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24年度全国“双减”及科学教育工作优秀案例》名单,四川上榜案例4个,其中我市《四川绵阳充分发挥“中国科技城优势 高质量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入选2024年度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优秀案例。
近年来,绵阳市不断加大对科学教育的支持力度,夯实青少年科技教育基础,打造中国(绵阳)科技城青少年科技创新品牌,促进绵阳市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全面提升,为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提供了坚强的科技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 开展少年科学院科技社团活动
开展涪江流域科技辅导员骨干培训 助推学校发挥主阵地作用
搭建赛事平台提升学生科创水平 联合开展首届中国(绵阳)科技城青少年科创荟活动
开办空军青少年航空班 创新实践育人模式
据悉,这是继我市“实施‘双优工程’‘双优计划’促进基础教育公平优质均衡发展”获评“中国改革2024年度市域改革案例”(全国共30个)后的又一国家级年度评选成果。
2025年是深化“双减”工作的关键之年,绵阳将继续深入落实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要求和市委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实施“科技立市”战略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区的部署,积极推进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努力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绵阳上榜名单
2024年度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优秀案例
四川绵阳充分发挥“中国科技城优势 高质量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
中国改革2024年度市域改革案例
四川省绵阳市:实施“双优”工程“双优”计划 促进基础教育公平优质均衡发展
典型案例分析
四川绵阳充分发挥“中国科技城优势 高质量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典型案例分析
绵阳市实施 “双优 ”工程 “双优 ”计划
促进基础教育公平优质均衡发展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促进教育公平融入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环节,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近年来,四川省绵阳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教育的重要论述,多措并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需要,创新实施优秀教师交流、优秀校长培育“双优”工程和优质学校扩容、优质资源共享“双优”计划,强化教师交流轮岗和能力素质培养,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力度,全面探索教育公平优质均衡发展新途径,有力提升了基础教育的服务保障能力,让全市50余万名师生受益。
一、推动优秀教师交流,优化城乡师资配置。一是明确教师交流范围。出台《进一步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的通知》,开展学区内、县域内和跨片区教师交流,将城镇学校、优质学校教师每学年交流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比例由10%提高至15%,其中名优教师、骨干教师交流比例不低于20%,推动区域优秀教师 “大循环 ”。2022年以来,开展教师轮岗交流的义务教育学校达278所,占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66.5%。二是创新教师交流形式。建立教师跟班学习机制,推动薄弱学校教师到优质学校进修学习。开展教师结构优化整合行动,推动教师由富余学科向空缺学科、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流动。2022年以来,全市轮岗交流教师人数 4072人、达 19.7%。绵阳市游仙区探索实行教师 “区管校用”机制,选派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任职任教,在2022—2023学年度优化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工作绩效考核中获评四川省第一。三是加强交流激励保障。发挥职称 “杠杆 ”作用,出台《中小学教师职称岗位管理办法》,将有2所以上学校工作经历作为申报高级、特级和名优教师的必备条件,明确未按要求轮岗交流的教师,不得参加评职评优。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周转房改造提升工程,改善基层教师生活环境。2022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建设周转房1500余套,近2000名基层教师住宿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二、强化优秀校长培育,提高教学管理质量。一是实施优秀校长领航。以培养 “名校长”“卓越校长”为抓手,通过路径规划、实践探索、团队培养、成果推广等方式助力校长成长,形成 “一带一、一带多 ”的名优校长培养梯次,有效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截至目前,成功创建国家级 “名校长”工作室2个,省级中小学 “名校长” “卓越校长”工作室35个,入选全国首批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2人。二是开展校长分类培训。依托 “国家级教师培训计划 ”“四川省教师培训计划”等,分类搭建教育培训平台,针对农村、薄弱学校校长开设素养提升基础班,针对城区、优质学校开设管理提质研修班,有效提升校长行政管理、课程管理、品牌建设等能力水平。2022年以来,组织和开设班次15个,专项培训中小学校长近600人。三是推动校长双向互派。建立优秀校领导干部双向互派机制,加强城乡学校之间、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管理人才交流,提升办学水平,激发办学活力。2022年以来,累计推动校长双向互派371人。四川省首批名校长陈梅从绵阳市城区火炬实验小学派到城郊兴业路小学后,两年带领该校首次获评全市义务教育质量评价特等奖,一年级开设班级数由6个增至12个,在校学生人数创办校新高。
三、实施优质学校扩容,带动区域教育发展。一是完善教育共同体建设机制。推进学区制改革,采取 “领航校+城区成员校+农村成员校”方式,组建义务教育发展共同体,形成以城带乡、以强带弱、区域一体发展的学区构架,进一步缩小校际办学差距。推进集团化办学,通过组建教育集团、设置 “一校多点”等方式,扩大优质资源辐射面。截至目前,建成省级义务教育优质领航学校8所、学区及办学集团、共同体71个,覆盖义务教育学校409所,形成79所优质学校领办343所薄弱学校的架构。绵阳江油市城郊彰明中学由市级优质义务教育领航校江油实验学校领办后,办学质量明显提升,带动学生持续回流,在校学生数从2022年的513人增加至2024年的1078人。二是健全 “名校+”结对帮扶机制。开展学前教育共建帮扶,探索“市属幼儿园+县属幼儿园、省级示范性幼儿园+乡镇幼儿园”结对模式,已建立共建帮扶关系22对。开展县域高中校际帮扶,绵阳中学与北川中学结对设立“绵中班”,南山中学与平武中学结对设立“南山班”,2023年,结对班高考本科硬上线率超过85%,县域高中本科硬上线率同比增长3.4%。三是建立院(军)地合作共建机制。将2所子弟校、3所驻地周边学校纳入市属义务教育管理范围,全面覆盖7所科研院所,通过跟岗培训、名师授课、联合教研等方式,开展院地、军地 “校对校”合作共建,切实解决在绵科研人员子女就学的后顾之忧。
四、促进优质资源共享,缩小群体教育差距。一是跨区域共享学位资源。针对部分区域适龄儿童无法就近入学问题,在不突破行政事权和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前提下,通过跨区统筹、相互协商,妥善化解就近入学矛盾。绵阳市涪城区、经开区、科技城新区创新 “就近入学片区协作 ”机制,明确在行政区划交界处投放共享学位,居民可打破户籍所在地限制,就近申请共享学位。2022年以来,全市统筹协商解决适龄儿童就近入学500余名。二是数字化共享教学资源。将信息化作为促进优质教育资源高效共享的重要方式,全面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 “三个课堂 ”建设,以直播、点播、互动教学等形式开展教学教研。截至目前,已建成主播学校27所、专递课堂接收学校101所,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实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全覆盖,惠及师生5万余名。三是联盟化共享特色资源。引导邻近的乡镇义务教育学校建立区域教研联盟,围绕课堂教学、教师培训、教研活动组织、特色课程建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主题,共同打造特色化学科创新基地,实行统一教学管理、课程设置、教学评价,推动特色教育资源融通共享。截至目前,全市共打造特色教学基地80余个,创新特色课程20余类、超31万学生享受到更优质更特色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