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十周年报告》发布
10月25日,2024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在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开幕。图为大会设置的京津冀产业协同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发布推介专区。河北日报记者 李巍摄
10月25日,2024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在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开幕。会上,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杨冬梅代表京津冀产业协同专题工作组发布《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十周年报告》。
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十年来,三地着力建机制、育链群、聚资源、搭平台、拓场景,区域协作更加紧密,产业协同走深走实。京津冀三地工信部门共同组织编写了十周年报告,全景式展现三地产业协同的丰硕成果和实践经验。
区域产业实力持续提升
十年来,京津冀三地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2023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为10.4万亿元,是2013年的1.9倍,年均增速5.8%。其中,产业协作已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支撑,三地工业增加值由2013年的1.7万亿元,提升至2023年的2.43万亿元,累计增长43%。
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持续升级。北京重点打造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为引领的“2441”高精尖产业体系,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天津加快构建以智能科技产业为引领的“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进入快车道。河北着力打造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九大产业为主导的工业产业体系,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建设成效明显。十年间,三地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产业规模突破万亿级,成为高质量发展“主引擎”。
一批具有标志性和影响力的产业协作项目纷纷落地。北京发挥高端产业带动作用,推动燕东集成电路生产线、小米汽车工厂等项目全面投产。天津积极承接非首都功能,通用技术集团机床工程研究院、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等落地建设。河北发挥资源和场景优势,推动阿里张北大数据、京车造车基地等大项目建成投产。
另外,京津冀三地把梯度培育优质企业作为推动产业协同的重要任务,共同打造了一批优质经营主体,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三地累计培育国家级单项冠军1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1450家,分别占到全国总数的8%和12%以上;新增A股上市企业322家,独角兽、潜在独角兽企业达到233家,数量占全国近1/4。
“点”上实现重大突破。三地坚持需求牵引和市场导向,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形成攻关合力,涌现出一批颠覆性技术和重大原创成果。北京推出全球首个纯电驱拟人奔跑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天工”,发布全球首个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夸父”。天津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天鲸号”“天鲲号”刷新了海洋装备领域多项世界纪录。河北高精密摆线针轮减速器打破国外垄断,巨型风电叶片研发生产能力国际领先。
“线”上加速聚链成势。三地以产业配套需求为导向,推动资源要素跨区域整合和优化配置。开通一条路,协同制定标准统一、结果互认、跨域连通的自动驾驶示范政策,推动京津塘143公里高速自动驾驶干线物流测试场景全线贯通并对外开放,在全国率先实现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跨区域场景应用。
来源:河北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