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打破的起居时间
金龙集团年轻的博士刘斌参与了打氧机器人等项目的攻关。黄崇祺在湖南的工作、生活,也都由这位“85后”负责。
清晨5点半起床、晚上8点半入睡,是黄崇祺雷打不动的起居时间。
“但这个习惯,在今年被打破了。”刘斌介绍。
4月下旬,公司邀请黄崇祺为青年技术人员上课。20余位青年得知后,每人都提前准备了一两个问题,写在纸条上。
“我以为院士会针对性地选答,没想到每个问题他都给出了详细的解释。”公司总工程师王先周回忆,讲到关键处,老人还屡屡起身,提高音量。
原定下午5点结束的学习,延长至晚上7点才结束。在一众青年的簇拥下,黄崇祺前往公司大厅一楼合影。让王先周印象深刻的是,这位年近90岁的长者给每个人都双手递上自己的名片,“碰到问题就给我打电话,不用怕麻烦。”
当天晚上,黄崇祺快10点才入睡。
在实践中寻找答案和方法
黄崇祺与湖南早有渊源。
1957年,刚从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毕业不久的黄崇祺,便在原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电缆研究所的指派下,来到原湘潭电缆厂开展支援工作。
成立于1951年的湘潭电缆厂建厂不久,便成为我国电线电缆行业的四大骨干企业之一。在彼时那位少年的眼中,“与其说是支援,不如说是学习。”
厂里的工人给予了年轻人极大的热情。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大家都知道这是厂里来的大学生。
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每个人都怀揣着对国家工业崛起的炽热信念。
为了弥补我国铝包钢线的生产空白,黄崇祺和厂里的工人靠着独立自主的精神,将工艺流程一道道优化,率先开发出我国完整的铝包钢线生产线。在这条生产线上,生产出当时我国急需的17条高压、大跨越架空输电线路。其中2条便运用在长沙。
在湘潭电缆厂的3年时间很短,黄崇祺却格外珍惜与怀念。在这里,他实现了从书本到实践的成长。“从事工程技术的人,离开实践就将无所作为,更谈不上什么创新”,成为他后来送给年轻人的忠告。
黄崇祺告诉记者,他有两个“科学的春天”。退休前,履行的是工作,践行的是责任;退休后,是在圆梦,实现自己的理想。
他说,在湖南设立院士工作站,就是要和当年在湘潭受到的关照一样,带着年轻的科研人员,在实践中寻找答案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