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发展和安全 着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文摘   2024-11-13 08:03   北京  

统筹发展和安全 着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提前预防、科学治理,改变灾难推动型的治理方式,主动谋划防控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全局性风险,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将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开启了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就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管理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辟了新时代安全发展、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管理理论和实践新境界,为做好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引和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统筹发展和安全,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相结合的又一理论创新,对于新时代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与安全的重要论述精神,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

(一)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并强调,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打造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独特的发展脉络,实现了对传统国家安全理念的重大突破,为我国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推进国家安全工作指明了方向。

国家安全涉及众多领域,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有效应对各类灾害事故,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

(二)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公共安全是社会安定、社会秩序良好的重要体现,是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公共安全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是最基本的民生。要自觉把维护公共安全放在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中来认识,放在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中来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维护公共安全,要坚持问题导向,从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着力补齐短板、堵塞漏洞、消除隐患,着力抓重点、抓关键、抓薄弱环节,不断提高公共安全水平。要提高公共安全体系精细化水平,构建公共安全人防、物防、技防网络,实现人员素质、设施保障、技术应用的整体协调,彻底堵塞“安全漏洞”,坚决打破“安全孤岛”。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拓展人民群众参与公共安全治理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如何认识公共安全、如何维护公共安全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系统地提出了必须遵循的理念、原则和方法,为新时代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对全面提升我国安全生产整体水平、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综合防范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三)划定安全红线,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各级党委和政府、各级领导干部务必把安全生产摆到重要位置,树牢安全发展理念,绝不能只重发展不顾安全,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牢牢树立发展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个观念。这个观念一定要非常明确、非常强烈、非常坚定。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发展与安全的辩证关系,安全是发展的前提、保障,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发展是第一要务,安全是第一责任。发展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条红线是指导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大方向、大逻辑。就安全生产责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全面抓好安全生产责任制和管理、防范、监督、检查、奖惩措施的落实,细化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责任、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企业的主体责任。要抓紧建立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立健全最严格的安全生产制度,全面推进安全生产工作。《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领导责任、部门的监管责任、企业的主体责任,环环相扣的责任链条构筑了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立体化责任体系。

(四)坚持以防为主,不断提升防范自然灾害风险能力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明确了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新理念新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强调,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要更加注重灾害风险管理,更加注重综合减灾,更加注重分级负责、属地管理,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作用。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时强调,要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科学认识,展示了对我们党执政规律的准确把握,饱含了以人为本的为民情怀,科学谋划了构建现代化自然灾害防治体系的战略布局,深刻揭示了风险管理、综合减灾的工作理念,展现了协力推动自然灾害防治的全球视野,开辟了中国特色防灾减灾救灾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

(五)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018年,组建应急管理部,推动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健全我国公共安全体系、更好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举措。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要发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特色和优势,借鉴国外应急管理有益做法,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系统阐述了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理念、目标、原则、任务和方法,是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方向和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发展和安全、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系列重要论述,始终贯穿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彰显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价值取向,真正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我们深深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人民领袖真挚的为民情怀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历史担当,这也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要义中最为鲜明的特点之一。


二、深刻认识我国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治面临的风险挑战

近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在各方面的努力下,我国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持续好转,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中国特色大国应急管理体系日趋完善。但也必须看到,我国仍面临着诸多重大安全风险挑战,安全生产仍处于爬坡过坎期,自然灾害仍处于易发多发期,各类灾害事故给人民群众安全感造成严重冲击,形势依然复杂严峻,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任重而道远。

(一)来自安全生产方面的挑战依然很大,存量风险和增量风险交织叠加

快速的工业化、城镇化使得许多行业领域积累了大量风险隐患。例如,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现有煤矿4000多处,1/3以上是高瓦斯矿井,非煤矿山2.9万多座,80%以上是安全基础能力差的小矿山;现有化工生产企业1.1万多家,有重大危险源的企业有近7000家。城市老旧桥梁、管道、隧道等重大工程进入风险高发期;市政桥梁超过30年的有2.2万座,还有很多危旧桥需要更新改造。一些城市安全基础弱,安全事故多发。例如,广东深圳光明新区渣土受纳场“12·20”特别重大滑坡事故、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湖南长沙“4·29”特别重大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南京市雨花台区“2·23”火灾等事故,暴露了生产生活安全的短板和不足。

(二)来自防灾减灾救灾方面的挑战依然很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导致灾害风险加大

自然灾害多发频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当前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明显增多,强台风、强降雨带来的洪涝、城市内涝、山洪、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等灾害风险持续上升。例如,2021年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2023年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灾害等,突出反映局地多灾群发并发和灾害链发,随时可能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我国还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地震活动较多。高层建筑、高架桥、城市地铁、地下管网,还有一些危化品生产企业,一旦发生大震,后果不堪设想,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将产生很大影响。

(三)来自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带来的新风险,往往超出了传统认知水平和防范能力,挑战很大

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率从1979年的17.9%提升到2023年的66.16%,城市系统越来越复杂,城市治理中各种显性和隐性风险不断累积并交织叠加。城市建设、轨道交通、人员密集场所、地下空间等安全风险突出,一些城市电梯、供水供热管网、垃圾填埋等基础设施仍然依靠传统手段排查巡检,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在城市的“放大效应”“链发效应”加剧了城市治理中风险防控的难度。储能电站、海上风电、氢能、玻璃栈道等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新的风险也大量上升。例如,全国有化学储能电站500余座,安全监管压力很大;快递、网约车、代驾拼车、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等快速发展带来一系列新生风险,如2023年邮政寄递服务业务量达1600亿件,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达1320亿件,全行业拥有各类营业网点32万余处;电动自行车引发的火灾呈显著上升趋势。新生安全风险往往超出了传统认知水平和防范能力,带来的挑战很大。


三、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更加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特色和优势,借鉴国外应急管理有益做法,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他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又强调,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完善自然灾害特别是洪涝灾害监测、防控措施,织密社会安全风险防控网,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也强调,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体系,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应急指挥机制,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完善安全生产风险排查整治和责任倒查机制。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任重道远。

(一)要在“两个大局”下积极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胸怀“两个大局”关键在于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必须提前思考应对之策,不断修订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重点区域预置力量队伍,开展实战模拟演练,做好应对大灾巨灾的准备。当今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前所未有,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需要加强国际合作。要积极参与联合国和区域框架下的减灾合作机制,聚焦“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交流合作,加强国际救援队伍能力建设,积极参与国际人道主义援助,展现大国担当和责任。

(二)要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应急管理工作为了人民群众,也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基层是距离人民群众最近的地方,要认真贯彻《关于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意见》,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筑牢安全底板、守牢安全底线,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三)要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

要坚持风险预控、关口前移,把风险控制在隐患形成之前、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尽快建立健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工作制度和规范,完善技术工程支撑、智能化管控、第三方专业化服务的保障措施,实现安全风险自辨自控、隐患自查自治,形成政府领导有力、部门监管有效、企业责任落实、社会参与有序的工作格局,推进事故预防工作科学化、信息化、标准化,提升安全生产整体预控能力,夯实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基础。要坚持风险优先,切实把全面辨识评估风险和严格管控风险作为第一道防线,解决“认不清、想不到”等突出问题。要坚持全过程控制,树立系统防控风险的观念,从人员、设备、环境、管理四个方面建立全生命周期的风险评估和防控系统,确保及早发现风险隐患,消除事故萌芽。要坚持全员参与和持续改进,不断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和主体地位,建立和执行好全员负责、全过程控制、自我修复、持续改进加强的工作机制。

(四)要努力构建科学高效的自然灾害风险防治体系

要完善统分结合的自然灾害管理体制,衔接好应急管理部门和各专业部门“救”和“防”的责任链条,确保责任链条无缝对接,形成整体合力。以增强灾害风险识别能力为重点,加强灾害风险评估和监测预报预警建设,搭建国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强化灾害风险会商研判和应急决策支撑,提升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以主动预防为中心,探索建立灾害风险监测和应急、救援、救灾一体化工作模式。

(五)要坚持完善中国特色应急救援力量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作风过硬、本领高强的应急救援队伍。”要进一步完善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军和国家队、以专业救援队伍为协同、以军队应急力量为突击、以社会力量为辅助的中国特色应急救援力量体系。积极适应“全灾种、大应急”形势任务需要,加强国家区域应急救援中心能力建设,实现高效应急指挥和快速响应救援。加强航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建强国家矿山、危化品、隧道救援攻坚力量,加强工程抢险、水上救援力量、应急医学救援能力建设,规范社会应急力量发展。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先进适用装备配备,补齐实战能力短板。

(六)要进一步加强公民安全教育,推动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

普及安全知识,培育安全文化,发挥基层社区、村镇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广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把风险控制在成灾之前。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作为全国唯一的综合性防灾减灾救灾领域全国性、专业性、公益性国家一级社团组织,将发挥好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桥梁”作用,动员社会力量,构建多方参与的社会化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格局,全面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助力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能力的提升。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推进,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定走好新时代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之路,更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会长 郑国光

●本文刊登于《中国应急管理》杂志2024年第10期“2024中国应急展”专辑


HSE中心
通过“大健康、大环保、大安全”思路,搭建HSE学习交流的公益平台,非商业不盈利,业余时间维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祖国安全生产事业努力贡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