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提前“过年”!中国证监会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后,1月23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肖远企、财政部副部长廖岷等齐发声。
“对于商业保险资金,力争大型国有保险公司从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这是释放出的新信号。
利好政策出台后,资本市场嗅觉灵敏。1月23日保险股集体飘红。截至收盘,A股五大上市险企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太保和新华保险集体拉升。
作为资本市场的长线资金,险资如何发挥资本市场“稳定器”的作用颇受市场关注。
1月22日晚间发布的《实施方案》提出,在现有基础上,引导大型国有保险公司增加A股(含权益类基金)投资规模和实际比例后,1月23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吴清再次明确,力争大型国有保险公司从2025年开始,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这也就意味着每年将至少为A股新增几千亿元的长期资金。
作为“稳定器”“压舱石”,长期资金对于资本市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廖岷指出,从我国国有大型商业保险公司资金运行的情况来看,加大资本市场投资力度,仍有一定空间。资本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也需要包括更多保险资金在内的中长期投资资金的参与,以减少短期波动,增强长期发展韧性;而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也会对包括保险资金在内的中长期资金保值增值产生积极影响。
近年来,多项政策鼓励险资发挥其作为耐心资本的属性,为资本市场贡献力量。早在2023年10月,财政部就印发了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采取长短结合的考核方式,将商业保险公司绩效评价办法中经营效益类指标中的“净资产收益率”考核分成了“当年”和“近三年”,这两项各占50%的权重。廖岷表示,此举是为了引导国有商业保险公司优化资产配置,注重长期投资收益。
当前长端利率近年趋势性下行,固收类资产回报率下降,利差损风险和再投资风险有所提升,对于加大权益类投资,险资早已“摩拳擦掌”。据北京商报记者梳理,2024年,险资举牌高达20次,举牌次数和上市公司数量均创下近四年来新高。其中,以新华保险为例,该公司不仅同日举牌了上海医药、国药股份,还在12月举牌了海通证券H股。1月23日,中国人寿集团旗下资产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强重点领域投资,持续优化资金投向、拓展投资领域,加大对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低碳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投资力度。
对于险企本身而言,中长期资金加速入市不仅是政策引导的重要方向,更是险企实现稳健运营、谋求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必然需求。投资人士告诉记者,随着长端利率持续下行,险资固收投资收益难以覆盖负债端成本,增加权益类投资,优化资产配置结构,有助于提升险企整体的投资收益水平,减轻利差损的压力。
展望未来,东莞证券分析师吴晓彤表示,目前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和权益类基金超过4.4万亿元。从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情况看,股票和权益类基金投资占比12%,未上市企业股权投资占比9%,险资未来提升入市规模和比重仍有较大空间。
普华永道中国金融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进一步鼓励保险资金支持股市长期投资的具体举措上,还可以从偿付能力规则上出台一些政策,降低长期配置的股票资产的资本占用系数,或者采用与持有期限或考核期限挂钩的风险系数,从而更好地引导保险资金增配股票以及拉长持有周期。
险资通过私募证券基金的形式投向资本市场,在发挥长期保险资金市场稳定器作用的同时,也能兼顾保险公司自身业绩的稳定性。
2023年10月,金融监管总局批复同意了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两家保险公司试点发起设立规模500亿元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以下简称“鸿鹄基金”)投资股市并且长期持有。这也是首只险企设立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
截至2024年9月30日,鸿鹄基金实收股本320.1亿元,主要投向了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鸿鹄基金还买入了伊利股份和陕西煤业。肖远企在会上透露,鸿鹄基金设立一年多来,运行比较顺利,实现了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综合动态平衡。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目前来看鸿鹄基金运行效益和收益可观,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有业内消息称,已有大型保险公司就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并着手申报。肖远企也在会上透露,目前,其他保险公司也在积极踊跃申请参与。对第一批试点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很有必要,所以将全力予以支持。
第二批试点马上落地!肖远企表示,第二批试点机制会更加灵活,基金可以单独发起设立,也可以由两家或者两家以上保险公司联合发起设立。第二批试点规模现在拟定1000亿元,准备春节前先批500亿元,马上到位投资股市,后续还将根据保险公司的意愿需求来逐步扩大参与试点的保险公司的数量和基金规模。
往期推荐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