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八婺文化金名片︱信仰之源“播火者”陈望道

政务   2024-10-01 18:08   浙江  


编者按

说起八婺文化,很多人可能会想到“万年上山、世界稻源”“千年文脉、浙学之源”“百年宣言、信仰之源”,也可能会想起婺剧、黄宾虹、施光南、艾青、李渔、胡公……八婺文化既有“满天星”,也有“当空月”。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和考察调研金华重要指示精神,金华发布联合金华各县(市、区)和金华开发区政务发布特别策划推出“擦亮八婺文化金名片”系列报道,展现新时代八婺文化繁荣发展,为以示范引领姿态打造国际枢纽城、奋进现代都市区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一天,一个小伙子在家里奋笔疾书,妈妈在外面喊着说:“你吃粽子要加红糖水,吃了吗?”他说:“吃了吃了,甜极了。”结果老太太进门一看,这个小伙子埋头写书,嘴上全是黑墨水。结果吃错了,他旁边一碗红糖水,他没喝,把那个墨水给喝了,但是他浑然不觉啊,还说:“可甜了可甜了。”这人是谁呢?就是陈望道。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讲述了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



故事里的对话,就发生在金华义乌分水塘村的一间柴房里。1920年4月,陈望道在这里完成了《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的翻译工作,为摸索中的中国点亮了理论之光,成为中国共产党点燃革命信仰的思想起点。


百余年沧桑巨变,那间小小的柴房里定格了陈望道误把墨汁当红糖的时刻。无数人感佩他望真理、守大道的精神,前来重温“真理的味道”,汲取信仰的力量。


今天,我们通过陈望道在故乡义乌留下的足迹,追述他的信仰之路,了解他的人生故事。








返回家乡译著旷世之作



分水塘村是义乌与浦江交界的一个山村,因塘而名,村口水塘的水,一边流向义乌,一边流向浦江。



1891年1月18日,陈望道在此出生,并度过了美好的童年和少年时光。


“他从小品学兼优,学习语言也特别有天赋,精通英语、日语。” 义乌市委党史研究室原工作人员陈祥有说。陈祥有是陈望道的侄女婿,其岳父是陈望道的幼弟。


陈祥有透露,1920年早春,陈望道接受了戴季陶委托翻译《共产党宣言》的重任。为了专注译书,他回到分水塘村,独自住进了堆放柴火、久无人住的老宅。打扫干净后,在两条长板凳上架一块门板,白天当桌子,晚上棉被一铺,又当床。山区里春寒料峭,刺骨的朔风闯入屋内,握笔的手时常被冻得不听使唤。他就起身,跺跺脚、搓搓手,还不住地往手心里哈气,稍觉回暖,又专心致志地继续译书。



翻译《共产党宣言》期间,陈望道足不出户,一日三餐都由母亲拎着篮子送上门。一天,他因太过专注,误把墨汁当红糖吃了,这才引出了“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故事。


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在上海公开出版,迅速风靡神州大地,受到先进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的热忱欢迎。初版的1000册,很快售罄;次月重印的1000册,也很快被抢购一空。到1926年5月,仅平民书社就出版了17次;北伐战争中,曾有一段时期在军中分发此书,人手一册,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为创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理论指导,教育和引导了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和有志青年走上革命道路,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中共浙江省委党史和文献研究室一级巡视员王祖强介绍,在当代,《共产党宣言》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是激励和鼓舞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其历史使命而奋斗的精神食粮,是坚定理想信念,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的必读书籍。



为国家和人民奉献毕生心血



陈望道父亲陈君元,早年曾考过武秀才,是太学生,在村里威望较高。他思想比较开放,不仅让三个儿子去上大学,还把两个女儿也送到县城去求学。他一生勤俭持家,家业有所积累,经济条件较为宽裕,但他并不娇惯子女,经常安排他们在家里家外、田间地头干农活。


“陈望道原名陈参一,‘望道’是他后来自己改的,他不但把自己的名字改了,还把两个弟弟也分别改为陈伸道、陈致道。”据义乌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吴小锋介绍,“望”可理解为展望、追求,“道”即道路、道理、真理,说明他希望自己一直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早年的陈望道,笃信“教育救国”。17岁那年,他就从县城绣湖书院回到村里开办村校,教育孩子。后来面对国弱民穷,他又产生了“实业救国”的思想,考入金华府立中学堂苦读数理化,又在之江大学攻读英文、数学。他奋发学习,一心想出国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因自费留学所需不菲,父亲陈君元感到为难,不肯答应。几天的僵持之后,他被儿子的志气和抱负所感动,变卖了家里100多亩水田支持陈望道留学。


五四运动爆发后,陈望道毅然回国,并积极投身轰轰烈烈的浙江新文化运动。经历“一师”风潮的洗礼后,他由一名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1920年4月,《共产党宣言》译著完成后,陈望道再次离开家乡。他曾在信中讲述自己此后一段时期的遭遇:“反动派在那白色恐怖时期常把‘共产党宣言’当作我的头衔……要你怕,要你不敢动。不过我这人是不大知道怕的。”



“陈望道坚信马列主义,紧跟中国共产党,党叫他干啥就干啥。他以一生的努力和追求,践行了自己当初的诺言: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贡献毕生的心血。”陈祥有说。


由于长期在外工作,陈望道返回家乡次数屈指可数。即使如此,他始终惦记着家乡人民,义乌简易师范就是他提议办起来的。1964年4月,陈望道最后一次回到义乌。其间,他住在县城,叫来分水塘村干部“把老宅捐给国家”。


受耕读家风熏陶,他一生勤于治学、精于笔耕,出版著述和译作20多部,发表论文、译文500余篇,留下约320万文字。



深挖红色“家底”
擦亮“百年宣言、信仰之源”金名片



金华的红色“家底”丰富,多年来持续赓续红色基因、守好红色根脉。2023年7月1日,《金华市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正式施行,通过地方立法为红色资源“保驾护航”。


为助力红色“家底”焕发更加夺目光彩,金华高质量推进“红色根脉强基工程”,充分挖掘《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首译地等丰富的红色资源,创新打造“真理味道 信仰之源”红色文化长廊,推出烽火之旅、真理之旅、先行之旅、幸福之旅四大主题35条红色文旅线路,开设“真理号”专列,形成以景区景点为支撑、旅游功能区为载体、红色文化走廊为纽带的红色根脉全域格局。


点击图片查看
全市红色文旅线路


近年来,金华义乌持续擦亮“百年宣言、信仰之源”金名片,全力打造望道信仰线。该线起于横塘村,经七一村、石明堂村、何斯路村,至分水塘村,全长约13.5公里。


点击红色地标符号
沿着望道信仰线

感受红色信仰文化之力

·


·
·

分水塘村党支部书记张跃林介绍,“真理的味道非常甜”故事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分水塘村跻身全国红色旅游文化名村,山南海北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村里还开办了“义新欧”进口商品直销中心、田园集市、民宿、饭店、手工作坊、粽子铺等。人流量的增加也让望道信仰线沿线其他村庄受益匪浅,不但带旺了村里的民宿及餐饮人气,也增加了土特产的销量,助力村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红色信仰文化的辐射面正在不断放大。“我们坚持实施红色根脉强基工程,开展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和开发建设。”义乌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义乌精心绘制了“红色地图”,推出5条精品线连接31处红色教育基地。重点打造了“真理味道 信仰之源”金华市红色文化长廊义乌示范带。这条示范带始于陈望道故居,终于冯雪峰故居,以传承红色基因为核心,以义乌“红色三杰”等红色资源为依托,把分散的10个“红色印记”串成了珠链。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打卡“红色地图”,“望道信仰”红色文化已逐渐成为广大群众可触可及的思想“充电站”。




为挖掘丰厚的“望道信仰”红色资源,义乌市委党史研究室寻访了国内各地仅存12本首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收集、编录了陈望道逸闻轶事100多个,为讲好红色信仰故事提供了翔实素材。此外,《望道故里宣言中译的价值维度阐析》等7项成果在全国、全省党史和文献系统获奖。


去年3月24日,电影《望道》上映,最终累计票房超过8000万元。影片以陈望道为核心,展现了其笃定恒心、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刻画了那个年代坚守信仰和真理的群像。



接下来,金华将坚持做强做大“红色+”文章,不断擦亮“百年宣言、信仰之源”金名片,全域打造“真理的味道”文化高地,凝聚起精神文化的磅礴力量,在再创辉煌新征程上交出新的优秀答卷。






策划黄静婷 卢发扬

文字︱左翠玉 江婷 季媚瑶 吴攸 华青 陈涵

视频 | 张毅 金程 李晓波 曹浩楠 王汉卿

美编 | 陈星儿

编辑|徐超

校对 | 陈晓燕

一审 | 陈涵

二审 | 倪寒霞

终审 | 卢发扬



喜欢小布推送的消

就在右下角点一下

 吧!


金华发布
权威信息发布平台、热点事件回应平台、民生信息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