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阳见面】贺世安:逐梦上海滩的“面条大王”

文摘   2024-12-05 23:42   重庆  





编者按

云阳,这片山川秀美、水土丰饶的土地,孕育出无数敢拼敢闯的云阳儿女,他们或扎根故土,以家乡的热土为舞台;或远赴他乡,于广阔世界中奋力搏击,他们用自己的不凡拼织出云阳的非凡。为弘扬云阳人奋勇争先的精神,凝聚团结发展的力量,助力“一地三区两城”现代化新云阳建设,云阳县融媒体中心、重庆江来传媒有限责任公司特别推出大型全媒体栏目《云阳见面》,为您讲述全国各地云阳人的拼搏故事,展现他们的奋斗风采。





11月的上海,空气中弥漫着初冬的气息,寒风赶跑了天空中的云朵,阳光透过稀薄的云层,洒满整个松江。在位于泖港镇南库路187号的新厂房内,整体架构已初具雏形,工人们正手持焊枪焊接钢梁。贺世安边走边看,向施工负责人了解当前的施工进度。按照规划,这座占地5000平方米的厂房将于明年二三月份投产。与他名下的其他三处厂房不同的是,这将是一条全新的高端米面生产线,预计能年产3000万斤鲜面,创造1.5亿元的产值。厂房的建成也将成为实现他梦想的关键一步。





时隔15年 再次相逢在11月





“今年的11月1日是重庆第三个农民工日……我县外出务工人员贺世安获得‘十佳农民工称号’。”看着15年前在云阳电视台刊播的这段视频,贺世安的眉头一紧,屏幕中那熟悉的身影,令他的思绪仿佛又回到了从前。

2009年11月1日,在观音桥广场举行了重庆市第四届“十佳农民工”颁奖仪式,35岁的贺世安身披红色绶带,在众人的注视下,接过了那份沉甸甸的荣誉证书。“760万农民工里面选10个,对我来说真是一份天大的荣誉。”贺世安言语间略带笑意,继续说道:“那一年是我人生的一个高峰,也是我事业的一个高峰。”

时间回到1996年,贺世安在老家沙市镇经营桐油生意,因为资金链断裂,背负了40多万元的债务。那个年代,一个普通城镇职工一个月的工资也就三五百元,40多万元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个天文数字。当时不少人都在私底下议论,“小贺这回是跌了个大跟头,想爬都爬不起来。”“这么大坨坨钱,八辈子怕都还不清。”……能赚四十万是本事,能亏40万难道就不是本事吗?向来敢闯敢拼的贺世安并没有就此消沉,而是在思索一条求生之路。自小就看着父母用磨子磨面的他,决定从家传手艺中做点文章出来。

1997年,贺世安带着借来的10万元钱再次踏上了创业之路。这一年,他走南闯北,在武汉、郑州、北京等多个大城市调研,最终决定在上海朱家角开设第一家面坊。由于他制作的面条爽滑劲道,久煮不浑,很快便在当地打开了市场。自那以后,他一路开疆拓土,在3年间,接连开设了5家面坊,年收入达到了20万元。

先富起来的贺世安并没有忘记在大山里尚未脱贫的乡亲们,从2003年开始当起了“劳务红娘”,把家乡的特困户、困难户的成年儿女带到上海面坊,手把手地教他们制面技术,艺成之后,又帮他们谋市场、择地点、租门面,帮他们开起了一家又一家面坊。

由于这些老乡们普遍缺少创业资金,贺世安便采取入股的方式为他们提供启动资金,约有600人在他的帮助下在上海脱贫致富。有了成功的例子,越来越多的云阳人走出大山,在全国各地开设面坊,“云阳面工”名号也逐渐响亮起来。

一直到2009年,贺世安名下已有60余家面坊,10多家面馆,总资产达到了3000多万元,被坊间称为“面条大王”。




 回望15年 有高峰必有低谷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当一个人爬到了顶峰之后,无论朝哪个方向走,迎接他的都将是下坡路。2009年之后,春风得意的贺世安已经不满足于面条带来的利润,他开始涉足当时炙手可热的房地产业,与人合伙在重庆和江苏两地开发楼盘。由于不熟悉工程建设,贺世安在这两个项目上栽了跟头,损失了上千万元。与此同时,原先生意红火的面食餐饮板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渐渐败下阵来,直至2014年最后一家面馆闭门歇业。

面对接二连三的打击,贺世安也不得不停下脚步,冷静思考前行的方向。“我自己本来就是个做面的,非要学着人家跨界经营,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一个都没抓到。”贺世安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一门心思将面业生意做大做强。

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创新期,电商平台已经臻于完善,物流体系也更加便捷高效,大数据、云计算等各种新技术应用于电子商务,个性化服务成为主流。他发现,尽管传统面坊仍能以手工制作、自行配送的模式维持,但产量难以提升和“蚂蚁搬家”式的物流方式,是一直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如何有效扩大产量?如何与日益发达的现代物流接轨?贺世安将目光锁定在了电子商务上面,他觉得将发展方向由线下转移到线上或许是一个良策。“我们马上从线下换到线上,把线下的客户列为次要,线上的为主要,重点打造线上这一块。”贺世安回忆到。线上扩张是迅速的,贺世安意识到,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根本满足不了庞大的市场需求,只有规模化和品牌化,才能在互联网经济的浪潮中占据一席之地。

2018年,贺世安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工厂,随后的几年,他不断整合资源,最终在上海、杭州、昆山等三地,建立了三家工厂,推出了“世安巧面”品牌。

为了更好地占据市场,贺世安与头部电商和物流平台签订了合作协议,将销售网络覆盖到了全国50多个城市。工厂生产、平台接单、物流配送,最快的地方,头一天晚上11点配送,第二天早上7点便能送到离消费者最近的提货点。截至目前,“世安巧面”每天都能在线上销售8万余斤鲜面,年销售额达7000万元。




展望15年 面业人的“云阳梦”




作为“云阳面工”的先行者之一,“面条大王”贺世安在这一行摸爬滚打了二十余年,亲身经历了“云阳面工”从小作坊发展成大工厂的全过程。套用学界对工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划分,“云阳面工”的发展大致也可分为4个阶段。1.0阶段是初创期,基本上是家庭式的小作坊;2.0阶段是扩张期,掌握一定资金的面坊主通过入股的方式,掌控多家面坊;3.0是成熟期,大工厂替代了小作坊,规模化、品牌化生产提高了产量和市场占有率;4.0阶段可称作创新期,互联网技术的加入,改变了传统的销售模式,线上线下结合成为主流,销量和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扩大。

在贺世安看来,云阳人在全国各地开设的面坊数量相当多,仅上海一地就有3000多家,整个市场已经严重饱和,能够得到发展的不到十分之一。不少人都选择转卖面坊,又或者是往国外发展。如何实现云阳面业的长足发展,是广大云阳面业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对于行业的未来,贺世安也有自己的思考。他说,自己的“梦”就和云阳面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从走出云阳的那天起,在全国打响一个属于全体云阳人的面业品牌,成为他一直以来追逐的梦想。

无论是工厂化、高端化,都是为品牌化服务,只有打响了品牌才能实现企业和产品的可持续发展。经过多年的调研实践,贺世安认为,可以借鉴“沙县小吃”的发展模式,由政府介入成立行业协会,推动“云阳面”朝着产业化、公司化、连锁化方向发展,成立集团有限公司;注册品牌商标,确立“总公司+子公司+加盟店”的发展模式,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装修、统一产品的现代经营模式‌;建立面业产业园,聚集成规模的上下游企业,推动了“云阳面”从传统经营模式向标准化连锁经营的升级。

1974年出生的贺世安今年已经50岁了,人生已经进入了下半场。他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能看到这个“梦”的实现,他也愿意为这个“梦”付出所有。





记者:贺元河 甘晓非 刘婷 姜涵玲
编辑:邓庭庭

责任编辑:徐锐

责任编委:胡小刘
总编辑:程绪兵

别忘了点亮哦!




云阳微发布
权威资讯,深度呈现,服务大众,万里长江、天生云阳的展示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