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下乡,笔者问一名驻村已有两年的干部“田里种的是什么”,结果他把黑麦草说成了小麦,接着问他一些村里的基本情况,也是支支吾吾说不清楚。查看考勤记录,发现其在岗情况却是不错。从平时的工作接触看,在基层不乏这样的干部,虽然长期在基层,但处于“悬浮”或者说“游离”状态,不谙农时、不懂农事,不熟悉乡音乡情,和群众聊不到一块去,仿佛总隔着一层。
干部的基层在哪里?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极有思考意义。现实中,许多基层干部虽然整天忙得团团转,日程满满当当,却走不出办公室、离不开车轮子,鲜有时间扎扎实实搞次调研,坐下来和群众拉拉家常。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基层干部被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积弊所累,腾不出更多精力。另一方面,也有部分干部人民立场站得不稳,群众观点树得不牢,自身不愿主动深入群众、深入一线,甚至越来越不会做群众工作,有了畏难情绪,就更不愿意到群众中去了。
对于干部来说,身在基层不等于心在基层,心在基层还得有为群众谋幸福的能力素养。
干部的基层在执政为民的情怀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党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作为党员干部,必须时刻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厚植为民情怀,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管身在何方,只要心系人民群众,把百姓的冷暖放心头,基层就装进了干部的心坎里。
干部的基层在造福人民的政绩观里。树立正确政绩观,首先要回答“政绩为谁创造”的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了共产党员的公仆定位。要把群众满不满意作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不急功近利造盆景,不劳民伤财搞形象工程,不涸泽而渔铺摊子,多做打基础、利长远之事,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即便身居高位,身处高层,也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拥戴,自然拉近了和基层群众的距离。
干部的基层在百姓的家长里短里。家长里短有民生,柴米油盐烟火气。走村入户鸡不飞、狗不咬,能和老人话乡音,遇见小孩逗乐子,这样的干部一定是经常深入基层的干部。能和百姓拉家常、聊得来,说明干部接地气、懂民生,和群众有情感共鸣。干部不摆架子,和群众消除隔阂,让群众卸下包袱,才能真正听到真话、摸清实情。
干部的基层在狠抓落实的作风里。光能聊家常当然也不行。做群众工作不是耍嘴皮子、摆花架子。基层是抓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说十句漂亮话不如干一件实在事。只有切实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挂心上,从一件件的小事、实事做起,把事情做到群众的心坎上,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认可和称赞。
百姓心中有杆秤。脚下粘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干部的基层在泥土里,在群众口碑里。
丨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丨编辑: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