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汉朝时期,古人就有正月初七过“人日”的习俗了,魏晋后更加重视之,并且逐渐从单一的占卜活动发展成为包括庆祝、祭祀等十分的丰富活动内容的节日。当时,人们在这天要戴“人胜”。“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花胜”、“彩胜”,人日节时,中国女子用彩纸、丝帛、软金银等材料制成小人的形状,戴于头上。也贴于屏风等处。所以“人日”又叫“人胜节”。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这一习俗自古有之从晋代起,历朝都有人日登高的诗流传下来。唐代之后尤其重视这个节日,每到“人日”,皇帝遂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俗称“人日子”。在“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下,古人认为“人日”这一天的天气和人们一年的运程有很大关联。如果这天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大吉大利。百姓过“人日”,祈求的便是东方朔所言的“人民安”。时至今日,汉族许多地区仍有在正月初七“人日”戴“人胜”的习俗。还制作出各种“花胜”(类似“人胜”,样式为花朵)以相互馈赠。
人日吃七宝羹始于晋代,用七种菜做成的羹,在人日的时候食用,以此来取吉兆,并说此物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由于各地物产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寓意也有差别。南方尤其讲究。如广东潮汕用芥菜、芥兰、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葱、芫荽、韭菜加鱼、肉;台湾、福建用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其中芹菜和葱寓意聪明,蒜寓意会算计,芥菜寓意长寿;客家人喜用鱼一起煮,取食有余之意。汕头的菜摊常在这天将7样菜搭配好,论把算钱,不计斤两。在农村,哪一户缺一两样菜,去人家地里采摘,也没人计较。有些地方则在这天吃春饼卷“盒子菜”,并在庭院摊煎饼,意为“熏天”。清代黄景仁曾有诗曰:艳以三阳节,分来七宝羹,作为对新岁的祈福。
在南方一些地区,人们还在正月初七“人日”捞鱼生。捞鱼生时,往往许多人围满一桌,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将鱼料捞动,口里还要不断喊道:“捞啊!捞啊!发啊!发啊!”而且要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大部分地方在这天还有吃面条的习俗,寓意着用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取长寿之意。也有说法,叫“拉魂面”,意即过年时人们都走东串西,心都野了,“人日”一过该准备春耕生产了,故而吃碗拉魂面,把心收回来,准备下田、下地、上山劳动。此外,正月十七和正月二十七也被视为“人日子”。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此三天分别为小孩儿,大人和老人的“日子”,谁要过“日子”就要吃面条。
在山东部分地区,有送火把的习俗,用作物秸秆绑扎的火把,在自家门前点燃,一直送到村外,意为驱除火灾,祈求在新的一年里,平安无事,不着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