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仲溪先生,陕西紫阳人。安康市近现代三个教育奠基人之一,配享安康市文庙教育展。民国时期创办紫阳县中学。
以上,是我听胡树勇跑先生介绍新作《袁仲溪传》,初步得到的信息。
虽然还未通读此书,但笔者表达的"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个亘古不变的主题,深感认同。通过此书对袁仲溪先生一生的详述,展望秦巴汉水自然山水人文的脉络,笔者的一生,不就是家有余庆最好的明证吗?一个人的天赋从哪里来的?乡土厚养和长辈高德形成的遗传基因罢了。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有两个父母。一个给我们肉体和生命,一个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丰满你我的精神和灵魂 。
在听胡先生介绍此书的过程中,有一个细节被反复强调。由于他母亲的叔爷袁仲溪先生曾为紫阳县国民党代书记,解放后受到过冲击,经历过一些波折,后来经过紫阳县社会各界人士和袁仲溪先生的学生想办法救助,才化险为夷。为什么会这样?书中介绍,袁仲溪先生一生虽有为官经历,但他无论身居何位,始终没忘老师这一身份,只做师长该做的事,传道授业解惑。不误人,不害人,坚持本心。我想这也是《袁仲溪传》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和价值所在。
承祖上余荫的胡先生不也是如此吗?无论身处何位,始终保持天真无邪的本色,几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只是为了给秦巴汉水留下一抹亮色和善良。
人之一生,何种身份都是一个必要背负的苦差事。官员也好,百姓也罢,商贾文人墨客都一样,各有各的辛苦,有多少闪耀,就有多少辛苦。只是,再怎么辛苦,都不要丢了我们最初的样子,天真无邪和善良可爱!如袁仲溪和他的后人胡先生一样!
(王新建,石泉县柚子茶楼经理)
胡树勇主要作品集(可点击打开看所有链接)
胡树勇摄影作品(1--100):常青
对胡树勇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评论:
王蓬评胡树勇散文:{胡树勇和他的《江汉清音》}发表于《书海》杂志2003年第四期
杂志书刊发表的主要散文:
胡树勇散文:《得道》发表于《汉水》(2008第四期)、《衮雪》杂志
胡树勇散文:《鸟倦知还》主要于《粤海散文》杂志2007年10月号
胡树勇散文:《长辫子》发表于2005年《美文》被《中外文摘》转载
胡树勇散文:《鸟倦知还》发表于《粤海散文》杂志2007年10月号
胡树勇散文:《得道》发表于《汉水》(2008第四期)、《衮雪》杂志
胡树勇散文:发表在《散文百家》2004年2.上半月,收入《散文百家.十年精选》一书
胡树勇散文:《云雾山游记》发表于《陕西林业》杂志2005年第五期。2023年9月获奖证书
胡树勇散文:《细溪的“情感走廊”和“意境”》发表在《书海》杂志2006年第一期
胡树勇散文:《丁玲在陕北》发表于《源流》杂志2012年第一期和《中国老区建设》杂志2004年第十一期
胡树勇散文:《牌坊牌楼》发表在《中国老区建设》杂志2004年第六期
胡树勇散文:《总统府拾桂》2010年入选《美哉天下》中国旅游散文优秀作品集并获一等奖
胡树勇散文:《回忆任法融道长在石泉》发《三秦道教》杂志2022年1-2合期
几天前,在西音学习的三闺女打电话向我汇报学习情况,民族乐器她选修的是二胡。听此,我内心非常欣慰,但我没有说出来。
我问她为什么选修二胡?三闺女告诉我,因为上初中时跟赵爷爷学了一个暑假的二胡,现在宿舍八个同学,一个钢琴九级,两个钢琴八级,两个二胡九级,一个古琴九级,一个萨克斯九级,就她一个啥乐器都不会,压力山大。然后,告诉我一个秘密,她高考填报志愿时,原本是想把西美做第一志愿的,转念一想,我送她去赵爷爷路上给她说,好好跟着你赵爷爷学二胡,以后就报西安音乐学院。为了这记忆,她就把西音填报了第一志愿。我一听,小家伙还算有慧根,开始思考因果了,这是好事 。
然后,我告诉她,西音是你自己选的,二胡也是你自己选的,学好学坏,成龙成凤,我和你妈不干涉,也帮不上,一切看你自己造化。你是西音文综艺术管理专业,那么话剧、电影、音乐、戏曲、诗歌、舞蹈这些和音乐相关的文化艺术,你要学会鉴赏,你们专业会重点教授学习,写作艺术评论和理论性专业论文是你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因为,西音不仅是为国家培养伯牙的地方,也是为国家培养钟子期的地方,而你在西音学习的目标就是做伯牙的知音钟子期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要有这个自信。
在求学的道路上,要学会享受孤独。从某个角度去看待,孤独是每个有所成就人士的另外一个终身伴侣。
其实,我在三十六岁以前,只是喜欢文艺,没有动笔写过文章。要说写过,也就是给女孩递纸条时,磨练过文笔。在我三十六岁那年,我开通了QQ和腾讯微博,偶然闯入一个叫龙宫的诗群,然后被引荐加入浙江省官网微茶楼,才开始每天正经的给平台写点茶文。因为写了几十年纸条,经验比较丰富吧,所以那段时间就把龙女给整成自己人了。后来遇到胡跑高见赵团长张污染这些人,这几个人就像是从神经病院偷跑出来的,凑一起,不是东风快递,就是红旗十九,有他们在,小城很热闹,好像石泉县城天天都在放烟花爆竹,天天都在过年,很享受这种热闹。特别是胡跑,大师级的点火能手。
我没想过当作家,只是觉得看书和写点东西的时候,特别自在和舒心,算是个人工作之余的一种休息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休息方式。至于其它的,我更关注,咱家每天能挣多少钱回来。没办法,咱家子孙太多了。
前言不搭后语唠叨了那么多,该言归正传了 。
袁仲溪先生,陕西紫阳蒿坪人。安康市近现代三个教育奠基人之一,配享安康市文庙供奉。民国时期创办紫阳县中学、历任紫阳县教育局局长、紫阳县国民党党委书记。
以上,是我当晚听胡跑先生介绍新作《袁仲溪传》,初步得到的信息。虽然还未通读此书,但笔者表达的"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个亘古不变的主题,深感认同。通过此书对袁仲溪先生一生的详述,展望秦巴汉水自然山水人文的脉络,笔者胡跑先生的一生,不就是家有余庆最好的明证吗?一个人的天赋从哪里来的?乡土厚养和长辈高德形成的遗传基因罢了。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有两个父母。一个给我们肉体和生命,一个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丰满你我的精神和灵魂 。
在听胡跑先生介绍此书的过程中,有一个细节被反复强调。由于他母亲的叔爷袁仲溪先生曾为紫阳县国民党书记,解放后受到过冲击,经历过一些波折,后来经过紫阳县社会各界人士和袁仲溪先生的学生想办法救助,才化险为夷。为什么会这样?书中介绍,袁仲溪先生一生虽有为官经历,但他无论身居何位,始终没忘老师这一身份,只做师长该做的事,传道授业解惑。不误人,不害人,坚持本心。我想这也是《袁仲溪传》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和价值所在。
承祖上余荫的胡跑先生不也是如此吗?无论身处何位,始终保持天真无邪的本色,几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只是为了给秦巴汉水留下一抹亮色和善良。
人之一生,何种身份都是一个必要背负的苦差事。官员也好,百姓也罢,商贾文人墨客都一样,各有各的辛苦,有多少闪耀,就有多少辛酸。只是,在怎么辛苦,都不要丢了我们最初的样子,天真无邪和善良可爱!如袁仲溪和他的后人胡跑先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