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闲人】野鸡

文化   2024-12-29 00:00   内蒙古  


         离开老家四十多年了,儿时的生活总是无法忘怀,那坨子,那河水,那山花,还有鸟儿的歌唱,蝉儿的鸣啼,阳光的和煦,空气的清新总是让人仿佛就在昨天。儿时,我家乡的南面是一个大芦苇塘,芦苇塘东面是大片农田,西面是一片树林,整个村庄被长满灌木的坨子包围着,每年秋冬早晚成群的野鸡窜到地边觅食,每一群少则十几只,多的几十只,沿着芦苇塘和农田的边缘跳来跳去,飞来飞去,煞是可爱。      


        野鸡,又叫山鸡、雉鸡,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野鸡公母之分,公野鸡体型比母野鸡高大,绿头红脸,羽毛非常华丽,特别是它的尾羽很长,拖着长长的尾雉,这也给它凭添几分潇洒和威风。母野鸡较公野鸡小,羽色亦不如公野鸡艳丽,头顶和后颈棕白色,具黑色横斑,腰和尾上覆羽羽色逐渐变淡,呈棕红色和淡棕色,尾毛比公野鸡短,呈灰棕褐色。


        野鸡还有一个特殊的习性,野鸡各据山头,不准其它公野鸡入侵。民间有“三月三,野鸡分山”之说,即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绿草如茵,树木枝叶伸展,坨上的野花竞相开放,这时候,每个坨顶上会不时传出公野鸡“咯咯”的叫声,高亢而嘹亮。据说这就是公野鸡在向同类“宣誓主权”——现在它占踞的坨顶就是它的领地了。同时,这“咯咯”叫声也是向母野鸡发出的求偶信号。以后的几天里,它都早早地站在坨顶上引颈长鸣“咯咯,咯咯……”在这期间,倘若有来犯者,公野鸡必然以死相拼捍卫疆土。一般情况下,大多数野鸡都恪守成规,彼此相安无事。待到秋后,各坨顶解禁,野鸡觅食下山成群结队,到村庄周围或农家场院寻找残落的谷物。野鸡不善飞,多滑翔,胆子也小,它最怕老鹰,遇见老鹰它就飞到树林或荆棘丛中,把头钻进草稞里一动不动,任凭老鹰来抓。野鸡还不搭窝,春季在隐蔽地方的柴草稞或土中产蛋,刚孵化出的雏野鸡即能行走,而且机灵敏捷行走如飞。


        秋冬季节,野鸡最为肥嫩,肉含钙、磷、铁很多,并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对贫血患者、体质虚弱的人是很好的补品,还有健脾养胃、增进食欲、止泻的功效。在那以粮为纲的年代里,野鸡是被当做农业生产的天敌来对待的,村里也鼓励社员们猎杀。当时,农村大多数家都有猎枪,一到秋冬有的打猎枪杀野鸡,有的用铁夾子夾野鸡,还有的用马尾巴套野鸡,一冬一家至少能捕杀五只八只。随着人们晚上用四轮子撵,又使用农药毒死,加上自然环境的逐渐恶化,野鸡慢慢的无处藏身,也渐渐地看不到野鸡的踪影了。


        今年春天,我回老家,闲暇之余和朋友去看过去的芦苇塘,越过我知悉的沙坨,穿过我曾经的林丛,就听见野鸡鸣叫声,再往里走迎面扑棱棱地蹿出几只野鸡,飞快地落入了树林深处,我心里涌起阵阵激动!

        近年来,公安机关统一清理收缴枪支,农村实行“退耕还林”,森林公安严加防范,终于有了效果,一时间我似乎感觉到乡亲们也有了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了,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让农村青山常绿,河水长流,家园更美深入人心,还村民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村庄!(写于2016年5月)



布衣闲人

      记忆中的往事——通过回顾往事,交流情感经历,分享人生感悟,传递人生正能量……阅读更多原创作品的请关注《记忆中的往事》!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及时通知,立即删除。

记忆中的往事
通过回顾往事,交流情感经历,分享人生感悟,传递人生正能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