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诗人、书法家、茶艺师Nilanjan Bandyopadhyay因追随泰戈尔的文学脚步而与日本结下了不解之缘,侘寂美学与日本文化不仅是其多年研究的主题,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了他的生活写照。2018年,他在建筑师佐藤研吾和桑蒂尼盖登当地建筑师Milon Dutt的协助下完成了自宅的建造,将茶艺、书法以及日本美学扎根于印度的本土文化之上。
©Neal Bhaumik、Nilanjan Bandyopadhyay
Kokoro
印度·桑蒂尼盖登
2013年,Nilanjan Bandyopadhyay从他的艺术家好友Jogen Chowdhury的手中买下了这片土地,并在随后的五年间将其打造成了一个充满回忆和侘寂美学情怀的花园。一条铺设着砖块的小径穿过种植着佛肚竹的前院,苹果树、绣球花、杜鹃、茉莉等丰富的植物花卉在两侧自由生长,隐喻着和谐且包容的理念。
Kokoro一词在日语中意为“心”,Nilanjan Bandyopadhyay从不在意设计与建造所花费的精力,在他看来,与场地建立内在联系是一个漫长且诗意的过程。当花园经过多年生长并形成稳定的景观之后,他才全心全意地投入至住宅的建造之中,使“家”与土地融为一体。
真正的现代主义是思想的自由,而非风格的奴役。在这种超前思想的影响下,Nilanjan Bandyopadhyay追求着高于民族主义的泛亚洲理念。具体而言,自宅的整体表达传递着非对称性、朴素且不完美的侘寂美学,灰泥、砖材与混凝土的组合强调了材料本身的质感与艺术特征,主导叙事性的空间氛围。
两层高的建筑由位于中心的混凝土立柱划分为四个面积相等的正方形空间,大小不一且高度不同的窗户致敬了泰戈尔提出的非等距理念,从而使窗外摇曳的竹林与漆成白色的内墙相映成趣,并通过灵活的设计捕捉不同时段的自然光线。
住宅的入口处还原了日本传统民居的玄关设计,与之相连的前厅作为序列的过渡性空间,通过留白的处理手法形成了一个自由的交通中心。起居区与前厅直接相连,由木匠Kazuhiro Aoshima打造的木制长桌将其一分为二,展现了高超的传统日本细木工艺。
起居区的右侧是一个日本传统的取暖炉灶,灰泥与木板、榻榻米的组合形成了一个小型的社交空间,通过温暖的火光和茶香营造家的氛围。位于前厅另一侧的楼梯通向夹层的睡眠区域和Nilanjan Bandyopadhyay的书房,模糊性的隔断结构弱化了不同分区的边界,迎合自由灵活的空间使用模式。
住宅的内部风格虽以素简为目标,但却没有像西方盛行的极简主义那样要求严苛,而是从侘寂的美学角度出发,强调内心的取舍与去装饰化。Nilanjan Bandyopadhyay在壁龛和墙壁上展示了许多他本人的书法作品和日本画家日野之彦等人的画作,契合其个人的创作思想与生活追求。
策划:NeiWai
编辑: YouChuan
校对:YueQiu
排版:NingB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