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遵义一男孩被妈妈吼了几句后“离家出走”了。
家长发现孩子不见后,立刻报警,但找了2天都没找到孩子。
后来派出所出动警犬,众人在阁楼找到了男孩。
原来孩子只是做出了离家出走的假象,但他人一直躲在阁楼里。
对此,参与寻找男孩的志愿者表示:
“十多岁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可能欠缺些,有时候即便他做错事情,家长也不要去正面刺激他,因为他们现在心智不成熟,有时候孩子一气之下冲出去了以后,后果很难预料。”
不少网友看后也说,孩子这个年龄的确容易叛逆,家长确实要好好沟通。
更有人回想自己小时候做的事情:
“我十几岁的时候跟父母吵架也是这样的,气呼呼的!但又不敢跑远怕他们真的找不到我。”
可见,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有“叛逆期”。
在网上看到一句话说:“养孩子不可怕,最怕的是面对青春期叛逆的孩子。”
他们的性子就像是“爆竹”,易燃易爆,父母一句话甚至一个动作,都可能将他们点燃。
那么有人看后不禁问:
那面对叛逆的孩子,家长难道都说不得、训不得了吗?
之前,一名12岁男孩说自己离家出走的原因是“想给家长一个下马威”。
男孩父亲雷先生教育孩子的理念是“养男孩不能心软”。
所以,对于调皮又叛逆的儿子,平时他是非打即骂。
可他越打骂,孩子越和他对着干,父子俩在时常是针尖对麦芒。
当男孩再一次不听话时,雷先生气得打了孩子两耳光,又将孩子骂了一顿。
这一次,男孩在父亲出门后离家出走了。
一走就是两天一夜,可是急坏了家里人,好在最后在民警的帮助下找到了孩子。
民警问男孩为何要离家出走,男孩委屈地说:
“我爸经常打我,我就想给他个下马威。”
孩子这话,乍一听很叛逆,但又何尝不令人深思呢?
不是说家长严厉教育孩子不对。
只是,严厉也要分事情。
一些可以用沟通、引导解决的问题,父母非要用暴力手段来解决,那么孩子定然会害怕,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浙江13岁男孩超超离家出走的新闻,让我印象深刻。
他一走,就是4天。
被找到后问及原因,众人都惊讶了。
任谁也没想到,仅仅是因为一张公交卡。
他弄丢了公交卡,怕回家被爸爸打,就一直不敢回家。
4天时间里,超超晚上在公厕过夜,白天靠喝自来水充饥。
哪怕没饭吃,没地方住,也没想着回家。
幸好被民警找到了,否则不知道他要躲到什么时候。
那孩子到底为什么不回家呢?
从男孩父母来警局接孩子的表现中,我们便可以得知一二。
男孩离家出走4天,父母见到他后,第一时间竟然不是关心孩子。
母亲一脸无奈,父亲则是愤怒指责:
“你觉得你做的事情,对得起我们吗?”
“你说我打你,是不是你每次犯错了,我才会打你,平时我打过你吗?”
面对父母的质问,男孩十分安静,但是桌子下不断搅动的手,透露着他的不安。
说起来,孩子离家出走,一定是不对的。
但是孩子如此害怕甚至抗拒见自己的父母,也说明父母平日里教育方式有问题。
都说,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成的。
孩子言行或者心理出现问题,一定是和父母的行为、教育方式有关。
面对叛逆的孩子,家长一味与之较劲,只会耗费蛮力,懂得不较真,才是真智慧。
烟台一名10岁男孩因与家人发生矛盾,离家出走。
他被找到时仅穿了一件半袖,但深夜站在外面,他整个人却站的笔直,局促中又带着一些倔强。
男孩的样子仿佛是做好了被批评的准备。
可没想到,爸爸见到儿子后,一句责备也没有。
他第一时间脱下了自己的大衣,披在儿子身上。
或许是因为心急赶来,这位父亲的外衣下什么也没穿,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将衣服给了孩子,自己则在寒风中光着膀子。
这一个动作,让不少网友红了眼眶:
“这要是换成我,我爸上来就是一嘴巴,哪会管我冷不冷。”
面对叛逆的孩子,父母的反应真的很重要。
家长要有耐心,避免发生激烈冲突。
每个孩子都不是天生完美的,孩子在成长路上,犯错不可怕,家长耐心引导,让孩子加以改正,不在同一个错误上连续跌倒,才是教育的目的。
作为家长,我们总是忍不住教育孩子,却很少自我反思。
其实,有时候孩子叛逆的言行,也意味着我们的教育方式需要作出改变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成长方式也在变化,家长要学着接纳,做好引导和保护。
能低声,就不要先怒吼;
能沟通,就不要先动手。
孩子叛逆,父母尽量不要“硬碰硬”。
尽量用温柔的引导代替训斥,让他们感受到爱的力量,从而在温暖的氛围中学会反思和改正。
养育孩子,希望家长们能在严厉之外多给予孩子一些尊重、宽容与耐心,让他在爱中成长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