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8日,太原市晋源区姚村镇西邵村农业产业综合示范园内,一座座智能温室大棚排列整齐。走进村民薛建强的蔬菜大棚,满地的绿甘蓝长势正旺。“我这个大棚有1亩半,一共种了6800株绿甘蓝,马上就能上市了。绿甘蓝一茬3个月成熟,一年四茬能收入4万元,我有两个大棚就是8万元。守着家还能挣到钱,这可比出去打工强多了。”55岁的薛建强开心地说。
西邵村位于晋源区的最南端,一年前村东南还是一片荒地。在村“两委”的带领下,该村落实“三资”监管,流转整合闲置土地资源120余亩,科学规划建设智能温室大棚40座,承包给本村村民经营,走出了一条强村富农的新路子。
“为了加强‘三资’监管力度,村里还上线了‘数字乡村’智慧平台。平台系统连接着村民的手机端,村民们足不出户就能看信息。平台上每个月都进行财务公开,村里收的每1分钱、花的每1分钱大家伙儿都能看到,给村民提供了一份明白账。”西邵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志忠掏出手机给记者展示系统页面,上面不仅有财务公开,还有村务公开、党务公开等。
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以来,晋源区纪委监委将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作为护航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坚持办案开路,严肃查处农村集体“三资”领域的“蝇贪蚁腐”问题,共立案86件,处分82人,形成有力震慑。同时,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村集体资金使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宅基地划拨等不公开不透明情况,采取开门问诊、台账管理、挂账销号等方式,常态化开展监督检查,切实规范权力运行,让集体收益更好地服务于产业发展。
此外,结合监督检查了解到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不规范、村集体企业监管有空白等情况,晋源区纪委监委靶向发力,督促试点开展村集体企业“企财镇监”工作,健全“三资”管理机构,制定出台村(社区)下属企业财务管理等制度;同时,充分发挥区农村集体“三资”监测平台,区、镇(街)两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平台作用,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运营开展全过程、全方位、全领域实时监管,全力守好守牢群众的“钱袋子”。据统计,2024年以来,晋源区纪委监委共监督推动规范村集体合同135份、化解债务1500多万元、新增村集体收入90多万元。全区所有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均超30万元,集体“家底”更加厚实。
集体底子厚了,钱怎么用,是村民最关心的问题。晋源区姚村镇党委书记温小强告诉记者,通过规范合同、足额缴纳土地承包费,高家堡、洞儿沟、枣元头等村追回村集体资金59万余元,其中一部分用来为村民解决耕地灌溉、路面硬化、垃圾清扫、河道加固等多项民生实事。“村集体经济壮大了,可以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提高村民福利、救助困难群体,让村民们生活得更幸福。”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与群众利益紧密相关,长期以来一直是群众关心关注的重点事项。”晋源区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强化监督检查,深化治理整治,找准病灶,督促整改,有效杜绝集体资金挥霍浪费,确保集体增收村民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