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工作法”学习推广】小法庭 大作为——西宁市城北区人民法院廿里铺人民法庭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
政务
2024-11-11 16:00
青海
人民调解员学习业务知识召开现场调解联席会人民法庭是人民法院的最基层单位,是司法工作中“基础的基础”。时代飞速变化,人民法庭的发展也日新月异,依托贴近群众生活、靠近矛盾最前端等优势,小法庭也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施展出大作为。近年来,西宁市城北区人民法院廿里铺人民法庭在立足本职的同时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融入“大联调”场景,加强与基层治理单位的协同联动,延伸司法服务半径,助推基层治理能力逐步提升。作为管辖辖区范围较大的基层人民法庭,廿里铺人民法庭近两年来受理了多起因小区部分业主不交纳物业费、暖气费,物业公司、供暖公司多次批量起诉业主的案件。通过审理大量物业服务合同纠纷案件,廿里铺人民法庭法官发现,物业服务合同纠纷案件在办理过程中存在这样的难度:涉案人数多,效仿性高,风险性大;物业纠纷解决需要合力,仅靠司法力量独木难支。如何创新升级多发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在源头治理过程中妥善高效化解物业服务类矛盾纠纷,成为廿里铺人民法庭促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一项重要课题。调查研究是一件重要法宝。廿里铺人民法庭组织法官以调查研究开题,深入辖区多个小区开展“大走访”“大排查”,走访物业公司25家、业主2000余人次,全面调研辖区内57个小区物业服务现状和运行情况。通过调查,法官们发现矛盾冲突主要集中在业主对小区的环境卫生、设施维护、集中供暖、安全管理等工作不满意、不认可。法庭以此为出发点,研究提出解决方案和工作举措,经过城北区人民法院党组研判后报西宁市城北区委政法委协调解决。在城北区委政法委牵头下,廿里铺人民法庭积极争取到了各职能部门、镇街村(社区)的协调配合,研究出台了《城北区成立“睦邻”物业纠纷调解工作室的实施方案》《“睦邻”物业纠纷调解工作室联席会议制度》《“睦邻”物业纠纷调解工作室运行机制》等制度机制。2023年7月12日,西宁市城北区综合事项调解委员会派驻城北区人民法院“睦邻”物业纠纷调解工作室在廿里铺人民法庭挂牌成立,党委领导、法院主推、多部门联动的物业管理多元解纷机制正式建立并启动运行。聚焦矛盾尖锐的物业纠纷案件,法庭与工作室成员单位“集中会商”“现场分诊”,研究解决方案、现场分解任务、明确各自职责,法庭给予法律指导,行业主管部门全程监督和后期验收,形成合力化解物业矛盾纠纷的工作闭环。廿里铺人民法庭庭长贺众明告诉记者,“睦邻”物业纠纷调解工作室成立以来,截至今年10月已经受理物业纠纷案件3101件,成功化解1801件,实际履行到位606.5万元,逐步实现了由化讼止争向无讼少讼的转变。今年2月,廿里铺人民法庭“睦邻”物业纠纷调解工作品牌成功入选最高人民法院“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 做实指导调解法定职能”典型案例。2023年2月27日下午,廿里铺人民法庭以巡回办案的方式前往城北区碧桂园二期小区,会同城北区城市管理局物业办、业主代表、物业公司及供暖公司召开物业服务纠纷系列案协调会,并从系列案中选取4件具有代表性的案件展开现场协调。彼时,“睦邻”物业纠纷调解工作室还尚未成立。为全面细致了解当事人起诉及欠交缘由,推动后续近百起系列物业纠纷高效化解,廿里铺人民法庭希望通过“示范诉讼”带动大量潜在矛盾纠纷妥善化解。在巡回办案现场,6名业主代表均承认未交费事实,但也表示,他们未交纳物业费、暖气费是因为物业公司所收费用中包含了房屋空置期产生的相关费用,同时,以房屋专有部分质量问题抗辩物业公司起诉要求,因此拒绝交纳。廿里铺人民法庭承办法官在了解案件起因,并耐心听取双方陈述后,一方面向被告释明法理,讲解不当维权的不可取,说明物业服务无法规避的困难,引导业主采取正确的途径实现诉求。另一方面对物业公司进行调解,希望其能积极主动与开发商联系,配合业主对专有部分质量问题进行解决,同时减免一定的违约金。在此基础上,法官劝解双方只有加强沟通,互谅互让,减少甚至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纠纷,才会有更好的物业关系。最终物业公司负责人与在场的业主代表达成共识,双方将相互理解、相互体谅。物业公司及供暖公司免除了违约金,并表示将会积极采取措施解决业主反映的问题,履行好服务职责。业主代表纷纷表示愿意和物业公司及供暖公司进一步协商解决问题,并当场主动履行了欠交的物业费、暖气费共计24750.21元,妥善解决了矛盾纠纷。协调结束后,承办法官与城北区城管局物业办相关负责人还就物业纠纷常见问题进行了法治宣传和答疑解惑,“巡回办案+随案普法”的方式得到了物业公司和业主认可。在这批物业服务合同涉群体性案件中,廿里铺人民法庭指定资深法官进行示范判决,明确物业纠纷中法律认定和处理标准,其余600余户业主纷纷息诉止讼,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我们以辖区内房产纠纷、物业纠纷、土地经营权承包纠纷等多发性矛盾类型为重点,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能够全面反映法律关系、充分体现当事人争议焦点的案件,采取‘示范诉讼’的方式先行审理,通过精审一起案件,示范带动大量后续纠纷、潜在矛盾妥善化解。”贺众明说。今年4月16日,11名进城务工人员在廿里铺人民法庭顺利解决了自己的烦“薪”事。2023年初春,刘某等11名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北区某楼盘从事抹灰、贴砖等工作,截至2024年年初,劳务分包方及建筑公司未及时支付薪酬。多次讨薪无果后,11人一起投诉到了城北区劳动监察大队。了解案情后,城北区劳动监察大队监察员立即与廿里铺人民法庭专班成员取得联系,并将进城务工人员代表与公司代理人邀请至法庭调解现场,进一步核实进城务工人员欠薪情况、公司履行能力。依托廿里铺人民法庭“进城务工人员绿色通道”,联调专班成员当天就开始分别核对、耐心调解,并充分向双方告知了人民调解、司法确认的优势,最终双方达成了分两期支付的调解协议。为确保协议有效履行,法庭第一时间对所达成的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进城务工人员代表们得知手里的裁定书具有强制执行效力后十分满意,这起欠薪纠纷顺利化解在诉前。这起案例是廿里铺人民法庭立足党委领导优势、基层区位优势、解纷资源优势,共建多元治理体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廿里铺人民法庭依托廿里铺镇人民政府综治平台,积极开展“三进”工作,通过联动“一庭两所”等部门,采取“法官+警官+社区工作人员+人民调解员”手拉手开展上门调解、对接指导“玉帛议事厅”“乡贤评理堂”等乡镇调解组织,推动法官沉下身子、深入群众,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同时,积极构建“法庭+N”综合治理模式,通过与职能部门、镇办社区、行业协会、民间组织等积极沟通对接,整合解纷资源,与辖区交警队、派出所、劳动仲裁委员会、商会对接行业调解,充分发挥组织先期调解的功能,推动形成大联调工作格局。11月1日,记者在廿里铺人民法庭采访时还遇到了一群特别的“调解员”,他们来自青海师范大学法学院,都是在读硕士研究生。孔祥瑞是其中一员,他向记者介绍,每月学校都会轮流选派10名法学硕士研究生进驻法庭,跟随指导法官开展诉前调解工作,加强实践能力的同时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贡献力量。今年,廿里铺人民法庭联合青海师范大学法学院建立“法律人才培养教学实践实训基地”,实现司法资源与学术资源的优势互补。法学硕士研究生在法官指导下参与到诉前调解工作中后,已经与审判团队合力化解诉前案件635件,司法实践与法学教学实现双向奔赴。在推动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进程中,廿里铺人民法庭紧紧依靠党委领导,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主动融入社会治理,积极争取政府有关部门支持,立足预防、立足调解、立足法治、立足基层,发挥出了人民法庭的参与、推动、规范和保障作用。2023年以来,廿里铺人民法庭共受理案件4854件,审结4420件,审限内结案率为8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