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洪福寺在县东南百里许北社村,创建无纪。金天会十年、明嘉靖三十一年、万历三十六年,国朝康熙三年、四十九年相继修葺。
——清乾隆版《崞县志》
洪福寺
洪福寺原为崞县(今原平市)境内的一座古寺,后划归定襄县。1981年1月,洪福寺被定襄县政府确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省文物局拨专款对洪福寺正殿进行了揭顶维修;1986年8月18日,洪福寺被省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省政府再次拨款对洪福寺内的地藏殿(东配殿)进行了落架大修;1998年定襄县文物旅游管理中心宣布成立了洪福寺文物管理所;2001年6月25日,洪福寺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洪福寺堡门
未进洪福寺时,你会疑作那是一座高大坚固的城堡。
站在洪福寺内,你才真切地感受到那确是一座寺院。
仲春时节,和煦的阳光照射在洪福寺的堡墙上,黄土的色泽变得更为清纯,使古寺平添了一种神秘的气氛,让人增加了急欲看个究竟的冲动。
洪福寺位于定襄县宏道镇北社东村,背倚龙山、凤山,坐北面南,建在高达7米的土台之上,四周筑有高堡围墙,与明代陕西巡抚、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崞县北社村人李楠的“都御史第”城堡式建筑,咫尺比邻。寺前不远便是从西透迤而来的同河,视野开阔,环境幽雅。寺院山门小巧别致地嵌在堡南面,拾级而上方可进入寺门,而置身于门洞中始知堡墙的厚实稳固。
正殿
寺院面积并不很大,平面呈正方形,为三进院形制。现存建筑除大殿外,还有东配殿五间,西配殿五间,文管所办公室三间。正殿面阔五间,七檩六椽,悬山顶,花琉璃殿脊,脊筒雕四龙,间配牡丹花卉,鸱吻尾向内卷上施小龙。斗拱六铺作单抄双下昂,补间斗拱斜拱一朵。当心间六抹头隔扇,稍间为直棂窗,其余均围以砖墙。檐下正面悬匾“毗庐真境”,是清道光九年所制。殿内砖砌佛坛,塑有释迦牟尼佛、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华严三圣”,阿难、迦叶、胁侍菩萨、护法金刚等分列左右。细观塑像,皆造型生动逼真、衣纹线条流畅,具有典型的宋代风格。正中的释迦牟尼佛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口形端正,眼角微翘,面相庄重而慈祥。文殊、普贤二菩萨面皮细腻,容貌俊美。弟子阿难、迦叶凝神注目,至诚恭谨。两尊胁侍菩萨体态纤巧轻盈,面目清秀姣好,身披华丽的缨络飘带,圆润丰满的前胸、臂膀裸露得恰到好处。护法天王威武雄壮,但威而不恶,武而不怖,雄而不野,壮而不鲁。“三圣”身下须弥座雕刻精美,每角有一尊身体健壮的力士相撑。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此展露无遗。
殿内塑像
就在洪福寺正殿内的两次间后坡上金檩攀间枋之间,有两组彩色乐伎悬塑,每组9人,共计18人。这些悬塑身高能在35至40厘米之间,手中分别持有管子、琵琶、笛子、箫、琴、鼗鼓、筚篥、笙、钹、玉磬、云锣等管弦乐器和打击乐器。据专家考证,为明代万历年间作品,可为忻定原地区八音会的起源提供珍贵的研究资料。
寺内东南角有一八棱碑,原是僧惠广预修经幢,为金天会十年的功德幢。幢文记载宋政和、宣和年间,寺僧惠广法师(字净温,时年69岁)修葺大殿的经过。经幢上部分文字已剥蚀不清,但大体内容依然可辨:“绍圣二年,□□□……俗年三十,至绍圣三年过兴龙……与本院僧清海同伴云游泗州……本院管勾僧清隆□□四人就清平县取惠广到本院,寺众保差充此庄典座,四次论经之后,合院僧众□□丰盈,自此始矣。”根据经幢的记载可知,洪福寺在宋绍圣二年(1095)之前就已创建,但一直比较冷落。后请来惠广法师,广为弘法,经过四次较大规模的经论之后,洪福寺开始成为远近闻名的寺院,香火旺盛,经济丰盈。
洪福寺正殿前廊还立着五通石碑,其中有明万历二十一年的《佛说阿弥陀会四十八愿度生序记》、明万历三十六年的《重修洪福寺记》、明天启二年的《重修北社洪福寺碑》、清康熙三年的《弥陀四十八愿志》、清康熙四十七年的《重修洪福寺正殿碑记》。
明万历三十六年《重修洪福寺记》碑,正是名宦李楠撰写的,这位“都御史第”的主人对洪福寺多所造就,且饱含深情。其文曰:
余里北社,在崞东南隅,距邑百里而遥。里北五十里峨岭、龙尖一带之山,嶙峋葱郁,障列如屏。中一脉蜿蜒而南,或陇或岗,一伏一起,四十里结为尧山;折而东南八里许,结为凤凰山;自凤凰山折而西,则结为龙山、马鞍山,脉至此止焉。在里东北一里许,余气过峡,复结为壶山。而同水发源龙尖之阳,随脉而来,至里之西南亦一里许,则折而东,又折而北,环余里若带,又东则锁马鞍、龙凤诸山,以入于滹沱。是里,盖山水之所交也,风气之所聚也。里东南隅,岿然有古洪福寺,据高而临深。嘉靖二十九年秋,虏入寇雁门,时族主景州守东渠。公致仕里居,率里人据其险守保,虏至,望之辄引去。自是环寺筑雉堞为堡。乃寺则以久倾溃,又以大难葺,无敢任其事者。嘉靖三十一年,僧明春偕其徒真旺来,辄慨然任之,捐募于崞、襄、五台。诸乡人感其诚,乐于捐资,竞于操作。阅数年而废寺复新,左廊及钟鼓楼亦以次创建焉,然其事尚多未竞者。嘉靖三十九年秋,虏复拥众内讧,窥望是堡,又辄引去。易所云:地险丘陵者非进耶。是年旱,秕稚复尽于蝗,两僧度时绌不可举,赢乃糊其口于河南洛阳诸县。寺复寂无守者,七八年间又倾溃,里中父老虑之。至隆庆二年,两僧乃至洛阳还,次第拮据间,春、旺又肩其事,缺者创之,颓者易之,圮者以石甃之。今且殚力以老,是首寺役者春成春志者旺也。堡有是寺可以庇风雨,亦可藏矢销,识者谓两僧有功于里焉。第款日久,边备日弛,上怠于卫民,下亦疏于自卫,十数年竟无挈奋土丸泥加于雉堞者。绸缪则户有备之义,谓何余亟望于来兹矣。
由此碑可考,寺院堞堡筑于明嘉靖二十九年至三十九年之间,而且以其坚固高深在历史上起过保寺卫民的作用。
清康熙四十七年《重修洪福寺正殿碑记》,由当时崞县知名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李燕生撰文,赐进士出身、陕西平凉府隆德县知县、咨取吏部主事李期远书丹。“易学大家”李燕生在碑文中对洪福寺作了高度评价:“此殿规模最巨,时代最古,其四围雉堞、东西两廊以及钟鼓诸楼皆有。明嘉靖以后踵事而增修之者俱有碑志可凭、年岁可考。至院心石亭载宋宣和、金天会间寺僧修经幢事,而此殿已称古院,则其修创建之由邈乎远已。独殿脊上著有明弘治十七年字迹,则此殿重修不知凡几,而最后可稽者在弘治甲子,于兹盖二百余年矣。而后一再修之,巍峨巨宇焕然聿新不亦善乎,夫善人之姓名馨于芝兰、贵于金兰。”
站在寺院正殿廊下,笔者四处张望,但难见碑文中所述雉堞、钟鼓楼、院心石亭的踪影,想必已在400多年岁月更迭中化为历史云烟。旧物不可再生,实为憾事。
人们应该能够注意得到,在那个小小的山门里,竟然大有乾坤。两壁的砖墙上,各自镶嵌着一块石匾,呈长方形,镌刻着不少字。仔细阅读,原来都是关于瑶池渡口的碑记。
《瑶池茶庵碑记》
西侧的一块为清康熙四十六年《瑶池茶庵碑记》,由戊午科举人拣选候铨正堂梁大勋撰文并书丹。文曰:
瑶池渡口,定、崞、台三邑接壤,明末妙峰和尚创建石桥,未成而化,至今石尚累累。大清定鼎,恩波万里,今皇上圣神文武,仁政与天地同流,屡幸五台,恭佛布恺,以山僻不接之地,谁其步妙峰之后尘者?余族梁子讳延晋,佛性天成,矢志利济,广学妙方,活人无算。曾拾遗金,不解囊一视,觅原人还偿,殆与古之挥金不顾、还金还带者无异,所以号曰“普度”也。康熙三十一季间,怜此路西通省会、忻定,东接燕府。酷暑严寒,曾无济度。躬亲辛苦,先开辟石窑,后募建茶庵,施茶及水,利济行人。其心苦矣!其功浩矣!后又募善人守应出米供给,虽输助多人,然非以纠率,焉能持久。以后若有修设桥梁,不惟是人招呼之功,又皆是人开先之德也!余恐没其功,且无以劝后之踵事而增力者,敬为序,以镌之碣前。
东侧的一块为康熙五十七年(1718)《瑤池茶房小引》,正文只有130多个字。曰:
茶房之设,费物虽少,而功果实大。瑤池渡口,亦系三县冲要,往来斯土,济济多人,凡夏乘涼冬避寒,而憩息于兹者,我贫人实过半焉。谚云:济人须济急,此足以当之,故曰所费少而功果大也。幸于康熙四十一年有延缙梁善人创建於其始,诸君子助缘于其间,共成盛事,至今不坠。
碑文中所写“瑶池”,是今五台县境内的一个村名,距洪福寺不远,曾为崞县、定襄县、五台县的三县交汇处。明朝末年,洪福寺的妙峰和尚主持建设石桥,虽工未竣而不幸圆寂,却成为周边缙绅和好义之人的楷模。所以,这两通石碑存于洪福寺山门内,大有深意矣。
遥想当初,滹沱河水碧波荡漾,两岸杨柳依依,一条通衢官道驼铃叮咚,行旅来往不绝。
映照古今的是义举、善举托起的人间大爱。
走出洪福寺,西斜的太阳把光线投射在堡墙外面,使一座古堡变得通透而深沉。
洪福寺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古代建筑艺术的奇妙,更主要的应该还包括佛教文化的深刻内涵、古代僧人独特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以及他们对精神追求的全部激情和梦想,对俗世众生的宽容大度和关爱,都凝结在古老佛教建筑群落的每一处细微中。“洪福”二字中,同样涵盖了千年中华文化对人类命运起伏跌宕的质朴敬重。
令人欣慰的是,人类用智慧建造而又用智慧保存下来的洪福寺,如今风采依旧,魅力不减。毋庸置疑,高台厚墙的堡垒成就了小庙的厚重与深邃,玲珑小巧的寺院铸就了文明的执着和传承。
—END—
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优秀原创稿件一经采纳
奖励500元的晋行记研学中心优惠券
联系方式:请将您的稿件发至邮箱:
jinxingjicenter@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