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一叶青荷 诵者 | 宁静
唐代诗人杜甫《饮中八仙歌》有文“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说的是苏晋(苏晋:开元进士,曾为户部和吏部侍郎。)虽在佛前斋戒吃素,饮起酒来常把佛门戒律忘得干干净净。何谓“斋”,其释义之一为“素食”,道经云:“斋食(即素食)者,洁净身心,涤除邪秽。”说的是道家崇尚重生、乐生,认为万物皆由天地精气所化有平等的生存权,慎勿杀生、勿食一切肉。明代养生学家高濂指出:“蔬食菜羹,欢然一饱,可以延年;活烹生割,心惨不忍,可以延年;为杀勿食,家杀勿食,可以延年;闻杀勿食,见杀勿食,可以延年。”
我等凡夫俗子,悟不出道家佛家斋食人生中超脱的道理,终日无肉难免郁郁寡欢,《黄帝内经》也记载“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的均衡饮食原则,显然不偏食、不暴饮暴食是健康的饮食习惯。现代社会的养生文化不仅包括饮食,更重要的是养心,即“心斋”,意为祛除杂念,使得心灵纯净。
最早谈及“心斋”的是庄子,战国中期,战乱导致人们彼此之间纷争、纠葛,权谋狡诈又使无辜者横遭杀戮,惨不忍睹,这是庄子【人间世】揭露的当时社会状况。文中说的颜回(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儒客大家,孔门七十贤之首、最得意的门生)有一天去拜见仲尼向他辞行要到卫国去说服年轻气盛办事专断的君主以给卫国恢复元气。
孔子告诫颜回,古时候“至人”,先自己日臻充实后方才去扶助别人。如果在自己的道德修养方面还没有什么成绩,是很难纠正暴君的过失的。孔子接着让颜回先斋戒,认为仅仅只凭借诚心去做事就能轻而易举办成是不符合自然的道理的。必须摒除杂念,专一心思,不用耳去听而用心去体会,不用心去体会,而用气去感应。耳的功能仅只在于聆听,心的功能仅仅只在于跟外界事物交合。气乃是空明而能容纳外物的。只要到达空明的心境,道理自然与自己相合。“虚”(空明的心境),就是“心斋”。
孔子说的“心斋”就是素心,让弟子颜回先成为一个素心人,先自度再去度人(卫国国君)。何谓素心人?陶渊明《移居二首》诗曰“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说的是从前想移居住到南村来,不是为了要挑什么好宅院;听说这里住着许多纯朴的人,愿意同他们度过每一个早晚。如何能成为一个“素心人”呢?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说的是修养内心的方法,没有比减少欲望更好的了。一个人如果欲望很少,那么内心即使有迷失的部分,也是很少的;一个人如果欲望很多,那么即使有保存的部分,也是很少的。
孟子说的欲望我们每个人都有,我们一生都在为心中的欲望追逐着,追逐理想、追逐幸福、追逐功名利禄、追逐一切令人向往的美好事物,欲望固然好,有了欲望人生才会有目标,目标能实现自然满心欢喜,目标达不到必然郁郁寡欢。
孟子说一个人内心欲望少那么内心产生缺失的部分也会少,这里说的就是凡事必须有度,追求也要有节制,柳宗元在【蝜蝂传】有文“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昂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
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文中这只小虫因为不停地往背上堆东西,如果小虫能减轻背上的东西就不会被活活累垮的,我们的心如同这只小虫,同样不能承载太多的欲望,一旦欲望过度,心里压力超负荷就会导致精神崩溃,人的神经系统主宰着言行,如果二者失去平衡,往往步入极端。因此,要让我们的心变得像宽敞的屋子一样,尽量不要堆积太多东西,只有这样阳光、清风才能在屋子里常驻。
当我们的欲望变少了,就不再执着于有和无之间的复杂情绪,回归简单,简单的就是快乐的,知足常乐的心境必然总是阳光灿烂。心中有阳光就能装满温暖,就能常怀善意观万物,懂得尊重他人、懂得宽容体谅他人、懂得平等待人、懂得欣赏他人、懂得以平和的姿态去化解矛盾。
只有这样,我们的心才变得越来越轻松自如,才能用善心创造更多的美好。“善心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余。心田培一点,子种孙收。”说的善心是最宝贵的,一生用不完,以善心作良田,后代子孙绵延耕种不完。心中培养善念,子孙自有收获。
孟子说修炼自己以清心寡欲最为重要,少欲则少烦忧,同时我们在社会做事,还要以谨慎言词为先。【尚书·记命上】说:“只有口是产生羞辱的。”说的是言语出自口中,如果不合礼仪,就会招致羞辱。告诫人们说话一定要谨慎,言多必失、祸从口出不是没有道理的,孔子要求君子言语要谨慎,出言不慎容易招致灾祸,少说话,说话还应以诚实为原则,与其说空话、假话、废话,还不如闭口不言。
遇到需要冲突时,不要在言语上过多地解释,要想胜过别人必须先胜过自己,要想议论别人必须先想想自己,要想了解别人必须先了解自己,凡事要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古人曰“善处身者,必善处世;善处世者,必严修身。”说的正是修养好的人必定善于待人处世,善于待人处世的人,一定严于律己。因此,修心先从慎言开始。
不仅要少说话,更要多做事,比尔·盖茨说“想做的事,立刻去做!当‘立刻去做’从潜意识中浮现时,就应该立即付诸行动。”,我们不能只喊口号,要有行动,没有行动一切梦想和计划都是海市蜃楼,永远停留在幻觉中。
社会学家库尔特·卢因曾经提出一个概念,叫做“计量分析”,他描述了阻力和动力在人的生命中的画面,他说,有些人一生都踩着刹车前进,比如被拖延、害怕和消极的想法捆住手脚;有的人则是一路踩着油门呼啸前进,比如始终保持积极、合理和自信的心态。因此,如果你希望在人生中获得成功,你得把脚从刹车踏板拖延上挪开,高调做事,用行动来响应心灵的号召。
【论语·季氏】中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目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其中“忿思难”说的是人如果发怒的时候,应当考虑发怒导致日后有患难,从而抑制自己的愤怒情绪,以免日后带来灾祸。纵观社会现象,许多争端源于“怒”,不经意一句话、一件小事都会导致愤怒迸发,发怒破坏内心和气,激发事物朝不正常的方向发展,导致不良甚至恶性后果。
大怒导致战争,小怒引发纷争,唐太宗听信谄言无心辨别张蕴古的是非,错杀张蕴古,还因卢祖尚拒绝君命,一时大怒又下令杀了卢祖尚,好在唐太宗意识到自己怒气杀人是暴行,能自我悔过。汉高祖刘邦曾忍怒立韩信为西汉的高后忍受不了匈奴冒顿的羞辱,大怒欲斩来使,发兵十万进攻匈奴,后以季布劝说,高后改变主意,以礼待人,结果冒顿派人前来谢罪。古代很多史实说明在上位的人凡事不能容忍,动辄发怒,就会残虐下位的人。
陶渊明对怒气这样形容:“怒气剧炎火,焚和徒自伤。触来勿与竟,事过心清凉。”可见怒气伤和气,生怨气,大则害国,小则害己。元代许名奎曾感慨:“怒有如此多恶果,怎能不忍一忍心中的怒气呢?”
发怒容易导致心境烦躁从而扰乱内心最初的平静,因此“怒”时要忍之,佛曰:“我得了无诤三昧,最为人中第一。”又曰:“六度万行,忍为第一。”释加牟尼说:“我得了‘不争’真髓,可以说天下第一。”又说:“六种法门、天教行为中,忍让是第一。”杜甫诗曰:“忍过事堪者。”很中肯地告诉人们凡事忍忍就过去了。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取舍是人生必修课,“舍得”是佛家语,它是一种禅悟,更是一门处世哲学。取舍在我们的一生中轮回,名利间有取舍,爱恨间有取舍,成败间有取舍。
“取”源于各种欲望,欲望越多想要索取的就越多,前文提到不要添加太多超过自己所能承受的重量,索取越少就会越轻松,当我们过多承载不能承载的生命之重时,要敢于放弃,有弃才有得,不弃不得。
常常我们总以为拥有越多越快乐,这样的思想一直把我们引导到欲望无止境的极端轨道里,一旦求而不得,必有不欢、必生怨恨。无论是事业成败还是爱情的得失,我们都要有放弃的勇气,努力了还是失败了就要学会接受现实,此路不通不必执着,“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爱过了还是失去了就要学会放手,放手是一种智慧,爱的最高境界是放手,所有的感情都曾留下美丽的足迹,把它珍藏心底,一段遗憾情感的终结一定是下一段美好幸福的开始。
我们身处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不仅要学会取舍,更要学会在各种诱惑前能有“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的放弃之勇,清朝封疆大吏林则徐历官40年,以“无欲则刚”为座右铭,在权力、金钱、美色面前洁身自好,我们要学习林则徐的廉洁自律的精神,挡住诱惑,学会放弃,坚守一方心灵的净土。
人生其实很简单,简单到只剩下取舍,学会了取舍也就拥有了简单,简单的就是快乐的。
在这里我要阐述的“恨”与“爱”关于嫉妒。西汉文学家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有文“故女无美恶,入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说的是所以女子无论美不美,一进了宫都会遭到嫉妒;士无论贤不贤,一入朝廷都会遭到排挤。
嫉妒是人正常的心理状态,也是一种心理疾病,社会的贫富差距、激烈竞争中的优胜劣汰、爱恨情仇中的对爱的自私占有欲等等都是生长嫉妒的源头,嫉妒不仅破坏人际关系,更危害身心健康,那种“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强”的心理困扰着正常的生活、阻碍事业发展。
如何修复嫉妒心理呢,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文学家伯特兰·罗素的《快乐哲学》中提到,要摆脱嫉妒必须超越自我,因此,我们要学会接受现实,不要试图去改变世界,要努力改造自己,【道德经】有文“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胜人者有力,胜己者强。”意思是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战胜自己的人更加强大而不可战胜。
因为嫉妒导致嫉恨,这种消极的情绪让我们背负巨大的思想包袱,负面情绪积压在心里往往导致不快乐,我们应该及时清理这种负面情绪,不要让它束缚我们的心,让心灵达到宁静。“欲胜人者先自胜,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我们要放下一切消极情绪,少一点怨恨,对万物多一份包容,有包容的雅量,仁德才会宏大,祛除负面情绪修炼自我,这也是爱自己的方式,只有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他人,爱世界。
“人心如明镜,全体浑是光明,习染薰之而暗矣。然而明体未尝不存也,拭之而已耳。”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的心像明镜一样,充满着光明,只因外在的污染而变暗,然而光明并未消失,只不过少了擦拭之而已。
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是有智慧的,这个社会充满着机会,不是我们无能,而是我们没有看到自己的力量,因此炼心如炼金,百炼而后为真金,百炼而后为真心。心胸宽广能容天下事物,心中没有成见能接受一切好的事物,平心静气论天下之事,潜心看天下的事理,定心应付事物的变化。万物纷纭复杂,摒弃杂念,清心寂神。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孔子所说的素心人,素心素行,心空放晴!
作者简介:一叶青荷,本名梁媛媛,书法、摄影、文学爱好者。笔为箸墨为食,原上草陌上花为伴,用文字行走凡尘,流云载鸿志,高山咏芳华。
诵者简介:宁静(微信:L15030679738)徜徉音海,静如止水,点墨抒怀,丈量文字的温度,诠释文字的内涵。公众号(静之声lcy)
图片源自网络 文字来源与诵者见注明 版权归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后台私信或联系邮箱285393682@qq.com
音频及文字投稿,商务合作
请联系邮箱28539368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