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塔里的另一面究竟是怎样的世界?

文摘   2024-07-23 21:03   中国  

 看点  如今,进入好大学,还能等于找到好工作吗?毕业于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青年学者郑雅君研究发现,即使都求学于顶尖院校,不同出身的学生在毕业出路上的分化,依然明显。而比起物质资源的差异,或许更值得深思的是,除了“学习好”,决定年轻人们能否“玩转”大学、走出广阔人生的关键特质,究竟是什么?
文丨周滢滢  编丨Iris

转载来源: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已获授权


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在世界经济下行的背景下,毕业生就业愈加严峻。

与此同时,社会主流话语,也在从“小镇做题家”、985废物”的自嘲,到对大学毕业生“脱下长衫”的鼓励。

“考上好大学,真的等于找到好工作吗?”当教育投资回报率不断走低,社会文凭通胀不断加剧,这一句话也在不断被叩问。

毕业于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青年学者郑雅君发现,“好大学”与“好工作”之间联结的紧密度,对于不同出身背景的学生,是完全不一样的。“相比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出身弱势的学生,即便进入更好的大学,在毕业出路上的劣势依然明显。”

正如自称“985废物”的豆瓣小组里,大多是出身普通、甚至来自寒门的学子,他们过五关斩六将,通过激烈的高考升入名校,大学却过得很迷茫,毕业后对自己的未来前景很失望,到头来发现自己只是“小镇做题家”。

为什么,明明考上了同一所顶尖名校,接受了同样水平的高等教育,不同阶层的毕业生出路却有很大的差别?

读硕士期间,就对这一课题感到着迷的郑雅君,对北京和上海两所顶尖大学毕业班的62名学生进行了深度跟踪访谈,并将研究结果写进《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一书,给了我们不一样的启发。


在这本书里,她将顶尖精英大学,比喻成一个精心布置的“迷宫”。来自社会出身和家庭背景的学生,需要面对一场激烈又隐性的挑战,不仅要适应文化障碍的挑战,还要洞察大学“游戏规则”、掌握“上大学”的技巧等等

正是这些“大学不会说、课堂不会讲”的门道儿,导致不同阶层学生有着截然不同的大学体验,并使社会出身的影响,进一步延续到高等教育阶段。



01

大学是一座迷宫,并非所有人都“手握地图”。

眼下,大学生的就业处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不断加剧的文凭通胀之下,哪怕是“进入名校”,也不再是世俗意义上“好工作”的保障。这就导致,今天的大学,尤其顶尖大学,正在成为一个与社会联系愈发紧密、资源和权力蕴含其中,且竞争无处不在的空间。

郑雅君将其比作一个精心布置的迷宫

懵懵懂懂的大学生们进入校园,就好像在参与一场迷宫探险游戏,通过各种各样升级打怪的关卡:学业成绩、学术科研、学生会、社团经历、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出国交流、入党、科创比赛......

在这过程中,并不存在某一条标准路径,但每个人都需要在形形色色的路口,不断做出选择,走出自己的路线,最终走向各不相同的出口。


纵观各大双一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报告,可以发现,除了灵活就业、自主创业、暂缓就业等小众选择,学生的毕业出路最主要有三条—出国留学、国内读研、求职当然,前两项选择也不过是推迟了就业的时间,最终还是得落到求职上来。

那么,在最终的就业出口上,学生的表现究竟有何差异?造成学生之间出路分化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现实情况是,随着求职竞争不断升级,想要在就业市场上获得青睐,除了要有学历文凭这一硬通货,软实力也愈加重要

比如,大学毕业前,就要为自己打造出一份漂亮、光鲜的“求职履历”——比如,对在校绩点、课余生活、社团活动、实习经历等方面,进行精细地投资利用。关键是,要洞察大学和就业市场的游戏规则,并拥有一套认识和安排大学生活的技巧

通过深度访谈和综合调研,她发现,在不同背景出身的大学生群体中,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上大学模式—“目标掌控型”和“直觉依赖型”。尽管程度有所区别,但大体上可以归为这两类。

目标掌控型

目标掌控型学生,能有条不紊地组织大学生活,有着较为明确的生涯目标,并能有针对性地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在哪里多投入,在哪里省点力,他们能应付自如。


以受访学生泽斌为例,他父母均为私企中层管理。大学里,他因为调剂进了光电工程专业,但并不指望依靠自己的专业特长找工作。因为在名企实习过程中,他很早就发现,自己对商业营销类的工作感兴趣。

因此,大学期间,在保证专业成绩的同时,他一步步积累自己在商业营销领域积累的实习经历,最终拿到了某知名网游公司市场营销岗位的入职邀请,并毫不犹豫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光电工程专业保研名额。

还有数学系毕业生经纬。家庭背景优越的他,告诉郑雅君,因为对“大学迷宫”游戏规则很熟悉,他做了很多有针对性的准备和努力,比如设计大学四年的目标、并一步步达成目标。

毕业时,他轻松就拿到很多知名公司的面试机会,比如花旗银行、麦肯锡、摩根大通、国内四大银行等。

最终,他选择接受一家全球顶尖投资银行的offer,办公地点在香港亚太区总部,不仅拥有起薪超过50万的全球薪酬,年终奖金额度无上限,每年收入涨幅还可达一倍以上。

无论泽斌,还是经纬,他们都是典型的目标掌控型学生,坚信“漫无目的的生活,其实是一件没有效率的事情”。


入学前,他们就意识到,上大学最重要的,不是好好学习专业知识,而是认清自己的目标,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且大学所教的内容,极少涉及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因此完全倚靠学校来决定自己的前途,是“作死”的行为。

因此,在经历试错和自我评估之后,他们会紧盯着自己树立的职业目标,在大学里时刻掌握着自己的努力方向,不为大众风潮所动,且及时根据外部反馈调整策略,默默为自己的求职之路添砖加瓦。

直觉依赖型

相比较而言,直觉依赖型学生,则没有那么强的目标感。他们上大学,更像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经常性陷入迷茫和不知所措。

就像来自山西农村,高考成绩位于全省前20的学霸禹海,大学期间,一直处于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的“目标失焦”的状态。考上重点大学后,从选专业,到安排大学生活,再到选择毕业出路,他感觉自己每一步都没有想清楚,这么做的理由是什么。

大一刚入学时,辅导员让每个同学写下自己在大学里的目标。他反复思量后,谨慎地写下,“成绩排名居于30%—40%”。说起目标,他就条件反射性地想到成绩,这是他从小打到熟悉的思路。后来他才惊觉,其他同学的目标远不限于成绩,或许说,成绩只是能算基础目标。

就这样,直到必须要考虑毕业出路的大三下学期,他才匆忙选择了符合大众主流的保守策略—推免博士研究生,而非真正出于学术热情。

如今,面对漫长的博士研究生涯,他找不到这种波澜不惊的生活意义在哪里;也很后悔,如果早知道要读博士,其实本科阶段就应该打好理论知识基础。


像禹海这样,回忆自己的大学生活,充满懊悔的学生,还有很多。

从湖南乡下考入顶尖大学社科专业的女孩冰倩,曾天真地以为到了大学就可以松一口气,去体验过去学习经历中所不曾有的自由与兴趣。

于是,她从一开始就放弃了对分数的要求,漫无目的、全凭兴趣地上课,也不知道什么叫“为了刷分有策略地选课”。后来才知道,大学绩点很重要,直接决定能否出国、直研、还有奖学金。

可是已经晚了。她这份毫不起眼的成绩,根本没有推免直研的机会;大学期间,没有做过求职方面的准备,缺少实习经历和行业履历,找工作不理想;最后选择走考研这条路,却以几分之差落榜……

面对无学可上、无业可就的僵局,冰倩的脸上写满了错愕、懊悔和不甘。


02

两种“上大学模式”背后是更深层次的分化。

为什么会存在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上大学模式”?为什么有的学生,能在这些眼花缭乱的通关游戏中,游刃有余?

法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表示,以顶尖大学为代表的精英教育,更像是一个有利于特权阶级的游戏,因而这一游戏具有根本上的不平等性。

这或许能够解释了郑雅君的发现——两种“上大学风格”的形成,并非是学生的个人偏好,而是与学生的家庭背景紧密相连。

更确切来说,不同社会出身的学生,背后有着不同的经济、社会、文化资源,导致他们关于上大学的态度、知识和策略,从一开始就是分化的。


 1、优势背景出身的学子,更多是“目标掌控型”  


在郑雅君调查的北京、上海两所顶尖大学里,那些明显属于“目标掌控型”的学生,往往来自优势家庭。

他们大多来自一些大城市的重点高中,大学之前的学校教育,就已经在鼓励独立思考和广泛涉猎。在他们的价值观里,学习好只能算是达标项,富有自主性的思想和有趣的个性,才是加分项。

他们的父母,也都是一些高收入群体,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因为自身就有过上大学的经历,有的甚至就在大学里工作,自然洞悉如何在重大教育决策中趋利避害。


就拿选专业来说,优势阶层的学生,会有更多渠道,去了解各专业背后的特点,例如人才稀缺程度、行业专业化程度、境外市场需求、深造前景等,而这些干货信息很少被学校和就业市场言明。

甚至,这些学生可以从父母那里得到更加具体的建议,比如,本科阶段选择培养口径比较宽的专业,更有利于未来进入细分领域深造;以及在好学校和好专业不能两全的时候,该如何选择等等。

在大学这个游戏规则愈发复杂的迷宫里,优势背景的孩子身后,仿佛有一张已经结好的“安全网”,可以帮助他们认清形势、自我定位、树立目标,顺利通关。


 2、弱势背景的学生,往往是“直觉依赖型”  


而“直觉依赖型”学生,往往来自弱势家庭,甚至是所谓的寒门学子。他们接受的是较为传统的基础教育,通过应试和苦读,终于拿到顶尖大学的入场券。

但在过去的学习过程中,他们付出了几乎全部的时间和心力,从没有考虑过所谓的 “个性”和“分数以外的目标”。而他们的父母,大部分没有上过大学,也无法提供关于如何适应精英大学的建议。

在面对陌生的名校生活时,这些学生既充满新鲜感,也感到忐忑不安。


同样来自弱势家庭的郑雅君本人,至今还记得,自己在适应大学生活时的茫然无措。

当年,她以甘肃省第40名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却对自己接下来该干什么、学什么、怎样学、学了有什么用,一概不知。

选课是开启大学生活的第一把钥匙。郑雅君翻看那本厚达几百页、囊括几千门课的《本科生课表》,非常茫然。

从小习惯了所有课都由学校来安排的她,第一次听说“选课”这个概念,很难理解由学生自己来选课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要选某门课?结果会是什么?时隔14年,她还是用了一连串“懵”,来表达当时的感受。

然而她发现,大学里,来自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同学就明显不同。

他们高中就读的省市级一流名校,学校课程和大学衔接得很好,也有很多选修课,进大学后,这些同学很会“选”,而且能拿高分。其间暗藏的玄机和“门道”,郑雅君也是过后才明了。

“诸如此类,大学里还有很多关于‘游戏规则’和‘攻略’的东西,但老师在正式场合永远不会告诉你”。


郑雅君表示,出身背景弱势的学生,除了对游戏规则缺少了解,还在经历各种深层次的文化冲击!
当他们拼尽全力通过考试,带着改变命运的信念来到这里,却可能发现,人的全面发展、解决社会问题和高深的学术追求,才是被津津乐道的主题;

他们相信,好好学习才是学生的职责,却又被鼓吹自由和兴趣的校园文化所吸引,迷失在眼花缭乱的学生组织和社会活动中;

在目前仍以优势家境学生为主的精英大学里,他们很容易感到孤独和被排斥,不知道如何融入同学圈子,读不懂教授对优秀学生的期许,也不了解大学里的游戏规则;

当他们以为上了好大学就能有好工作,却发现,大学的生活内容很少和就业市场发生直接联系,不同毕业出路所需要的“敲门砖”也各不相同……
种种矛盾和冲击,使得弱势学生在大学环境里,只能依靠直觉和旧有习惯来组织大学生活。

他们中的多数人,会继续沉迷在所谓“好学生脚本”里,对每一件事都足够认真,努力做到优秀。但这种优秀,更像是一种长久形成的惯性,依赖外部评价和推动,缺少自己的“主心骨”。

这也是很多学生口中“习惯性优秀的学霸”——知道自己要做好,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做,目标是什么。



03

探索个人化目标,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郑雅君表示,我们不得不承认,今天大学里的“游戏规则”或评判标准,明显地倾向于优势阶层的学生

那些优势背景出身的学子,通常会因为对这套规则的熟谙而占得先机,而弱势背景的学生则往往会经历茫然无从的阶段,有的甚至在临近毕业时,才匆忙抓住某个够得着的机会。

上大学的方式,制造了毕业出路的阶层差异。

可是,“目标掌握者”和“直觉依赖者”,一定代表成功或者失败吗?郑雅君也对当下评估学生教育结果的价值标准进行了反思。


从硬币的另一面来看,“目标掌握型”学生,更像是“机会主义者”,他们更擅长达到目标,却可能因为工具性太强而错过了内在意义上的个人成长;

而“直觉依赖型”学生,看上去在毕业去向上表现不佳,但是在大学里的散漫发展和自由探索,却有可能让他们在内在自我探寻上取得进步,只是这种进步尚未外显而已。

当下的大学场域来看,前者的确更胜一筹。不过,郑雅君也想提醒更多和她一样,没有优势背景出身的学子,一时的“落后”并不太重要。

她认为,无论是“目标掌握模式”还是“直觉依赖模式”,找到自己的个人化目标,追寻和确立真正的自我价值,才是最重要的。

作为一位从甘肃县城考上顶尖大学的家里第一代大学生,郑雅君也曾是典型的“直觉依赖模型”学生,“习惯性优秀”地应付扑面而来的每一件事,不知道自己想要通往哪里。

她清晰记得,大学的某一堂课上,老师的一句话让她醍醐灌顶——“你们能考到这里,都是非常聪明的学生,知道自己在某个节点该干什么。但是,你们的人生经得起追问么?”

她从来没有想过,在人生价值观排序里,除了“优秀”这一衡量标准,还有“是否经得起追问”这一重坐标系。

这也让她开始思考,自己上大学到底是为了什么?并进一步追问和反思,自己真正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想要将自己的价值建立在什么地方。


当然,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大学期间,想要考虑清楚这样的问题,都并非易事。她的建议是,在学业投入的基础上,做好社会性投入

什么是社会性投入?它包括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以及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等等。相比学业投入,社会性投入更能帮助一个学生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职业方向,

而对于大学生来说,尤其是弱势家庭背景的学生,想要走出“自我价值和个人目标缺失”的状态,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多和其他同学交流,增进与师长的非正式交往,找到一个能有正反馈的目标,不断修正、调整自己的自我价值。


曾在UCLA、MIT、哈佛等美国大学,教过两万名本科生的两位大学教授Terry Burnham和Jay Phelan,就在The Sectert Syllabus一书中揭秘,“大学的潜规则”之一,就是应该重视和教授之间的双向交流。

比如,加入教授的Office Hour,把教授看作自己在学业、生活、人生选择方面的帮助者,问教授一些关于人生经验的话题,“你是怎么在某几个专业中做选择的?你是如何找到人生志业的?”

两位教授表示,知识和成绩可以从书本获得,而来自他人的人生智慧和经验,必须在课堂之外,跟他人、和社会建立起有效的交流和良好的关系,才能获得。
“当我们想弄清楚自己最想做什么时,必须要像侦探一样去探索,和更多有经验的人聊天,去观摩自己理想的职业到底是如何工作的,问身边的人学习,每一个不经意的机会都可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同样,在郑雅君看来,尽管每个人都要适应大学游戏规则,但是能否找到属于自己的目标,走出自己的人生发展路径,才是 “上大学”的真正意义。

参考资料:
第一财经:顶尖大学是精心布置的迷宫,她想帮寒门学子顺利通关,彭晓玲
界面新闻:都在鼓励毕业生“脱下长衫”,可他们要怎么上大学才有出路?| 专访,林子人

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聚焦中国K12国际化教育。我们致力于专业、前沿、有高度、有温度的内容。帮助学校和家长实现融合、创新、有效、以人为本的教育。



精彩直播预告



越港资本合作致辞

CrossHarbor EB5总监
James Candido合作致辞

全球著名资本管理公司、美国乡村EB5巨擘越港资本(CrossHarbor Capital)的EB5总监James Candido 为贝特曼录制了合作致辞视频。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除发送原创市场投研报告与投资项目更新外,亦致力于优秀的有深度的经济类文化类等文章的交流分享。部分文章、图片和资料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如有转载需要,请联系我们并备注公司名或新媒体名。

贝特曼咨询
中国真正具有24年美国律所执业背景、中美一体化大型服务机构,总部位于纽约,中国总部位于北京并在香港、上海、广州、深圳、天津、重庆、成都、杭州等地设立分支机构。贝特曼为广大客户提供中美一体化的服务,以及多维度的客户保护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