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岁男孩打游戏比赛挣了50万,父母让他辍学专心打游戏,结果如何?
“爸妈,我不想读书了,我想靠打游戏挣钱,你们看我现在做直播,一个月可以挣3万块钱”,左佳成义正言辞地对父母说。
而他的爸妈想了想,读书就是为了将来能挣钱,而现在孩子只读到了小学五年级就一个月可以收入三万元了,不想读就不读吧。
就这样,年仅十二岁的左佳成连小学都没有读完,就和直播平台签约,开始在网上直播打游戏了,而他的游戏技术确实很耀眼。
凭借着他的游戏技术,再加上他十二岁的年纪,总有许多游戏大神与他组队,他的主播间也人气满满,这让左佳成感觉自己辍学的决定非常明智。
原本左佳成的学习成绩不错,虽然在班里不是名列前茅,但是也属于中上游的成绩,可是当他五年级接触到了电子游戏后,他的一门心思都在游戏上,荒废了学业。
父母曾经也劝阻过他,说学习才有出路,你天天打游戏能有什么出息。
然而,当他告诉父母他直播打游戏可以月入三万元,甚至还有额外的提成时,他的父母也不要求他学习了。
就这样,他每天直播十二个小时打游戏,还没有发育成熟身体受不住,更重要的是,因为小学都没有读完,所以他不仅没有丰富的知识,甚至在待人接物方面也非常欠缺。
每每游戏输了,就能听见他的辱骂和抱怨,丝毫给直播间的观众带来不了正能量的传递,也让他直播间的观众们感觉到不适,纷纷退出了直播间。
然而过了几年,随着各大直播平台的崛起发展,这个平台也渐渐没有人气,左佳成几经辗转去到了新的直播平台,但是在其他的直播平台,他并不像在之前那样的受欢迎。
所以他的热度也渐渐消失,随着转换平台,还要从新积累粉丝,重新想办法积攒人气,所以每月的收入变得非常少,在他感觉到非常不满后,他就宣布了停播。
可是他已经当游戏主播这么久,他的学习已经彻底荒废了,他成为了没有文化的人,而他的父母也被这些年他赚取的金钱蒙蔽了双眼,没有及时发现他的问题,也没有及时进行该有的教育。
在他父母和自己的放纵堕落下,他慢慢的荒废了,而且他依然飞扬跋扈,因为从小没有受到良好的性格教育,他就先步入了需要人脉人情的社会,虽然取得了耀眼的成绩,但也养成了他自负的性格。
父母正确教养,孩子才有好品行
作家珍妮·艾里姆说过一句话:
“孩子身上存在的缺点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要看父母从小把他们往哪个方向引。
之前看过一个很经典的故事。
古时候,一户人家生下了一个儿子,非常溺爱。
一天,他跟着母亲去集市赶集,趁卖针线的货郎不注意,偷了一根针。
回家后,母亲知道了这件事,非但没有责怪他,还连连夸奖道:
“儿啊,你简直太能干了!”
还有一次,他从邻居家偷了布料,邻居找上门来要他道歉,母亲却说:
“拿你点东西怎么了,他还是个孩子,你和孩子较什么劲啊。”
就这样,在母亲的“支持”下,他的偷窃行为越来越放肆,偷的东西价值越来越贵。
终于有一天,因为偷钱,他被判死刑。
临刑前,他提出想再见母亲一面,和母亲说最后一句话。
当母亲将耳朵凑到他嘴前时,他狠狠的咬了下去。
他说:
“若是你在我最开始偷针的时候就打我一顿,好好教我,我也不至于变成今天这样,这一切都是你造成的,我恨你……”
这就是“小时偷针,长大偷金”的故事。
恰应了心理学上“海恩法则”揭示的道理:
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
问题孩子不是一天出现的,而是在父母的一次次放任与溺爱中形成的。
一个没有正确三观的孩子,就像一辆没有刹车的汽车,即使能短暂的行驶,迟早会车毁人亡。
惯子如杀子,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不是不分对错的纵容,而是是非分明的严格。
被称为“华人管理教育第一人”的余世维,就一贯主张孩子要严管:狠心不怕流泪。
女儿小时候爱看电视,到了饭点也不吃饭,他便叫妻子不用留饭,还藏起了所有零食。
女儿半夜被饿醒,哭着要吃饭,他不为所动。
自此,一到饭点,女儿立马坐到饭桌前,再不迟到。
女儿不懂感恩,埋怨妈妈这没做好那没做好。
他便让女儿当一天“妈妈”,买菜做饭、打扫卫生、洗衣服洗碗……
还不到半天,女儿就被累得够呛,哭着说:“妈妈,我错了。”
在他的严厉教育下,女儿愈发明事理、有分寸,才30岁就成为了知名大学的教授。
正如《管教的勇气》一书中所说:
“教养孩子最幸运的事情就是,小时给他‘扎针’,长大给他‘翅膀’。”
熊孩子都是惯出来的,好孩子都是管出来的。
父母一定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尽早给孩子立好规矩,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三观。
1、严立规矩,确定底线。
小到日常生活、读书学习,例如公共场合切勿喧哗、作业一定要按时完成;大到遵纪守法、爱国爱家。立规矩要趁早,恶习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
确立好规矩后,最难的就是执行。
家长一定要“狠心”,不要因为孩子的撒娇或是耍赖就心软妥协,也不要因为怕麻烦失去耐心、敷衍了事。
3、适当惩戒,培养敬畏之心。
口头上的批评如过眼云烟,很快就忘了,只有切身体会到违反规矩造成的后果,孩子们才能真正敬畏规矩、遵守规矩。
父母耐心陪伴,孩子才有幸福感
听过这样一句话:
“十年以后,你不会因为少做一个项目而遗憾,但你会因为没有多陪孩子一个小时而遗憾。”
心理学教授贺岭峰就曾分享过这样一件事。
女儿10个月时,他和妻子因为工作调动,无法带孩子,就把孩子送回了老家。
当时的他觉得,孩子还小,应该没什么关系。
但那一段时间,孩子的情绪变得非常敏感,到哪儿都要拿着一个粉色的被子。
即使被子被拆了也要找到被面,闻着那个味道才能睡觉。
在那段被迫离开父母的日子里,她把那个被子,当成了妈妈的替代品。
因为那段时间的“遗弃感”,孩子内心深处一直有一种不被爱的不安全感。
贺岭峰无比懊悔地说:
“如果可以重新来过,我绝不会在女儿一岁半前离开她,不管我有多艰难。”
孩子就如种子,想要发芽生长,雨露、阳光、空气缺一不可。
但若是没有大树的庇佑,可能根本就无法幸存,一场狂风暴雨就能轻易将他们摧毁。
就像那句话说的: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怀疑自己是否被爱,不知道自己配不配被别人关心,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戴维·埃尔金德说:
“孩子们最需要知道的是,他们对父母很重要,永远都被爱围绕。
在爱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被足够的爱滋养,生活会更从容淡定。”
教育家刘墉有一儿一女。
儿子刘轩,哈佛大学博士,茱莉亚音乐学院高材生。
女儿刘倚帆,14岁获得美国“总统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系。
谈起育儿经验,刘墉直言:
“家庭教育最为重要的是陪伴,从儿童期到青春期,都要陪伴孩子们共享快乐时光,与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成长。”
即使工作再忙,他也会抽出时间,尽可能多的陪孩子。
儿子初到美国时不适应,经常被其他孩子嘲笑,变得很内向。
他就经常带着儿子到野外玩,一起抓虫子、种菜,做些体力活,还会和儿子比赛跳远、跑步、投球等。
在他的鼓励下,儿子逐渐变得开朗,也敢于和同龄人交流了。
而在陪伴女儿时,他就更温柔了。
他会给女儿化妆,一起玩过家家,给娃娃吹头发;女儿练小提琴,他就当乐谱架举着乐谱;为了培养女儿的学习兴趣,还会带着她做科学实验……
就这样,在父亲的陪伴下,两个孩子从小就养成了独立、乐观、自信的性格。
作家饶雪漫说过:
“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教育不过是不同方式的陪伴。”
高质量的陪伴,不仅让孩子的内心充满安全感和幸福感,还对他们性格的养成以及未来的人生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
父母还应注意的是,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需要的陪伴方式都不相同,选择适合的方式也很重要。
1、0-6岁,亲密相处,一起探索。
年龄尚小的孩子,对父母尤为依恋,同时求知欲、探索心开始萌发,父母应尽量少离开,多与孩子互动交流,事事有回应。
年龄稍长后,孩子开始渴望得到外界关注,渴望受到认可,父母要学会看到孩子的成长与闪光点,及时给出正面回应,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13-18岁,沟通尊重,理解放手。
青春期的孩子,身心高速发展,正处在渴望独立又难舍依恋的时期,他们可能会不安、焦虑,甚至产生一些其他负面情绪,父母应掌握正确的沟通方法,理解和支持他们,给彼此留出一定的空间,更有利于亲子关系的维护。
▽
《朗读笔记》中有这样一句话:
“所有的婴儿出生都是平等的,没有人会说话、数数、读书或写字,但这些孩子在进入幼儿园时却是不平等的。
差异的原因在于,他们的父母是尽力培养他们,还是仅仅看着他们长大而已。”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孩子的成长是有期限的,一旦错过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更多免费学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