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丘故事

民生   2025-01-17 21:18   河南  

招聘:封丘县宏波酒业公司因发展需要招聘业务员数名,底薪加提成,公休三天,只要努力去做,月收过万不是梦,有白酒副食销售经验的优先考虑。封丘县西封曹路  招聘电话:13598627858

核心提示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的名篇佳句流传了 1000多年, 也必将继续流传下去。其实, 这位在封丘县尉任上工作了3年的高适, 除了离愁别恨的愁绪凝聚成的感人肺腑的诗句外,他的内心深处更汹涌着一腔报效国家、关心民生疾苦的忧国忧民情怀。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曾在封丘做过县尉,虽时间不长,却留下了光辉的诗篇,其爱民的高尚品德,令人肃然起敬。


高适生于武则天圣历三年(公元700年)卒于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主要生活在唐玄宗、唐肃宗时代。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今河北沧县,一说今河北景县)人。早年贫寒,20岁人京长安求仕不遇,离京自谋出路,曾北上蓟门,漫游燕赵,又客游梁宋,在商丘,开封一带,过着“渔樵”的生活。


40岁以后,诗名渐著,天宝八载,高适已年近半百,仍入仕无门,极为窘迫。这时候,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正任睢阳郡太守,他赏识高适的才华,进献高适的诗集给唐玄宗,并推荐他应制举有道科;高适的知交颜真卿,此时亦予以援手,他为高适的诗集作四言诗数百字,并作序称扬张九皋荐贤的美意和高适的才华,“遍呈当代群英”(高适《奉寄平原颜太守》序)。于是本年六月,高适便被征召入京,考有道科中第,授陈留郡(汴州)封丘县尉(县尉是县令的佐官,主要负责当地的治安捕盗之事,其职能略近似于今天的公安局长)。
头顶举衔、怀揣荐信、满腹经纶的高适再也想不到自己会被打发到一个被政治刻意疏远的小县城,想到当时的封丘的确是一个不毛之地,人口万余,毗邻黄河,水患泛滥;风沙盐碱肆虐,土地贫瘠,盗匪猖獗,百姓食不果腹、衣不遮体、苦不堪言。几经挫折,多历年所,才得到这样一个微职,高适的目标是公卿啊,而朝廷给他的却是县尉,公卿和县尉之间的区别有如云泥,我们可以想象出来他自然不会感到满意;但此一微职毕竟来之不易,加上家贫、生活窘困(其《平台夜遇李景参有别》说: “家贫羡尔有微禄,欲往从之何所之?”,所以他还是在本年秋天取道洛阳到封丘上任。过洛阳时,诗人李颀作《赠别高三十五》诗送行:小县情未惬,折腰君莫辞。吾观圣人意,不久召京师。”劝高适安于卑位,并以不久会召为京官的话相慰勉。然而朋友的劝慰并不能消除高适到任后的烦恼,自身的期望与现实相距毕竟太大,所以从他上任开始,就踌躇满志、心情苦闷,刚到几天就写了一首七绝《初至封丘》表达他的心情:“可怜薄暮宦游子,独卧虚斋思无已。去家百里不得归,到官数日秋风起。”年过40了,才做了个九品芝麻官,无论地域环境,还是心理上,他都感到很不适应。


赴任封丘县尉前好友李颀曾赋诗送别

高适在浪游梁宋到作封丘尉的时期,尽管在官场上不得志,但他的作品内容相当丰富。其中有些作品深入地反映了农民的疾苦。例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的第九首:
朝从北岸来,泊船南河浒。试共野人言,深觉农夫苦。去秋虽薄熟,今夏犹未雨。耕耘日勤劳,租税兼舄卤(xìlǔ指含有过多盐碱成分不适于耕种的土地)。园蔬空寥落,产业不足数。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这里揭示了人民在旱灾和赋税压迫下贫困萧条的生活景象。《东平路中遇大水》描写农村的水灾景象,更令人惊心骇目:“傍沿巨野泽,大水纵横流。虫蛇拥独树,麋鹿奔行舟。稼穑随波澜,西成不可求。室居相枕藉,蛙黾(wā miǎn即蛙。亦指蛙声)声啾啾,乃怜穴蚁漂,益羡云禽游。农夫无倚着,野老生殷忧。”在开元时代诗坛上,高适是首先接触到农民疾苦的诗人。这些诗使我们看到了“开元盛世”的阴暗面。诗人在梁宋时期的生活是贫困的:“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别韦参军》)这就是他所以能够关怀民生疾苦的生活基础。
正是由于他这一段贫困沉沦的生活体验,所以他在做封丘县尉以后,目睹官场现实,就不忍心作这种压迫人民的官吏,写下了他的名作《封丘县》:

封丘县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

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

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且迟回。

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

我本来是在孟渚的野外打渔砍柴的人,一生本是十分悠闲的。我这样的人只可在草莽之间狂放高歌,哪堪身居卑职,经受尘世扰攘之苦。只觉得小小城镇没有什么可做的,身在公门却什么事都有期限。那些下拜迎接大官长上的繁文缛节已经令我心力交瘁,奉命驱策百姓更让我感到悲哀。回到家中向家人征询意见,全家都苦笑着说,现在竟是这样。生计还是应该以耕田为主,世事人情都交付给那东流而去的江河之水吧。我梦中都在想念着的故乡在哪里呢,因为奉了君王之命暂时欲去又未去。我现在才知道梅福突然数次上书,又想起陶潜曾弃官而去,创作的《归去来辞》。


高适任封丘县尉时的一些名篇

高适的代表作是《燕歌行》,而他封丘县尉任上较早的5篇作品中,以《封丘县》为最佳,较全面地反映了他在封丘时的心态。一、封丘邑小才难适;二、不愿“拜迎官长”、“鞭挞黎庶”;三、生事须向南亩田,转忆陶潜《归去来》。开头四句高亢激越,这是压抑已久的感情的迸发。高适素有“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的鸿鹄之志。但是,他登第后,只得到一个小邑的封丘县尉,是个从九品的卑官微职。掌管的不过是捕盗贼之类的差使,不得已而俯身降职。对一个抱负不凡的才志之士来说,怎甘堕落风尘,做个卑微的小吏呢!他不由怀念起当年在孟诸(古泽薮名,故址在今河南商丘县东北,这里泛指梁宋一带)“混迹渔樵”、自由自在的生活。“乍可”“宁堪”相对,突出表现了诗人醒悟追悔和愤激不平的心情。不需要烦琐的描绘,一个忧愤满怀的诗人形象便突兀地站立在读者面前了。


其名作 《燕歌行》 被后世文人名仕广为临摹

“只言”以下四句,紧接“宁堪作吏风尘下”,加以申述发挥,感情转向深沉,音调亦随之低平。诗人素怀鸿鹄之志:“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别韦参军》)到封丘作县尉,乃是不得已而俯身降志。当初只以为邑小官闲,哪知道一进公门,便是自投罗网,种种令人厌烦的公事,都有规定的章程和期限,约束人不得自由。更受不了的还有“拜迎长官”、“鞭挞黎庶”时的难堪,这对高适是莫大的屈辱,安得不“心欲碎”、“令人悲”呢?这两句诗可见诗人洁身自爱的操守,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的腐朽黑暗,对仗工整,情感激烈。
一腔悲愤实在难以自抑,那就回家向亲人诉说诉说吧。不料妻室儿女竟都不当一回事,反而责怪自己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自己严肃认真的态度倒反成了笑料,这岂不是更可悲吗?家人的“笑”,正反衬出诗人的迂阔真率,不谙世事。既然如此,只好弃此微官,遂我初服:“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还是抛弃世情,归隐躬耕去吧!
然而,眼前还是思归而不得归:梦魂萦绕的旧山不可得见;受命为官,一时又还交卸不了。没有圣明的君主在位,一个小小的县尉又能有什么作为呢?汉代的南昌尉梅福,竭诚效忠,屡次上书,结果还是徒劳,左思右念,倒又想起欣然而赋《归去来》的陶潜了。
殷璠在《河岳英灵集》里评高适的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也就是诗的情意真挚,并且气势充沛,造语挺拔。此诗很能体现这个特点。全诗运用质朴自然、毫无矫饰的语言,扣紧出仕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称心而言,一气贯注,肝胆照人,正是这诗感动读者的力量所在。全诗四段,不堪作吏是全篇的主旨。开头四句,从高处落笔,自叙本来面目,说明不堪作吏的原由,愤慨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从客观现实申述不堪作吏的实情,与第一段形成强烈的对照,感情转为沉痛压抑。第三段拓展第二段的内容,表明摆脱这种不堪,提出弃官归隐的愿望。第四段就第三段的意思急转急收,因一时不能摆脱作吏的客观碍难,也就更加向往归隐,与第一段遥遥照应。结构严整而又有波澜起伏,感情奔泻而又有旋跌宕之姿。
在句法上,全篇每段四句的一二句为散行,三四句是对偶。如此交互为用,经纬成文,既流动,又凝重;四段连结,造成反复回环的旋律。对偶的一联中,不仅字面对仗工整,而且都是一句一意或一句一事,没有意思重复的合掌,显得整饬精炼;更因虚词的承接照应,诗意联贯而下,语势生动自然,成为很好的流水对,读来便觉气势流转,绝无板滞之病。全诗每段一韵,依次为:仄声马韵、平声支韵、仄声纸韵、平声灰韵。这样平仄相间,抑扬鲜明,随着诗的感情变化,音韵也起落有势,增加了声调的美感。
他在封丘期间,很难安心县尉这份工作,只得不断创作来打发时光。他初次送兵到蓟北,写诗道:“积雪与天迥,屯军连云愁。谁知此行迈,不为觅封侯。”他还写了《送青夷军入居庸三首》、《答侯少府》、《蓟中作》等诗,描述他愁闷、惆怅的心情。他和杜甫、岑参等诗友到国都长安同登慈恩寺塔(即大雁塔),写了一首《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盛时惭阮步,末宦知周防。输效独无因,斯焉可游放。”意为:在盛世不能像西晋阮籍一样消极遁世,官职虽小应该学习周防(据史载:周防16岁就作了汝南郡一名小吏,后皇帝视察到汝南,召所有官吏考试四书五经,因周防特别能诵读,为此升为郡守)。我很想报效国家,但又没有这样的机遇,只好归隐。
天宝十载冬,高适奉命出了一趟官差:自封丘送新兵赴清夷军。清夷军是范阳节度(即幽州节度,天宝元年更名)所统九军之一,屯驻于今河北怀来东南。经过几个月的跋涉,他除了居庸关,在年底来到位于燕山山脉的一个小镇。除夕之夜,镇上响起了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寒风从旅舍的门窗缝隙中钻进来,吹得油灯忽明忽暗。寒冷、孤独和深深的思念故乡、思念故友之情侵扰着他。他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于是坐起挥笔赋诗一首,“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除夜作》)
从一个雄心万丈涉世未深的书生变成了一个历经沧桑的半老之人,然而命运之神似乎还没有垂青这位志大心高的诗人。不光是他,他的朋友们也大都命运不济,仕途不顺。他不禁想起了开元23年(735)那个雪花飘飘的冬日,在长安与他一起“旗亭画壁”的挚友王昌龄和王之涣。如今,王昌龄被贬到偏远的南方去做县令,而王之涣早在8年前就永远地离开了他们。
他又想起了天宝三年(744)初秋,与李白、杜甫共游梁宋的美好时光。那时,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出了长安,来到洛阳,与杜甫相遇,李白要回东鲁的老家,杜甫要到大梁(开封)办事,于是两人相约携手共游大梁。他们在那里邂逅了高适。李白和高适二人恃才傲物的性格相近,李白比高适年长1岁,杜甫比高适小10岁,尚没有名气,但浑身才气横溢,忧国忧民。三人一见如故,共同游历了大梁的“古吹台”、“琴台”,李白留下了著名的《梁园吟》,高适留下了《古大梁行》。然后,三人又共同来到宋州,游览阏伯台、梁苑等古迹。他们还同睢阳太守共同驰猎,饮酒作赋,很是逍遥。三位大诗人共游梁宋,被后世称为文学史上的佳话,而这次相会,是李白和杜甫一生中惟一的一次相聚,被闻一多称为“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三位大诗人在短暂的相聚时光里,谈诗谈人生谈理想,谈立功立言立德这些读书人的最高理想。他们“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酣饮豪歌,慷慨怀古,在猎猎秋风中谱写了一曲中国文学史上的华彩乐章。
他忽然又想起了他的恩公——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刺史张九皋,张九皋是前任宰相张九龄的弟弟,一直在京任尚书职方郎中。张九龄被贬为荆州刺史后,他也被外放,历任安康、淮安、彭城、睢阳(宋州)四州刺史。张九皋在睢阳刺史任上,读到了高适的诗,发现高适是个人才,对他很是推崇,延为坐上宾。天宝八年,唐玄宗开有道科,诏令各地地方官推荐有才者,到京经过考核授予官职。张九皋不失时机地推荐了高适,并把高适的诗呈给唐玄宗。高适的好朋友颜真卿这时也在京做官,把高适的诗编成一个集子,发给朝中的显贵。高适一下子引起了朝廷官员们的注意。唐玄宗下诏令高适进京谒见。等待了三十年的机会终于来了,高适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昼夜兼程,在炎炎夏日十天就赶到了长安。然而由于奸相李林甫、陈希烈当权,即使高适违心地给他们献上了颂诗,但仍没被重用,只授予了一个封丘县尉的小官……
高适思前想后,一夜没有合眼,第二天清晨,当小镇上到处飘荡着贺岁声、祝福声的时候,他带着青夷军又上路了。
送兵期间在边地的所见所闻,令高适感到愤慨失望至极,并促使他下定去职的决心。不久,因不堪“拜迎官长”、“鞭挞黎庶”去职,写下了《谢封丘县尉表》官游河西。在完成送兵的任务之后,高适于十一载春南返封丘,接着便毅然辞去了封丘尉的职务。“安史之乱”起,他助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守卫潼关,任掌书记。潼关失守后,他只身逃走,之后参与唐玄宗、唐肃宗的重要谋略,深得常识,赐官待御史。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蜀州刺史、河西节度使,入刑部待郎,封散骑常待渤海侯。
在封丘3年,高适一直处于出仕和归隐的矛盾中。虽然生活贫困,作风却非常豪侠浪漫,游历甚广。他的名篇《邯郸少年行》、《古大梁行》等都充满豪士侠客的肝胆意气。就是赠别朋友的一些诗也写得豪迈动人。如《别韦参军》:“丈夫不作儿女别,临歧涕泪沾衣巾。”又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类诗,和他的边塞诗一样,言辞间忧戚而不绝望,豪言放达之中饱含对民间疾苦的眷眷关注之心。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的一天夜里,高适安静地离开了人世。诗人63岁的生命就像那已经耗尽的灯油,又像天上的一片薄云,被一阵风吹走了。而他留下的二百多首气势恢弘的锦绣诗篇,却永久地流传下来,深深地影响着后世的人们。他死后获赠礼部尚书衔,成了唐代职位最高的诗人。
高适的一生就像是一首跌宕起伏的诗。他少年时胸怀大志,却命运多舛,怀才不遇,倍尝艰辛。直到50岁以后才时来运转,获得了实现抱负的舞台,仕途上大有起色,十年十迁。他崇尚先贤之风、圣人之举,不苟同于腐朽制度、合流世俗的修身之道,其诗篇现实主义更盛于浪漫主义的批判精神,都值得后人津津称道。庆幸封丘历史上出现过这样的文人明仕,以及留给后人无限怀念的那诗、那事、那人…

来源:新乡日报  作者 张沉浮 记者 姬光环

大美封丘
聚焦封丘本地热点,致力于打造封丘地区微生活服务平台,晒照、吐嘈、交友、招聘等信息尽在大美封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