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人生有三知,知足知止知常

文摘   2024-10-28 20:01   海南  


《道德经》告诫我们:人生有三知,知足、知止、知常

知足、知止、知常,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人生智慧。

《增广贤文》将这个道理总结为: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知足,是一种心态

《道德经》有言: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名声与健康相比,哪个更实际?生命与财产相比,哪个更贵重?

过分在意某些东西,必定要为之付出更多的代价;一味敛财守财,难保不会遭遇意料之外的损失。

所以说,做人要知足惜福,知足就不会贪得,不贪就不会招来屈辱;更要懂得适可而止的道理,知止就不会懈怠,不懈怠才能常保平安。

老子曰:“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意思是,一切罪孽都源于欲望,一切祸端都源于不知足,一切过错都源于贪得。

人活一世,应该把身外之物看轻:名誉、财富、权力、地位都是暂时的。

仕途得意混得再好,终归要退居幕后颐养天年;物质财富积攒再多,能享受的不过是一日三餐。

哭也一天,笑也一天;苦也一天,乐也一天。

唯有学会知足,内心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

知止,是一种智慧

“知止”,即知道应该达到的境界。

一个人若能在“止”的问题上保持清醒头脑,人生多半不会走偏、不留遗憾。

“知止”是道家用来调节、处理身心关系的思想主张,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独特而可贵的价值取向,对为人处世具有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

曾国藩说:“人生之善止,可防危境出现,不因功名而贪欲,不因感极而求妄。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只老鼠掉进了一个半满米缸,老鼠喜出望外,它一顿猛吃,吃完便睡。

就这样,在米缸里吃了睡,睡了吃,日子一天天过去,老鼠也曾想过跳出米缸,但终究未能摆脱大米的诱惑。

直到有一天,老鼠发现米缸见了底,自己想跳也跳不出去了,活活被饿死在米缸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知止”将会带来灭顶之灾。
《史记》中云:“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

如果欲望得不到节制,最后只会是失去所有想得到的;如果已经拥有了还不知满足,最终也必将会失去原有的一切。

知止,凡事留有余地,有所节制、适可而止,一生便不会因不恰当的行为而蒙受羞耻。

反之,做人做事若无节制、不知止,则会多贪求,多贪求则堕落生。

《红楼梦》里说:“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明明已经拥有很多,却贪心不够,继续为贪念所操控,得陇望蜀,直到泥足深陷才发现已无路可走,再想回头为时已晚。

唯有以“知止”为始,方能以“有得”为终。

知常,是一种境界

《道德经》曰: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水流千里,终究向海;树高千尺,落叶归根。

世间万物都要遵循自然规律,违背规律恣意妄为,会招来祸端。

顺应自然不代表消极无为,而是指行事因时而动、因地制宜,把握好分寸和时机。

倘若处在不恰当的时间地点,就不要刻意去追求。

我们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发现并尊重规矩。

凡事不妄想、不妄做、不妄为,生活就可以稳定运行在既有的轨道上。

需知,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顺应自然,相信一切都将是最好的安排。 

点个“在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点击下方关注我们、一起弘扬国学
若喜欢,点个哦 

国学文摘
用文化温暖人心,让好书滋养心灵,以独特的形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