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起案件,为留学生们敲响了警钟。去年11月,明尼苏达大学一名中国博士生杨海山(Haishan Yang,音译)被学校以“人工智能作弊”为由开除。这一事件近日再度引发关注,杨海山对校方提起诉讼,要求赔偿575,000美元,同时恢复学籍并公开道歉。 事情的起因要追溯到2023年8月,当时杨海山参加了一场线上开卷考试。这场考试时长八小时,允许考生参考笔记、论文和教科书,但明确规定禁止使用人工智能工具。考试结束几周后,负责授课的副教授埃兹拉·戈尔伯斯坦向学校提交了投诉,称阅卷教师们对杨海山的试卷与其平时作业进行对比后,发现存在明显的人工智能生成痕迹。校方经过讨论后,最终认定杨海山在考试中使用了人工智能,裁定将其开除。教授们指控杨海山作弊的理由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语言风格和文本结构的相似性,他们认为杨海山试卷中的语言表述与ChatGPT生成的内容极为相似。其次,有部分答案的内容与ChatGPT输出的结果完全一致。最后,杨海山试卷中使用的“PCO”(primary care organization)这一缩写被认为是ChatGPT生成文本中常见的术语,但在相关领域却并不常见。不仅如此,教授们还提到了一起发生在2023年10月的事件。当时,杨海山在一份作业中曾使用ChatGPT帮助缩短答案,并留下了一段提示语“重新写一下,写得随意些,就像外国学生写的那样,但不要有人工智能的痕迹”。虽然杨海山解释称,这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答案太长了,希望用ChatGPT调整措辞,但这一行为被教授们视为试图掩饰使用人工智能的事实。面对这些指控,杨海山坚决否认自己在考试中使用了人工智能。他表示,自己的写作风格因多次学术会议和课程需要而有所调整,仅凭语言相似性无法断定其作弊。他还指出,校方声称他的答案与ChatGPT输出完全一致,但他亲自将考试问题多次输入ChatGPT后发现,每次生成的答案都有所不同,所谓的“完全一致”缺乏事实依据。杨海山还对校方在听证会上使用AI检测工具的做法提出了质疑。学校采用了GPTZero对试卷进行检测,该工具判断他的两道题目分别有89%和19%的概率为人工智能生成。然而,杨海山认为,这类检测工具并不完全可靠,其透明性和科学性也存疑。尽管杨海山对指控进行了激烈辩护,但听证会最终支持了教授的判断。由其他系的教授和研究生组成的小组认为,教授们有足够的专业能力判断是否存在人工智能生成的痕迹。同时,他们指出杨海山的试卷缺少必要的引文,且内容逻辑前后不一致。此外,杨在听证会上的证词也被指存在矛盾。基于以上理由,校方维持了开除决定。事件并未就此结束。2025年1月,杨海山对明尼苏达大学提起诉讼,要求校方赔偿575,000美元,同时恢复其学籍并公开道歉。他还要求校方支付200,000美元的惩罚性赔偿金,以确保未来类似事件的处理更加公正。此外,他对教授汉娜·尼普拉什提起诽谤诉讼,索赔760,000美元。目前,此案仍在审理中,究竟孰是孰非,还需等待法庭裁决。这起案件为留学生们敲响了警钟,在使用ChatGPT等人工智能工具时,应充分了解授课教授对AI的态度和课程相关要求,尤其是在明确禁止使用人工智能的情况下,更需谨慎。无论工具如何便捷高效,都不应让它成为妨碍学术诚信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