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记忆 (二) 中秋节
甘肃金昌 李奇华
中秋,本应是皓月当空、清辉遍洒的良辰,然而这个中秋,却是个无月之夜。我数次步出家门,于漆黑的夜色中探寻,渴盼能望见月宫中嫦娥的水袖轻舞,还有吴刚捧出的馥郁桂花酒,可月亮却不知隐匿于何方。
虽无明月作陪,但中秋的氛围依旧浓郁。品尝月饼、思念亲人,这传统未曾更改。时代更迭,家人们散落在四方,难以齐聚于同一城。幸而,手机的出现消弭了相思之苦。在这静谧的夜里,圆圆的月饼勾起了我对已逝亲人的怀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的词句在心头萦绕,携着无尽的感慨与怅惘。
时光悄然回溯,回到久远的往昔。每个节日皆承载着传承的文化,而不同地域亦有着与节日适配的饮食文化。中秋节,各地的月饼文化争奇斗艳。幼时,永昌县的月饼文化深深印刻于我的脑海。中秋将至的好些天,家家户户都会为蒸月饼而忙碌一番。
永昌月饼种类多样,有抓抓、拧丝,还有层层面薄等类别。抓抓月饼,造型朴拙,或许其表面有着独有的纹理,恰似岁月遗留的痕迹。握于手中,能体悟到它的敦实与沉稳,咬上一口,满满的皆是传统之味,那浓郁的胡麻籽香与各类香料的气息于口中弥散,令人回味悠长。拧丝月饼则展露别样的工艺之美。其精细的拧丝状外观,仿若一件精巧的艺术品。制作进程中,师傅们巧妙地将面皮拧成丝状,不单增添了月饼的美观度,也让口感更为丰富。每一口都能领略到层层叠叠的滋味,香豆粉、红曲等香料的味道相互交融,带来独特的风味体验。而层层面薄的月饼更是令人称奇。薄薄的层面,明晰地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与香料,姜黄的明艳、红曲的绚烂、香豆的素雅,交织一处,仿若一幅缤纷的画卷。这种月饼口感轻盈,层次分明,每一层都有着独特的味道,让人在品尝之时仿佛在探寻一个神秘的美食天地。
那个时期虽说物资匮乏,粮食之类皆要凭票购置,但是家家户户在这个节日里似乎都不介意,用仅有的物料制作出精美的月饼。孩子们在这个节日的前后皆欢天喜地盼望着中秋节的来临,一是观赏月亮赏月,二是品尝美味的月饼,那抓抓月饼、拧丝月饼和面薄月饼各有千秋。中秋过后的诸多日子里,都沉醉在这个美好的夜晚,月饼也伴随他们许久,孩子们忘却了一切的烦忧,有月饼陪伴的时光就是中秋欢乐的时光。
月饼蒸好晾凉后,切成一方块一方块,每个月饼皆有四五寸厚。那厚实的月饼块,仿佛承载着岁月的积淀和家的温馨。一家人围坐一处,共享这独有的美味,欢声笑语在空气中飘荡。
蒸好的月饼仿若一件艺术品,在食用时就如同在欣赏艺术品,吃的时候也极为细致,一层一层地去品尝,去欣赏。每一层都蕴含着别样的滋味和故事,那是家乡的味道,是岁月的馈赠。从最外层的姜黄色泽到内里层层叠叠的香料粉,每一口都让人陶醉于这独特的美食体验之中。
然而,伴随日月交替,现今物资充裕,生活愈发富足,往昔制作月饼的文化却逐渐淡化。当下,众多人家不再亲手制作月饼,而是在过节前夕从商店购置。虽说买来的月饼同样可口,但缺失了那份家家户户共同制作月饼的欢乐与温暖。曾经那忙碌且充满期待的制作过程,那一家人齐心合力的场景,现今已化作珍贵的回忆。
那时,蒸月饼乃是一件大事。从筹备材料起始,面粉、胡麻油、白糖、玫瑰、香豆、灯盏花、姜黄、红曲、胡麻籽泥、薄荷、紫苏叶等逐一备妥。自制的干酵母泡开,加面粉搅成面团发酵,反复多次,直至面团体量适宜。接着,把面剂擀成不同厚薄的圆饼,一层一层地抹上植物油,撒上各类香料粉,如熟胡麻籽粉末、香豆粉、红曲、姜黄、玫瑰等。最外层用姜黄和清油调色,轻柔地包裹住前面几层。成型的月饼在温热的室温下饧面半小时上下,而后装入蒸笼,用旺火蒸半小时后转文火再蒸一个多小时。蒸熟的月饼饱满丰腴、骨软筋酥,取出后用雕花的“点啄”蘸红曲汁点出二十四朵花,象征着天干地支和二十四个节气。
那一个个永昌月饼,不单是美味的食物,更是家的味道、故乡的记忆。它们承载着中秋的欢乐与团圆,见证着岁月的流转和亲情的温暖。即便在这个无月的中秋,那份记忆中的月饼文化依然熠熠生辉,照亮着心中对故乡、对亲人的深深眷恋。
背景音乐和图片摄影:作者提供或选自网络。 平台赞赏即稿费,(赞赏低于10元和一周后的稿费不发放,维持平台运营),阅读量达200以上,发全部赞赏。7天内,阅读量达1000,奖15元,阅读量达3000,奖30元。稿费发放日为一周后发放,若有遗漏请联系平台。微信(同下)。投稿方式:邮箱:1126763578@qq.com 微信:15968880820 南北文学:从南到北,从北到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