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森三玲 · 幽寂与空明
乐活
2024-10-30 16:31
浙江
以神道仙山的意象为源,始于日本平安时代的枯山水庭园与久经战乱的社会现实以及随之流行的侘寂美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不断发展的造园审美和禅宗思想融会贯通,利用非山非水比拟真山真水,在禅寺的方寸之地容纳了整个宇宙的大千真知。以1934年摧毁京都寺院庭园的台风灾害为契机,日本著名庭园学者重森三玲利用多年实践展开对于日本现存庭园的历史考证和图纸绘制,编写了具有重要理论意义的《日本庭院历史图鉴》,而他本人也在随后的造园生涯中完成了超过三百个作品,成为近现代日本庭园设计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现代主义和抽象艺术的影响下,重森三玲的创作不仅体现了意境深远的日本传统文化精髓,同时也融入了时代性的美学语言。他将苦行、自律的禅宗思想应用至现实性元素的抽象转变,借石、砂的几何形式意指山和水,从而跳出传统庭园设计的惯性思维,使之成为了一种以自然为画布的艺术。作为重森三玲完成的第一件庭园作品,修建于1939年的东福寺庭园无疑是“山水灵心”这一自然理念的艺术化及实体化代表。基于数年来的庭园及茶道研究,重森三玲以释迦八相成道为灵感,将大方丈(寺院建筑类型)四周的庭园作为佛陀在不同人生阶段的象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抽象且空寂的思想境界。南庭方丈是最具经典枯山水庭园氛围的主空间,严格摆放的石块象征瀛洲、蓬莱等仙山,并通过纵向延伸的体块定义了整体骨架。有着曲线形式的白沙可以比拟被微风吹皱的海面,创造出如同仙境般纯粹的景象。与之相近的是,东庭也以相似的元素将北斗七星的概念通过石柱加以传达,替代植被的红色沙石能够更好地适应狭小的空间,同时增加色彩情绪上的微妙变化。相较而言,北庭和西庭的设计表现出了更为浓厚的现代色彩,如同马赛克或是抽象画作般的方格状元素巧借石块和苔藓草皮的对比呈现在平面的植物景观中,同时借助修建整齐的杜鹃花丛赋予空间传统日本美学的精髓。除了大方丈四周的庭园集合,东福寺的分院(塔头)中也有数个由重森三玲设计的作品。以光明院和龙吟庵为例,前者在相对开阔的环境内通过微地形的变化营造步移景异的多视角景观,后者则利用不同色彩的沙石描绘出波浪状的图象,印证了重森三玲在设计庭园时提出的异质性目标。1943年,重森三玲迁居至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废弃神社,这座较为狭小幽深的住宅由过去的神职人员宿舍改造而来,并在几十年间陆续增建了以桂离宫、大徳寺等古刹名@建为灵感的茶室与枯山水庭园,象征着造园家本人在理念实践方面的拓展与延伸。与其他重森三玲的作品相比,自宅庭园的独特之处在于保留了一块平坦的神社“参拜石”,并利用曲线自然的白沙和苔藓勾勒出象征蓬莱的山海意境。此外,庭园内的植物种类和造景设计也一改此前的克制风格,依照四季变化增加了许多色叶植物,赋予空间勃勃生机和松弛的美学质感。位于和歌山县的高野山是被富士山脉的八神峰包围所形成的佛教圣地,坐落于此的古刹福智院便是其中的分寺之一。院内的三座庭园愛染庭、遊仙庭和登仙庭均由重森三玲在其晚年创建,以截然不同的制式语言描绘了与之呼应的宗教主题。游仙庭是利用砂砾、苔藓以及立石打造的经典枯山水庭园,重森三玲通过砂砾的色彩差分概写海岸仙山的意象,并从中提炼出抽象化的形式语言。与之相比,愛染庭和登仙庭则更具现代主义的融合属性,如同抽象画作般的几何线条与传统材料相弥合,呈现出矛盾但又和谐的诗意场景。興禅寺是镰仓时代的木曾氏后裔为祭祀源义仲(木曾义仲)而兴建的寺庙,位于其中的观云亭由重森三玲负责重建,是日本面积最大的枯山水庭园之一。场地所在的木曾山给了重森三玲极大的创作灵感,他利用白河沙沟通寺院内部和外侧的山脉景观,营造如同漂浮于山峦之上的云海秘境。三五成组的立石可以类比高出云层的山峰,白沙的曲线肌理则对应仙境海岸,以纯粹洁白的语言打造出尘的神话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