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统计,在近两个月上市的国产旗舰新品当中,价格平均上涨了100元到500元不等。其中,小米15系列、荣耀Magic7系列、一加 13起售价分别是4499元,相较于上一代分别涨了500元、100元、200元。iQOO 13起售价3999元,真我GT7 Pro起售价3599元,红魔10 Pro系列起售价4999元,相较于上一代分别涨价0元、301元、600元。OPPO Find X8系列起售价4199元,vivo X200系列起售价4299元,相较于上一代分别涨价200元、300元。为了方便大家观看,我们也做了一张表。
而且,近5年时间,国产手机的均价已从2685元挺进到了近4000元,均价的不断上涨不仅仅是供应链原材料涨价使然,同样也是国产手机冲击高端的一个缩影。从过去几年前开始,国产品牌就已经定下了冲击高端的战略,要与苹果、三星相抗衡,如今华为已经站稳脚跟,其他国产品牌也在奋力追赶,并且成效显著,所以反映到最终的价格上,均价的上涨成为必然,其背后也是一系列复杂的市场策略。
就以单一产品系列而言,国产品牌在高端化的过程中,是不断细化产品线的,通过明确的分工和市场定位让一个系列覆盖更多消费人群和价位段。以荣耀来说,Magic系列作为高端产品线,最初的时候其实只有Magic标准版,比如荣耀Magic和荣耀Magic2。但是在荣耀独立之后,Magic的产品矩阵就不断丰富起来,标准版、Pro版、至臻版、保时捷设计,一舰四杯。
华为亦是如此,比如Mate60系列就有标准版、Pro版、Pro+版和非凡大师版,价格直接覆盖了5000元至万元价位。今年的vivo也是让人眼前一亮,X系列推出了标准版、Pro版两款的基础上还有Pro mini,明年还会有Ultra版本,同样丰富。可以看出,国产手机厂商们并不是一味地推高价格,而是在市场内卷当中不断寻求高端破局,形成产品效应和品牌效应。但即使是如此,其实大家还是陷入了薄利的旋涡当中,一台六七千元的旗舰产品可能最终的利润还是不及iPhone标准版,这条路依旧任重道远。
虽然说各家新旗舰有着不同幅度的涨价,但是反馈到市场层面,首销战报依旧一片繁荣,很难看出消费者因为几百元的涨价而不买单。
其中,荣耀Magic7系列再次打破荣耀历史所有新机首销日销售额纪录,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相较于其他家的更大涨幅,荣耀Magic7系列价格涨幅并不大,针对友商旗舰涨价一事,荣耀CEO赵明也表示,压力该抗就要抗,消费者压力比我们还大。
vivo X200系列的首销成绩同样非常出彩,vivo X200系列全渠道销售金额突破20亿,打破vivo历史所有新机销售记录!虽然vivo在人像和影像方面的不断发力,如今消费市场已经对vivo X系列形成了鲜明的认知,强大影像能力让它成为了诸多消费者的首选之一。
一加在首销时同样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开售30分钟,销量突破10万台,这是一加旗舰的最好成绩,而且两个最高配版本加起来占整体销售的近80%,24GB+1TB版本当时还出现了缺货状态,消费者的选择也证明了一加 13的产品力。
其实不管是今年新旗舰的首销成绩,还是往前追溯历年的首销成绩,在国产旗舰价格不断向上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销售纪录。从这个市场反馈来看,大部分消费者其实并不会因为手机涨价不买单,更在意的是综合体验,而这个品牌之间内卷,品牌和消费者的价格体验博弈过程,恰恰就是国产厂商在高端过程中必须要走的路。
而对于高端霸主苹果来说,这些年来iPhone的起价几乎是没有涨的,都锚定在5999元,来自市场的压力也让苹果不得不谨慎对待这一价格。不过从发售时间节点来看,历年的iPhone在双十一都会迎来一定幅度的降价,从而形成了很强的市场竞争力。换个角度理解,iPhone和国产旗舰多少有点双向奔赴的味道,一个价格不动甚至往低走,一个向上突破,拥抱高端。此前,苹果分析师郭明錤就表示,iPhone 16系列在首个周末的预购销量约为3700万部,相比去年iPhone 15系列同期销量减少了约12.7%,市场的寒气同样传递到了苹果之上。
而且在拥抱高端这条路上,显然国产厂商是要比苹果玩的花的,苹果仅有iPhone直板旗舰,至今未推出折叠屏。而国产厂商在构筑直板旗舰的同时,以折叠屏产品破局,尤其是大折叠产品,其实价格已经毕竟iPhone Pro系列产品,而华为更是将价格定在了iPhone Pro Max之上,这种差异化的打法也让国产品牌的高端梦得以实现。而且,折叠屏是当下国产品牌坚定不移的战略,华为前段时间还推出了现象级的三折叠屏产品——华为Mate XT Ultimate非凡大师,定价超2万,将国产品牌手机的价格带入到了新的维度。
写在最后
从功能机到智能机再到如今的AI手机,手机这个终端在不断进化,价格也在一路狂飙,其背后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但却也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但是归根结底,支撑价格的主要内核就是创新,如今我们看到国产旗舰不断增大到电池容量、电池密度、快充、影像水准、卫星通信、处理器、AI等一系列的创新,都需要投入密集的研发才能得以实现。即使是在涨价的背景之下,如果产品的创新力十足,那么消费者仍旧是愿意为一款好产品而买单的。只不过在当下竞争环境下,原地踏步就是退步,即使是微创新,也会沦为不创新,寒冬依旧在继续,不变的唯有一直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