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广东省委原书记林若

民生   2024-10-22 00:00   广东  










































































 点击关注"头号事事",了解民生大小事

......................................................................................................................................................................................................................................................................................................................................................................................................... ................................................................................

来源:时代潮人,日期:2024年10月21日



人物简介


林若,广东潮安人,1924年出生。1945 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考入中山大学文学院学习。1947年到东江游击区工作,历任粤赣湘边纵队指导员、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共珠江地委政研室城市组组长、中山县土改工作队队长、中共东莞县五区工委书记。1953—1966年,历任中共东莞县委宣传部长、副书记、书记。


1966年任中共湛江地委第一副书记。1971年后任中共湛江地委常委、南方日报社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1974年任中共广东省委运动办副主任。1975年任中共广州市委书记(设有第一书记)。1977年任中共湛江地委书记。1982 年12月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设有第一书记)。1985年7月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1990年5月后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2012年10月在广州逝世。


文|晓琳

广东立潮头,敢为天下先。40多年来,广东走过了一条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之路,取得了一个个亮眼的发展成果。今日广东傲人的经济发展成就,跟一个人是分不开的,他就是曾经担任广东省委书记的林若。


他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高尚品质为新中国建设付出不懈努力;他秉持党的方针政策,全力推进改革开放,为广东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他廉洁自律、无私奉献,深得人民爱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的时代号角,改革开放矗立起新的里程碑。


奋进不忘先行者,林若同志是带领广东人民大胆实践、奋力改革的代表人物之一, 今年恰逢他诞辰100周年,《时代潮人》记者一行专程来到林若家中,拜访91岁高龄的林若夫人彭惠兰大姐,共忆林若同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一生。


从莘莘学子到革命战士


放眼望去,客厅里摆着的沙发和藤椅, 已经很旧但仍然干净,屋子里没有什么值钱的家电或古董,唯一吸引大家目光的,是挂在墙上醒目位置的林若同志工作照,那温暖的笑容散发出一眼难忘的亲和力。


林若,原名林辉钊,1924年10月出生在广东潮安县高义村。他的父亲是一家布帛染料店的老板,从小,林若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父亲的引导下,林若立志投身革命, 为国家和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奋斗。


1938年潮汕沦陷后,少年的林若跟随父母背井离乡,迁居梅州。在成长岁月里,他尽情地咂吸着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这两支同样来自中原的人文精华。而这一切,都为他日后走上革命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5年5月,21岁的林若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山大学。从那时起至1947年末,林若成为中山大学学生中参加地下活动和爱国活动的中坚。他参加反对国内反动派镇压民众的活动,也参加了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示威大游行。在当时,他表现出一个“文化青年”少有的先锋性与革命性,因而成了反动当局通缉的对象。为了保护林若,党组织安排他离开中山大学,前往广东东江地区的游击队继续从事革命工作。


从莘莘学子到革命战士,这应该是林若人生履历中一次重大的角色转换。他当过指导员、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又转战于东江流域山地。随后,他又以指挥员的身份参加解放广东战斗,并转战于珠江三角洲的广袤农村。在艰难的环境中,林若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斗志,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彭惠兰大姐深情地向记者讲述林若书记往事


林若在战争年代用过的罗盘、地图、胸章、行军包袱,战争年代的报纸、文件、文件箱等,彭慧兰一直珍藏着。直到林老千古,她和儿子儿媳抬着厚重的铁皮箱来到罗浮山,郑重地将这些革命文物捐赠给东江纵队纪念馆。“那些都是老林生前参加革命的时候用过的。”彭大姐回忆说,“他很珍惜以前的战斗时光,生前都把战斗时用过的物品当成宝贝。不管搬家到哪,他总是要把这些东西带上。”


“必须解决思想观念问题”


那是一段令人难忘的岁月。上世纪80年代初的广东,一场奋力图新的社会变革已经悄然到来。但是,改革也不可避免地与旧体制之间发生着激烈碰撞。彼时,国家实施“计划经济”已久,突如而来的转变,许多人对“市场经济”还没有一个明确清晰的理解和认知,心中疑云丛丛,一些人更将其与资本主义画上等号。


对于林若来说,他面临着跟许多人同样的挑战:是继续“摸着石头过河”,还是犹豫、彷徨乃至于紧急刹车?


历史将先行一步的“棋子”落在了广东。“明确方向后,林书记组织全省县委书记以上领导干部两三百人,到从化参加了为期两天的理论务虚会。他同时邀请当时还是省社科院研究员的卓炯与会。在会上,卓炯论述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解答了大家的疑惑。”林若曾经的秘书、广东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利文回忆道。


经过几次讨论座谈和研判,以及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林若对商品经济理论的认识更加坚定,对改革开放的目标更加清晰。“首先必须解决思想观念问题。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实事求是,是广东迈上改革开放大道的关键。”林若坚定地说。在他的一生中,这是思想最活跃、最实事求是、敢于冲锋陷阵的一段重要历史。


为了发展市场,林若和省委领导开会决定,大胆采用市场决定物价的改革思路。随着价格放开,物价飞涨的情况有了苗头。对此,林若当机立断,在维持原有方针不变的情况下,政府要适当干预市场,可以采取释放库存、对低收入者给予一定补贴等方法来稳定物价,市场秩序最终逐渐走向了良好态势。林若还着力进行国企改革,允许民营企业进入各个领域,充分利用市场竞争,使得改革取得质的飞跃。


后来的实践证明,思想的突围带来的是实践的突破,广东没有错过历史的机遇。林若和他的同行者尝试和探索着的种种改革, 不仅使广东经济迈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台阶,也对后来广东的继续解放思想、除旧布新起着重要作用。


在推进城市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同时,林若把眼光更多地投向到农村和山区的经济建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放农产品价格等一系列关乎民生民计又关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大动作、大手笔,先后在广东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他的领导下,广东省的乡村经济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林若的著作《广东改革开放的实践与思考》中,他细细回顾广东改革开放的历程与创新,指出广东重要的一条发展经验, 就是能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敢于开拓创新,充分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敢闯敢冒。他还寄语年轻人:“前进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要有坚强的意志,要经受各种磨炼,才能无往而不胜。”


“他特别喜欢种树”


“山区不富,全省难富”,林若主持广东省委工作以后,非常重视山区经济。改变山区的抓手,林若选择了造林。


“他特别喜欢种树。”当被问起对林若最深的印象,彭大姐这样告诉我们。上世纪80年代初,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的广东,由于乱砍滥伐的破坏,处处荒山秃岭。“下乡调研时看到光秃秃的山头,他说心里觉得很凄凉、很痛苦。”他在一次电话会议上说:“不把广东绿化搞起来,死不瞑目。”


上世纪80年代初,林若同志在湛江与干部群众一起植树


差不多十年里,林若大力推动“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广东”的重大决策。他戴着草帽,穿着平底鞋,走遍广东山山水水,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开展消灭荒山大战。他事事亲力亲为,下乡和调研的时间远超过在机关单位的时间。“他自己也带头种树,这张是我们在从化种树的照片。”彭大姐拿出珍藏的相册,画面中两人挥锹培土,笑意融融。


要将构想变为现实并非易事,当时的林若采取了一系列严谨而有力的措施。首先, 他花费大量时间与干部们分享了绿化的宗旨和重要性,鼓励广大百姓积极参与到绿化项目中。接着,他将整个绿化计划分解成各个小片区,并逐一指派给下级领导负责,确保工作有序展开。此外,他建立了监察和奖惩体系,先后18个问题较多的市、县(区)被“提醒注意”批评,一个县级市被“黄牌”警告,所有的检查结果公开登报。为了让广大百姓能够获得实际的经济效益,他还规划了一部分绿化区域用于种植果树,鼓励百姓参与劳动,享受经济回报。由此,全社会形成了良好的植树造林氛围。


经过不懈的努力,1991年3月,广东省获授“全国荒山造林绿化第一省”的称号。1993年底,“十年绿化广东”目标提前两年实现。在讨论上报表彰广东造林绿化先进工作者名单时,林若提出:第一个就要把我的名字去掉。他说:“绿化广东是我的职责所在,这有什么功劳可算的!”


清风正气 同志情深


上世纪90年代初,68岁的林若当选为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这个时候的广东经过了改革开放的洗礼,出现了一些腐败现象, “王府楼”“官僚街”“蚂蟥街”等名词开始出现。林若清醒地意识到,“必须用法治制度来解决经济混乱和遏制腐败现象的产生”。也正是在他的主持下,广东的法制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


在许多林若的老同事、老下属回忆里, 这位老书记光明磊落、两袖清风,不仅一直在单位吃食堂,上下班也是步行或骑自行车;出行时始终保持轻车简从,也从不利用自己的身份行使特权。无论到哪里调研,林若离开时都会提醒秘书:“交伙食费没有?”


林若给下属拜年的趣事也传为佳话。省委原副书记、时任省委办公厅副主任的蔡东士回忆,1989年春节,他刚刚出门,就看到林若一个人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慢悠悠地过来。蔡东士急忙说:“林书记,您这是来干嘛?”林若笑道:“给你们拜年来了。” 他现行抓了蔡东士的“壮丁”,让他带路去找时任省委副秘书长陈开枝家。上楼敲了门,陈开枝的哥哥小心地把门打开一道缝, 疑惑地问:“你们找谁?”蔡东士介绍说:“省委林书记给开枝拜年来了。”老陈哥哥瞄了一眼,见林若是一个衣着朴素、头发花白、瘦瘦小小的老头,压根就不相信。蔡东士只好又解释说:“你再看一看,他跟电视上的林书记是不是一个样?”老陈哥哥仔细看了几眼,这才开门让二人进屋。


基层同志有时送林若水果、土特产,总会被他当面批评。秘书向林若建议,“你这样做,好处是给各级干部做了榜样,坏处是搞得人人都怕你,你可能听不到会议之外的真心话。”林若经过深思熟虑,听取了意见,但仍旧坚守原则。有基层同志拿来土特产,他都会转送省委站岗的警卫战士或省委幼儿园。


以“不多占多用”为家规


林若一生生活简朴。他在湛江任地委书记时,一天下班回来,看见家里多了一张新的长木椅。他询问妻子彭惠兰,才知道是其单位二轻局木工场送的样板产品。林若闻言硬要退回去,他跟妻子曾经相约,如果做了官,要以“不多占多用”为家规。林若说, 这个相约,当视为珍宝,至死不渝。几十年来,世事变,人心变,但林若夫妇一直守护着这个约定。


有一年,王光美(刘少奇夫人)提出要到林若家看望,被林若婉拒了。第二天早上,王光美悄然直奔林若家。她走进客厅, 看到简单的陈设:一套木头沙发,几张藤椅高矮不一,都是修理过的。从林若家里出来,王光美感慨地对随行人员说:“真没想到中国改革开放最早、经济发展最快的省,省委书记生活那么简朴。”“他工作很忙,但是一有时间就会抓孩子的教育。”彭大姐说,林若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特别强调他们要靠自己的本事生存,要从基层干起。林若的三个儿子,是从工人、宾馆服务员等做起,结果一个考上了中山大学当教授,一个当了工程师,还有一个去了企业工作,无一为官,却各自在不同领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是一个家族的责任与担当,也是他清廉人格的写照。


1990年前后,省纪委根据工作需要申请将内设的处升格为副厅级的室,林若很爽快地表示赞成,但附带一个条件是,“我的老婆不能提(升)”。当时彭大姐是省纪委干部处处长,论资历、能力、表现是完全应该提的,“他认为我55岁都快退了,机会应该多给年轻人。”所以,彭大姐一直到离休还是个处级干部。


对几任秘书,林若常说:“到我身边来工作,要谨慎,管好自己、严于律己。当然,也要监督我,随时提醒我,帮我把好关。”他还教导下属:“在个人升迁问题上不要有刻意的追求,别人骑马我骑驴,回头看看还有步行的。”


林若的这些话,深深烙印在每位身边人的心中,成为他们奋发向前的动力源泉。


济困扶童 余热生辉


1996年林若从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岗位退下来后,他并没有闲下来。他不仅在《人民日报》《南方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著述,为后来的省委省政府领导献谋献策、提供调研信息, 而且担任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省老区建设促进会理事长等职务,肩负起全省“一老一少”两副重担,奉献新的光和热。


林若通过深入调查发现,老区破危小学很多,遇到刮风下雨,学生就在风吹雨打中上课;更想不到的是,全省农村竟然还有百分之十几的学龄儿童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为了改变这些困境,林若不辞辛劳多方奔走,动员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募捐,又争取省财政支持……任老促会会长期间,林若助力改造了3888所学校,修建了3万多公里乡村路,为解决老少边穷地区“读书难、行路难、看病难”等问题竭尽全力。老区人民由此看到了新的希望,众口称赞这是党和政府的“民心工程”。面对老百姓的称赞, 他说:“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还债呀!” 林若的话,意味深长,也感人至深。


几十年来,林若对潮汕家乡的深厚情感丝毫未减。林若以潮人海外联谊会(潮联会)名誉会长的身份出席相关会议,联络乡情、鼓舞斗志,号召海内外乡亲为家乡、为国家的建设事业出谋献策,尽心尽力。在他和吴南生、蔡东士等知名乡贤的关心和努力下,潮联会做出了骄人的业绩。他也非常重视华侨归侨对家乡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张搞侨务工作的干部,要大胆出去走一走,和海外华侨归侨联络感情,对回国华侨则要以诚相待,发挥好侨领人物的作用。


彭惠兰大姐(右二) 与《时代潮人》杂志采访记者合影


2012年10月7日,林若因病在广州逝世,享年89岁。林若身后,没有给他的子孙后代留下万贯家财,但他却给千千万万人的子孙后代留下重于泰山的精神财富。在近70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始终对党和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始终秉持着为民服务的宗旨,以实际行动践行对人民的庄严承诺,赢得了广大老百姓的衷心拥护和赞誉。


“我这辈子压根就没想过做省委书记, 其实叫我当一个分管农业的副书记,我会干得更好……想想也问心无愧,该做的做了, 能做的我都做了,不能做的留给别人做,一代代干下去,广东决不会比别省差。”这是林若的自评,也是他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见证。


采访尾声,彭大姐深情抚摸着林老的相片,娓娓讲述每张照片的温暖情境。音容宛在,丰碑永存。追随林若老书记的足迹,我们不会停下奋斗的脚步。最好的纪念,便是把广东发展得更好、把伟大祖国建设得更强大。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欢迎信宜人扫码加入信宜新闻

..................................................................................................................................................................................................................................................................................................................................................................................................................... ................................................................


头号事事
关注社会热点,聚焦生活百态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