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按下静音键的三里屯街道残联专职委员何玉昕,在生活中面临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然而,她却说:"虽然我失去了听力听不见美妙的声音,但我还有一片光明,可以看见美丽的世界。”
今年30岁的何玉昕父母都是聋人,在她一岁半时也失去了听力。她从小跟着爷爷长大。为了让孙女一走出无声世界,爷爷一边为孙女求医治病,一边对她进行语言基础训练。
2003年上学之后,何玉昕面临的问题接踵而来,发音不清楚、课上听写听不出、望着老师的唇语也写不出任何的字来......从此,爷爷对她进行了艰苦的语言康复的训练,健全人可以很轻松地学习生活语言,何玉昕却需要上百甚至上千次口对口地训练,才能掌握准确的发音。爷爷每天带她去买北京日报,让她去和报刊亭跟叔叔交流对话;让她每天养成写日记的习惯;爷爷为了让何玉昕能更好地用心感受外面的世界,每周末都会带她去北海公园看白塔、在团结湖公园划船钓鱼、去中央电视塔附近的玉渊潭荡秋千;爷爷给她买了很多像《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名人传记,希望何玉昕能够跟海伦·凯勒他们一样在同样的处境中不放弃希望,坚强向上地生活。
除此之外,爷爷还非常支持她的爱好,给她报了美术班、芭蕾舞班.......“虽然我出生在残疾人家庭,但家人用尽全力抚养我长大成人,给了我同样多的爱,尤其是爷爷,没有他就不会有现在的我,我非常的感谢他。”何玉昕说道。
2013年,何玉昕考入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在那里的所学对我日后做好社区残联的服务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何玉昕回顾自己上学时期的收获。
2019年9月,何玉昕来到北三里社区残联温馨家园工作,为了尽快掌握社区200多名残疾人的情况,她白天熟悉工作流程,学习残联的政策,一边为残疾人服务,一边不懂就向同事请教。下班后,她还自愿加班整理残疾人名单,补充完善所有名单的信息。在残联同事们的帮助下,她用“口语+文字”表达的方式完成了为残疾人服务的工作,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
“从事服务残疾人工作对于存在听力障碍的我来说并不容易,但是不管用什么方法,我都要通知到、联系到残疾人朋友,让他们感受到残联一直在关心他们、关爱他们。为残疾人服务,是体现了我的价值!”何玉昕由衷地说。
2021年8月,何玉昕的工作岗位和角色发生了转变,由社区残联工作人员变成街道残联宣传员,每天负责相关活动信息撰写并发布到微信公众号上。刚开始她上网查阅资料,找街道负责宣传事务的同事请教,一边学习一边记在本子上,一遍又一遍的练习。“耳朵听不见,眼睛就成了我的另一扇窗,我透过这扇窗努力去观察外面的世界。”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她发布了50篇原创信息,如今,她工作起来也更游刃有余。
“小昕非常的不容易,非常的刻苦努力,也非常的认真。她很珍惜这份工作,在我们的残联工作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员,把我们的公众号带上了正轨,非常的棒。”街道民生保障办公室残联事务科长章雪超对何玉昕伸出来大拇指。
“如果还能重新来过的话,我依然也会这么做,即使我身有残疾,工作上有再苦再难的地方,都会尽力克服困难,想办法联系上残疾人,让残疾人享受到政策补贴,让他们感受到残联的温暖。”何玉昕说道。
END
信息、图片来源 / 三里屯街道残联
欢迎投稿 / 微信baoyuerong
三里屯街道24小时值班电话
64165276、84751300
|| 推荐阅读 ||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一起沟通交流关于三里屯的一切
♠♠♠
为了第一时间
收到爱尚三里屯的最新消息
请为我们的公众号
点亮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