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岁的川川来自北京,是一位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
11月29日,川川参加了在昆明举行的2024全国青少年U系列攀岩总决赛。比赛为期3天,他所在的组别是U11组,首个比赛日上午进行了攀石预赛。
这是川川首次参加全国青少年攀岩比赛。赛前,爸爸将川川的情况告知了本次赛事组委会,希望在隔离区和比赛过程中给予一定的关注。
组委会在得知这一情况后,通过了解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特点,对可能与运动员产生接触的各环节、各层面人员提前进行了告知。
U11组攀石预赛开始前,副裁判长张丹在隔离区关注到川川的情况,安排了志愿者陪同。志愿者根据川川的意愿,耐心引导他排队、攀爬线路。
川川首先攀爬的是最简单的2号线路,第一次尝试就拿到了得分点,第二次顺利完攀。这给了他很大的信心,接下来又尝试了其他线路,但都没能拿到得分点。
遇到难度大的线路,川川完成不了,情绪会比较激动。张丹发现后,会及时上前耐心、温和地安慰他,让他不要着急,多看看其他选手的动作,鼓励他多去尝试。
爸爸一直在观众席上关注他的比赛,为他加油,但并没有在攀爬动作上进行指导。爸爸认为机会难得,希望川川能在比赛中通过观察其他小朋友的攀爬进行学习。
△爸爸在场边鼓励川川
川川在攀石预赛中的成绩是1T1z,在62名参赛选手中,并列第45名。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通称孤独症,也称自闭症。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儿童孤独症诊疗康复指南》的定义,儿童孤独症也称儿童自闭症,是一类起病于3岁前,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局限性、刻板性、重复性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发育障碍。
根据《中国孤独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近20年来,孤独症的发生率持续上涨,美国孤独症发生率从2000年的1/150到2010年的1/68,再到2020年的1/36;在中国,孤独症发生率是1%,其中0—14岁孤独症儿童超过200万。
与典型发展的儿童相比,作为一位中度孤独症儿童,由于社会交往障碍,川川的认知和智力水平偏低,有很严重的刻板行为。
在爸爸看来,川川首次参加全国青少年攀岩比赛能完攀一条攀石线路,已经是非常好的成绩了。
他说:“现在的川川和攀岩之前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与攀岩结缘
2013年9月出生的川川,两岁半时被确诊为孤独症谱系障碍,中度。
爸爸妈妈得知这一消息,感觉“天塌了”,不愿接受这一事实。但是,伤心没用,抱怨也没用,只能慢慢接受现实。妈妈辞去编辑工作,开始带着川川奔波于各个自闭症康复机构,进行ABA行为干预。
ABA(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即应用行为分析,采用行为主义原理,以正性强化、负性强化、区分强化、消退、分化训练、泛化训练、惩罚等技术为主,矫正自闭症孩子的各类异常行为,同时促进各项能力的发展。其核心操作技术为DTT回合式教学,主要是将需要学习的技能分解为多个步骤,每次只教授一个步骤,然后将掌握的分解技能重新组建,进而教授孩子技能。
为了在家里也能进行ABA行为干预,爸爸妈妈还学习了相关课程。但ABA行为干预是一个很煎熬的过程,比如,如果要教一个自闭症孩子学习洗手,可以先把这一目标分解为打开水龙头、淋湿双手、涂抹洗手液、搓手、打开水龙头冲洗双手、关水龙头和用纸巾擦干等几个步骤。在每一个步骤用语言或行动去提示、帮助孩子,当他做出了正确的行为时,可以用微笑、拥抱或赞美去强化他的行为,反复练习,从而让他学会自己洗手。
更困难的是,自闭症孩子学会了这些行为之后,如果不经常巩固,就会退化。当孩子的“行为库”越来越丰富之后,就只能选择那些重要的行为去进行强化和干预。
除了ABA行为干预,爸爸还带着川川尝试过轮滑、游泳、排球等运动项目。其中,川川比较喜欢游泳,一进到水里就非常兴奋,胡乱扑腾,水花四溅,非常影响其他训练的小朋友。于是,川川学了几个泳姿之后,爸爸就没有让他再继续练游泳了。
在这个过程中,爸爸发现川川喜欢玩海盗船、蹦极、开卡丁车等比较刺激的活动。两年前,爸爸带着川川在商场看到了攀岩馆,有人爬到高处后脱离岩壁,在空中摆荡的样子感觉非常刺激,就让川川去试试。
果然,川川喜欢攀岩,很享受从岩壁上下来时的那种失重感。那时候,爸爸虽然不懂攀岩,但既然川川喜欢,就隔三差五带他去岩馆玩。
慢慢地,随着攀爬水平的提升,川川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楼梯道了,开始尝试更复杂一些、带仰角的线路。
再后来,随着川川能完成的线路越来越多,爸爸看到岩馆里也有其他小朋友在教练的指导下进行系统训练,就跟教练沟通,说明川川的情况,看看能不能跟着一起训练。
爸爸通过观察和对攀岩的初步了解,认为练攀岩至少能提升川川的专注力,这对于川川来说是很重要的。
教练同意了。于是,从2023年3月开始,川川正式跟着教练训练攀岩。教练并没有特殊对待,而是采用融合教育的方式,让川川跟其他小朋友一起训练。
目前,川川在一所特殊学校读四年级,每周会跟着教练上两三次课。周末和其他节假日,爸爸会带着他去其他岩馆爬线,“以玩代练”。
在爸爸看来,通过攀岩,川川有了很大变化:
一是专注力的提升,这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专注,才能把每一个任务完成好。今年暑假,川川住在爷爷奶奶家,每天早上能独自花40多分钟去做作业,这是非常大的进步。
二是沟通能力变强了。刚开始练攀岩的时候,教练需要多次示范一个动作,川川才能勉强完成。到后来,教练说的他也能听懂,有时不需要示范也能把动作做出来。
三是主动思考的能力更强了。在攀岩的过程中,遇到完成不了线路难点,他会转变思路,及时调整,换其他动作去进行尝试。
四是情绪控制比以前更好。当他遇到困难、情绪很激动的时候,及时安慰他,能很快平静下来,继续进行训练、学习。
爸爸带川川训练攀岩的初衷是提升他的专注力和其他方面的能力,从未想过要去参加攀岩比赛。但随着川川在难度方面的能力提升到5.12级别,教练鼓励他去参赛,通过比赛“以赛代练”,能更快地成长。
就这样,川川从“以玩代练”转向“以赛代练”。
攀上全国舞台
与平时训练不同的是,既然是比赛,就有比赛规则。对于川川这样的自闭症孩子来说,要理解规则,并建立规则意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通过参加一些岩馆的小比赛,川川渐渐理解了一些攀岩比赛规则,比如在攀石比赛中要正确起步,隔离式比赛和开放式比赛的区别,等等。
2023年11月,川川参加了“凯乐石”全国攀岩希望之星系列赛(华北赛区),这是他第一次正式参赛,只参加了预赛,成绩很差。爸爸发现,川川有很强烈的畏难情绪,遇到难点或体力下降很容易就放弃。对于川川来说,既不明白比赛的意义,也不存在“顽强拼搏”。
爸爸一看,这不行啊,这样就达不到“以赛代练”的效果了。于是,在2024年初参加一个比赛的时候,赛前爸爸跟他说:“川川你要努力爬,成绩不重要,你只要努力了就行。”
川川并不明白这句话的本意是让他放松心情去比赛,是一种鼓励,就听进去了“成绩不重要”这句话,结果可想而知,比上一次没好到哪儿去。
爸爸及时“纠错”,赛后跟他说:“成绩还是很重要的,你在比赛中要好好爬,取得了好成绩就有奖励。”
△2024年10月,川川参加2024“凯乐石”全国攀岩希望之星系列赛(华北赛区)
听说有奖励,川川在比赛中就开始“努力”了。10月19日至20日,他连续参加了两场比赛,在2024北京攀岩公开赛中获得少年组男子难度第2名,在2024“凯乐石”全国攀岩希望之星系列赛(华北赛区)中获得U11组男子难度第8名。
在全国攀岩希望之星的比赛中,爸爸赛前将川川的情况告诉了裁判长秦宁,希望在隔离区多一点关注和陪伴,在解说的时候能多一些鼓励,并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告诉更多自闭症孩子的家长,通过攀岩,孩子是会变得越来越好的。
川川晋级U11组男子难度决赛,获得第8名,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川川笑了,妈妈哭了,爸爸感动了。
赛后,秦宁送给川川一个岩点小挂件作为鼓励,他如获至宝,格外珍惜。
△2024年10月,川川(左)在2024北京攀岩公开赛中获得少年组男子难度第2名
在秦宁的鼓励下,爸爸为川川报了名,参加了2024全国青少年U系列攀岩总决赛。通过一年多的努力,爸爸带着川川终于攀上了全国舞台。
本次比赛是本赛季最后一场全国青少年攀岩赛事,吸引了来自24个省区市的114支代表队以及91名个人共507名运动员参赛。比赛选手按年龄分为U7(7岁)、U8(8岁)、U9(9岁)、U11(10—11岁)、U13(12—13岁)、U15(14—15岁)6个组别,每个组别再分为男子、女子组;设置难度赛、速度赛、攀石赛、全能赛4个项目(其中U7、U8、U9三个组不设攀石赛)。
川川报名参加了难度赛和攀石赛,他所在的U11组是参赛人数最多的年龄组,有130多人。
在11月29日上午的攀石预赛结束后,爸爸就带着他回酒店休息了。在下午的U11组攀石决赛中,虽然川川没有晋级决赛,但爸爸还是带着他来到现场,希望他多看看高水平选手的攀爬,多学习。
但川川看了一会儿之后就没看了,准备开始玩游戏。爸爸火了,就大声说了他,他的情绪马上就变得很激动,在现场很大声地表达不开心。爸爸说完川川之后,立刻就开始自责,赶紧给川川道歉,并让他以后在爸爸生气的时候提醒爸爸,要控制情绪。
川川平静下来之后,开始了他的刻板行为:
他问:“爸爸,你刚才生气了吗?”
“是的,爸爸生气了。”爸爸必须回答生气或者没有生气,二者选其一。
“有几分生气呢?”
“十分生气!”
“那你气炸了吗?”
“……”
在川川知道爸爸妈妈生气之后,这一系列问答是必不可少的,否则他就过不去。
11月30日下午进行了U11组难度预赛。与攀石相比,川川更擅长难度,预赛两条线路,他的成绩分别是26、13+,在61名参赛选手中排在第45位,未能晋级半决赛。
△川川难度预赛1号线路比赛视频(由川川爸爸 提供)
川川的第一场全国攀岩比赛结束了,妈妈说:“川川受自身条件所限,不可能有太好的成绩。我们现在不关注他的成绩,就是想让他走出来,被看见,被听见。让大家知道,自闭症孩子也能攀岩。”
各方参与让赛事更有温度
与成人赛事相比,青少年攀岩赛事不仅人数更多,需要考虑的细节也更多。
△2023全国青少年攀岩公开赛(浙江江山站)
在参赛规模方面,2023年4月举行的全国青少年攀岩公开赛(浙江江山站)有99支队伍、716人参赛,参赛规模突破历史,成为青少年攀岩赛事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在那场比赛之后,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青少年发展部迅速启动了攀岩比赛分级分类组织实施方案制定工作,经过多次公开征求意见和修改,于2024年3月正式发布《全国青少年U系列攀岩比赛分级分类组织实施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
根据《方案》,赛事组委会可以根据赛事级别、场地条件、比赛日程等实际情况,在《方案》的基础上适当放宽或收紧对参赛成绩资格的要求,逐步实现了定位明确、科学合理的青少年U系列攀岩赛事分级分类体系。
△2024青攀联赛四川眉山站
得益于四川眉山达7200平方米的人工岩壁面积,在2024年5月举行的全国青少年U系列攀岩联赛(四川眉山站)上,有806名运动员参赛,是我国乃至世界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攀岩赛事。
与此同时,在《方案》的基础上适当放宽或收紧对参赛成绩资格的要求,从而控制参赛人数,也最大限度保证了比赛的安全、顺利进行,提高了赛事服务质量。
青少年攀岩赛事的特殊性在于:大多数运动员家长也会来到现场观赛,有的家长还“身兼数职”:既是观众,也是领队、教练。正因为如此,中国登山协会青少年委员会(以下简称青少委)一直将运动员家长纳入青少年攀岩“统一战线”,在办赛宗旨方面,让“家长满意”成为主要标准之一。
在2024全国青少年U系列攀岩总决赛中,青少委在家长参与比赛执裁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招募家长参与志愿者工作,并邀请优秀家长志愿者作为颁奖嘉宾,进一步巩固、扩大了青少年攀岩“统一战线”。
△卢小磊(左)和妻子、女儿(图/ 卢明文)
U8组女子选手卢奕的爸爸卢小磊一直热爱志愿者工作,在大学期间就经常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既有热情,又有经验。因此,在比赛微信群里看到招募家长志愿者的通知后就第一时间报名了。
作为本次比赛4名家长志愿者之一,卢小磊参与了报到、检录、资料核对、服务咨询等工作,积极、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得到组委会的认可,与另一位家长志愿者一起幸运获得了作为颁奖嘉宾参与颁奖的机会。
卢奕看到爸爸参与比赛志愿者工作,并成为颁奖嘉宾,也倍感自豪。赛后,卢小磊跟女儿约定,他决定去参加攀岩裁判员培训,争取有机会参与执裁,和女儿一起共成长。
△李云亚(右)在比赛现场
U11组男子选手刘诏圆、U8组男子选手刘诏廉的妈妈李云亚是第二次参与攀岩一级裁判员实习。由于早产,刘诏圆身体发育不良,在大运动发展方面困难重重,李云亚希望能找到一项适合他的运动。2016年开始接触攀岩后,她发现刘诏圆非常喜欢攀岩,从此开始了漫漫攀岩之路。
后来,弟弟刘诏廉在和妈妈一起陪哥哥攀岩的过程中也慢慢喜欢上了攀岩。再后来,李云亚意识到在陪伴孩子们攀岩的路上,不能只是当一个局外人,而是要参与其中,和孩子共同成长。
她先是减重,然后开始攀爬一些简单的线路,并从中找到了攀岩的乐趣。和孩子有了共同的爱好之后,她可以和孩子一起训练体能、观看比赛、讨论线路,互相定目标。
从2023年开始,她先后考取了具有国家职业资格的攀岩初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和攀岩一级裁判员。尤其是参与比赛执裁之后,她的关注点从自己的孩子扩展到更多的青少年攀岩群体,站在更大的格局上参与青少年攀岩工作。
在本次比赛中,刘诏圆以U11组男子难度预赛第7名晋级半决赛。在半决赛中,由于使用了违规辅助——侧板,导致他虽然攀爬到了31+的高度,但最终成绩为27+,排在半决赛第10名而无缘决赛。
作为裁判员,李云亚相信裁判长会根据规则做出正确的判罚。
△刘诏圆
长期以来,由于家长对比赛规则不了解而出现的各种问题时有发生,针对这一现象,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青少年发展部主任丁祥华表示,目前青少年攀岩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形势、新问题对办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登山协会青少委将进一步提升办赛水平,做好赛事服务,力求做到“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同时也需要运动员家长主动学习比赛规则,遇到问题依照规则按合理方式解决。对于因不了解规则而使用规则允许之外的手段或不顾全大局胡搅蛮缠对裁判工作人员进行人身攻击和影响比赛正常进行的行为,青少委将根据《体育赛事活动赛风赛纪管理办法》对其进行黄牌、红牌、驱逐赛场和禁赛等处罚。
无论是注意力缺失综合症儿童任真,还是自闭症儿童川川,他们有机会登上全国青少年攀岩赛事的赛场并顺利完赛,体现了青少委一直倡导的人文关怀,让青少年攀岩赛事更有温度。
但如何让赛事更有温度,这需要参与各方共同努力。
△川川在滇池边遇见红嘴鸥
11月29日下午,爸爸带着川川看完U11组男子攀石决赛后,因降温而连日阴沉的天空终于放晴了,他们一起去海埂公园看红嘴鸥。
云南昆明四季如春,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是红嘴鸥在此越冬的季节,“人鸥同乐”成为冬日昆明的和谐画面。川川看见那么多鸟儿在天空飞翔,非常开心,用树枝为它们搭了一个“小岛”,这样鸟儿飞累了就可以在上面休息。
川川说他喜欢攀岩,为什么喜欢攀岩呢?
他说:“攀岩有好的成绩。”
妈妈解释说,因为有好成绩就会表扬他,夸奖他,所以他就很开心。
世界知名自闭症专家巴瑞·普瑞桑(Barry M. Prizant)博士在《这世界唯一的你:自闭症人士独特行为背后的真相》(Uniquely Human: A Different Way of Seeing Autism)一书中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迈克是我最早认识的熟人家里的自闭症男孩,他9岁那年,我是新出炉的年轻博士,在美国中西部一所大学教书。迈克是英语系一位教授的儿子,和许多其他自闭症孩子一样,迈克也有所谓的刻板行为,他喜欢在眼前不停地翻动手指,长时间盯着手看,显得十分兴奋和着迷。他会长时间地坐在那里,因为手指的翻动似乎进入一种自我催眠状态。老师和家长总是千方百计地阻止他:‘迈克,把手放下……迈克,不要看手!’但是他不为所动,最终他学会了在做其他事情,比如弹钢琴的间隙,瞬间迅速翻动一下手指,并偷窥一眼,似乎从中可以得到莫大的乐趣。
“有一天,爷爷去世了。迈克和爷爷关系密切,每个周末他们都待在一起。爷爷的去世是迈克第一次面对亲人的死亡。很自然地,他觉得非常困惑,十分不安,不停地问父母,什么时候才可以看到爷爷。父母告诉他:爷爷已经去了天堂,在遥远的将来,迈克也会去天堂和爷爷在一起。迈克聚精会神地听着,然后问道:‘在天堂里,小孩看手不会挨骂吧?’
“这就是迈克心中的天堂:不是有飞翔的天使,竖琴上流淌着音乐,还有永远不变的灿烂阳光,这些都不是。天堂里的幸福,就是可以随心所欲地翻动并观看自己的手指,而不会受到惩戒。”
普瑞桑博士在书中传达的核心理念是:自闭症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人类存在的独特方式。自闭症儿童不是病人,他们所经历的发展阶段,是我们人类都要经历的。我们需要做的,不是设法改变他们,或者把他们“修理”好。我们需要做的是:真切无误地理解他们,并改变我们自己的所作所为。
也就是说,帮助自闭症人士更好发展的最佳途径,是改变我们自己:改变我们的态度,改变我们的行为,改变我们提供支持的类型。
川川,我们看见你了,也听见了你的声音。我们相信,你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是你与世界相处的方式,在你心里,它们像天地一样和谐,美如星辰。
文/ 卢明文
图/ 本次赛事组委会及受访者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