄横跋扈也有人宠着。寄人篱下了,不说不大好意思,就是敢摆谱,人家也不买账。这还没有到社会,已经被敲打了。这还不是毒打。在国内的时候,“我以后是要出国的”还可能受人羡慕,但在国外了,这有什么可羡慕的?在国内的时候,可能言必称欧美,看书、刷剧也都是欧美的。但看的是中译本,刷的是字幕。真的到了国外,与原文还是脱节,交流起来,要转一道弯才接得上。即使夜夜欧美人,文化融入也总是困难的。到读书了,哪有外国读书容易的事?不仅有语言关,还有习惯关。国外没有老师追着你、求你读书、考好成绩,读书、出题习惯也与国内学校很不相同。有道是:国内一条龙,出国也是一条龙;国内一条虫,出国还是一条虫。小留中,龙族很少,虫族居多。这不是智力上的,更多是心态上的。可能与从小就“我以后是要出国的”心态有关。到大学毕业,是回国还是定居,又是一个难题。回国的话,海龟要与土鳖一起卷,不再有优势;定居自己打天下更是心中忐忑,难道这以后的日子就要靠自己了?考研只是把难题推迟几年。国外的生活费用高,家里能供养孩子在国外挥霍无度的毕竟是少数。虽说“再穷不能穷孩子”,家里肯定给足开销费用,但从拧开龙头就有水流、根本不考虑水从哪里来的自来水,到看着会见底的水缸,心态毕竟不一样。高中毕业转瞬就到,接下去要考大学了。虽说欧美没有高考,大学(尤其是名校)也不是躺着就能进的,但考不上是不可接受的,比国内高考落榜的处境还要糟糕。这可能是他们人生第一次有压力了,这一次父母还都帮不上忙。除了自己,谁都帮不上忙。最重要的是,小留出国不是为悬梁刺股、发奋精进而来的。他们从小养尊处优,出国是好玩但不危险的历险。在现实与预期有巨大落差的时候,唯有发牢骚解闷。现实不如意时,遥远的才是美好的。在国内大讲欧美之美,在国外就只有勇当小粉红了。其实大人也一样,不过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有国内混不下去想出国的,但更有国内其实风生水起但也想出国的。前者好理解,就和当年闯关东没有本质区别。一个地方干不下去了,换一个地方试试。后者就有意思了。他们在自己的行业里干得很好,收入很高,创业成功,但怨气最大,出国最切。有的是对新冠期间严格管制的怨气,现在已经结束了,经济恢复迅速但没有想象的那么猛烈,旧怨新愁交加,萌生去意。有的是对多变的产业政策怨恨,一会儿鼓励教培,一会儿一棍子打死,刚刚风生水起,结果血本无归。其实还是有很多老本的,否则也免谈出国了,出国吃什么?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成功来自自己的努力,阻力来自环境、体制、政策,但完全忽略了成功其实也来自环境、体制和政策。天上掉下来馅饼的时候,吃得热火朝天;天上下雨了,就怨天咒人。这不新鲜,说是人的天性都不过分。问题是:他们出国能干什么?在国内越成功,出国复现成功越困难。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成功也有“供应链”,渠成才能水到。这些在国内的成功人士具有国内认可的专业资质或者行业声望,有自己的供应链和人脉。成功经验越接地气,再现成功越依赖环境的相似性。成功经验原来就不接地气、是“国际的”……呃,有不接地气的成功吗?那真得是“人傻钱多速来”的地方了。欧美可以是任何样子的地方,但不是“人傻钱多速来”。他们有很多办成移民的。现在移民的大门本来就敞开,愿走就走,愿回就回。但他们在欧美如愿的很少见。大部分放弃原来的专长,从事原来不屑的工作。医生开幼儿园,财务总监跑外卖,并不罕见。专业性越强,法律上的合规要求越高,经验越“不对口”。缩进唐人街维生可能行,但也仅此而已。钢琴老师连打入华人圈都难。二代孩子中文本来就说不利索,也有洋人老师的选择,为什么要跟你呢?洋人孩子更难,孩子对语言障碍的容忍度比成人要低得多,会说几句英语与用英语教课是两回事,不仅有语言关,还有文化关。见过大把国内英语系毕业后在加拿大取得教师资质的,上课那叫磕磕巴巴,不接地气,过不了试用期的比比皆是。能跨越语言关、文化关而抓住洋人学生的,那是大本事,真不是吹的。这与留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一时卖电视机还不一样,人过中年了,重新入职很难。欧美没有“35岁关”,但前提是你有欧美认可的经验,更看重从业资质。那一堆证书常常需要经验才能考,对于外来人成为典型的“第22条军规”难题。你想高能低就都不行。同级岗位尽量安排近似年资的人,便于团队运作和团结,这是HR的惯例。职业中断重启本来就艰难,跨国重启难上加难。与小留不同的是,大人出国是自己的选择,必须对自己有一个交代,于是“为了孩子”成为流行的借口。孩子买账吗?呃,也和前述小留是一样的问题,只是不寄人篱下,而是蓬荜无辉。生活条件的滑落和经济前景的暗淡必然也对本来养尊处优的心态投下浓重的阴影。“爸妈为了你,一切都放弃了“必然成为不可承受之重,孩子连回国去卷或者拼爹啃老的选择也实际上消失,压力倍增。小粉红就是这样炼成的。那出国就没有成功的?当然有,但大多数是直接出国求学然后入职定居的。他们的教育和职业与欧美同辈同步,加上努力和天资,成功并不偶然。他们和小镇做题家走出山乡、走进北上广深取得成功没有本质不同,只是换成“说外国话的北上广深”。呃,小县城里干得风生水起然后中年变轨,到北上广深再创辉煌的有吗?估计有,但真是没有听说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