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支招:课堂干瘪、缺乏生机怎么办?

教育   2024-11-11 20:31   陕西  


名师是如何“炼成”的?

“总有学生认为化学不好学,也总有教师认为化学不好教,还有许多人说化学是理科中的文科,需要死记硬背。这些观点我都不认可。
    
我的学生没有化学作业本,更没有寒假作业、暑假作业;我不仅不占用化学课堂外的时间,反而经常在课堂上讲与化学“无关”的事,但班级化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我的课堂总是轻松愉快,每次下课时总有学生感叹‘这么快就下课了?’
    
为什么呢?我一直认为,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互动中发现问题、捕捉契机,在教学反思中力求与学生共进。


作者 | 李先军
“以教为学”激发热情

刚入校成为一名教师时,我不太会教书,生搬硬套地写教案,然后照本宣科。

那时候的我年轻、自大、自以为是,然而学生评教的结果给了我当头一棒。看到那最低的分数和落后的名次,我产生了危机感,但也暗自下决心——要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以生为本,就要认真对待学生的意见。于是,我找几个学生座谈,学生们直言不讳:照本宣科,课堂干瘪;没有拓展,课堂缺少生机。
    
问题找到了,如何改进?认真思考之后,我理出了三条思路:首先,要学会处理教材,要有自己的讲课思路,不能完全按照教材顺序;

第二,对于教材中的容易点,可以适当拓展,对于教材中的难点,要适当分散,或者设置台阶;第三,邀请学生当小老师来讲课。
    
于是,我迈出了改变的第一步——利用课堂上的前三分钟做好教学铺垫。


比如讲氨气这堂课之前,我就做氨气与氯化氢生成白烟的实验;讲合成氨之前,我就找相关的化学史内容请学生读;讲硫酸之前,我就与学生分享运输硫酸的车在高速公路上侧翻的新闻资料。
    
没想到这个小小的改变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学生们学习化学的热情高涨,每天都期待着化学课,上课听讲也格外专注。
    
起初,设计这三分钟的内容,确实是有完成任务的性质,但久而久之,渐渐成了我的教学习惯和课堂特色。

学生受益,我更受益。毕业多年的学生对此还津津乐道,这也让我心生成就感。

为了让这三分钟的教学铺垫更加契合课堂,我在寻找、挑选资料时更加积极用心。教学的良性循环就此形成。
    
第二步,我决定开始让学生讲课。
    
在此之前我总有顾虑:一是担心学生讲不透;二是担心学生耗费太多的时间来准备,影响其他课程的学习;三是担心听课的学生有意见。但实践结果证明,我的顾虑纯属多余。

小老师们一个个准备得非常充分,学生也听得格外认真。让学生轮流担任小老师,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胆量和表达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发现凡是经过精心准备的讲课内容,小老师都掌握得非常扎实。

这正检验了一个理论——以教为学,教别人的过程也是自己学习的过程。

“学生提问”彰显生机
    
之前,我对“教学相长”没有太多理解。直到有一天,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让我对这一教育理念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当时,学生问我:“煎鱼的时候为什么要放点儿醋,还要放点儿白酒?”我一时语塞,查阅资料后我向学生解释原理:原来鱼呈现腥味的胺类物质显碱性,显酸性的醋可以将它中和,这样就没有腥味了,再放点儿酒,酒和醋会发生反应生成有香味的酯类物质。
    
学生的这次提问,让我明白了“教学相长”的道理。之后,我天天催学生给我提问题,可以当面提,也可以写纸条。

学生也从最初的拘谨到后来的无话不说,他们提的问题五花八门,有与化学相关的,也有与化学毫无关联的,但只要学生提问,我就会认真、耐心、尽力地回答,或者利用课间跟他们讨论。因为我知道,学生乐于向老师提问,这是一份亲近、一份信任,是相互成长的力量源泉。
    
面对学生千奇百怪的问题,我每天的备课量大增,但内心无比充实,乐在其中。

但随后,我也意识到一个问题:回答学生问题,只能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思考问题才是关键。
    
于是,我尝试改变策略,侧重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并通过思考自主解决问题。

学生问:“喝大骨头汤真的能补钙吗?”我就反问:“骨头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什么?磷酸钙的溶解性怎么样?要使磷酸钙溶解平衡向右移动,我们可以怎么做?”学生问:“维生素C与虾同吃真的等于吃砒霜吗?”

我就引导学生:“海鲜里的砷主要以有机砷的形式存在,无机砷的含量在海鲜里最多不超过总砷含量的4%,而有机砷的危害非常之小。

我国规定生鲜虾蟹类无机砷的上限是0.5毫克/千克。对于健康的成年人来说,砒霜的经口致死量约为100—300毫克。

那么按最低的100毫克,其中含有砷元素75毫克,我们来计算一下,一顿吃多少虾才有可能被毒死?”学生思考后告诉我:“150千克!”他们自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我都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解决。对于学生没法解决的问题,我就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尽可能让学生感受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额外任务”夯实课堂   
    
生活是学习的大课堂。学校一直鼓励教师开设选修课,我根据化学学科特点,并结合学生的兴趣与需求,申报开设了“生活中的化学”选修课。

在为这门课编写讲义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并提炼出课程目标——学好化学,提高生活质量。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细节,积极收集讲课素材。

比如,在海边旅游时,我看到水泥柱里的钢筋棍锈迹斑斑,把水泥柱都撑破了,我赶紧拍张照片,留着在课堂上讲电化学腐蚀时使用。
    
“三聚氰胺”新闻事件发生后,有学生不明白奶粉中怎么会添加三聚氰胺呢?我就列出三聚氰胺的分子式,让学生明白三聚氰胺是含氮量较高的有机化合物,而检测机构常通过测定奶粉中的氮元素含量来推知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添加三聚氰胺会使得奶粉的蛋白质测试含量虚高,从而在检测中蒙混过关。
    
还有学生对于学习和生活中的不确定性表示忧虑,我就从化学角度引导他们:化学变化每时每刻都在我们身上、在我们身边发生,变化才是常态。

对于不确定性,一方面要敢于直面,积极应对,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正因为有了这些不确定性,我们才得以发展、成长。
    
课堂之外的一件件事看似是额外任务,但额外任务不是负担,而是把课讲好的契机。想要备好一节课,绝非仅仅备了知识、备了流程就能实现,还要从生活中不断汲取养料、不断积累经验,才能真正备好一节课。
    
同时,这个体会也启发我拓展思路——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布置额外任务
    
有一段时间,人们对食品添加剂谈之色变,似乎离食品添加剂越远越安全。我在课堂上就此话题切入,给学生讲解各种添加剂的化学原理,让他们知道防腐剂如何延长食品保存期;

食用香料、乳化剂、增稠剂怎样提高食品的感官体验;营养强化剂(加碘盐、加铁酱油等)如何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如果没有石膏、葡萄糖酸-δ-内酯等凝固剂,我们就吃不到豆腐;等等。

讲完后,我安排了一项“额外任务”,让学生回家给自己的父母普及添加剂的化学知识,“如果父母能听懂,说明你们真的明白了”。
    
回首30年的教学生涯,我一直围着讲台忙得不亦乐乎。至今还记得多年前的一节化学课上,学生突然举手问我:“李老师,你的目标是什么?”

我一时有些尴尬,不知道如何回答是好,大脑飞速运转中,一个答案脱口而出:“我想成为特级教师。”学生们瞬间睁大眼睛看着我。

我感觉有些下不来台,只好假装镇定,又大声重复了一遍:“嗯,我想成为特级教师,希望你们多帮助我!”这节课成了我教学生涯的一个转折点。

之后的每一节课,学生们仿佛一下子懂事多了,我也在他们的鼓励下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

多年来的课堂互动中,学生是主角,帮助我发现问题、捕捉契机。我深刻地明白:是我的学生成就了我。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删。责编:吴买乐


点击名片星标⭐师尚

老师期末的状态太真实了!

2023-06-13

教育局突然官宣:取消中小学班主任!App下载点赞任务谁来布置?

2023-06-12

又出事了!上海一班主任言论引争议,家长截图驳斥:要把孩子培养成懦夫??

2023-06-11

为什么高考试卷要的监狱印刷?凡凡印不印?看完才明白国家用心良苦!

2023-06-10

师尚
师尚,教师是一份崇高的职业,让尊师重教成为时代新风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