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生寒未有霜
庭前木叶半青黄
冬,来了
立冬
历史渊源
立冬(Beginning of Winter)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代表着冬季的开始,为冬三月之始。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春种、夏耘、秋收、冬藏(Planting in spring;hoeing in summer;harvesting in autumn;storing in winter),万物在春天萌生,在夏天滋长,在秋天收获,在冬天进入休藏状态。
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草木凋零、蛰虫休眠。如《孝经纬》曰:“斗指乾,为立冬,冬者,终也,万物皆收藏也。”
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
一候 水始冰
1
立冬前后,北方温度骤降,寒冷的气氛弥漫开来。水面上的水汽(moisture)逐渐凝结(congeal)成冰,一片冰冷的景象开始呈现在眼前。
二候 地始冻
2
寒冷的冬季正式降临,大地也冻了起来,因冻结的土地太硬以致无法耕种(cultivate)。
三候 雉入大水为蜃
3
雉为鸟,蜃为蛤。
此时古人发现天上的鸟儿逐渐变少,而海边开始出现大量蛤蜊(clam),由于蛤蜊的花纹和雉(pheasant)的羽毛颜色相似,于是古人认为雉跑到水里变成了蜃。
吃饺子
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many guests of exalted rank were present)。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sesame oil chicken)、四物鸡来补充能量。在我国北方,特别是北京、天津的人们爱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
贺冬
在汉代即有此俗。东汉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the Spring Festival holidays)。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见顾禄《清嘉录》卷十一)。民国以来,贺冬的传统风俗,似有简化(simplify)的趋势。但有些活动,逐渐固定化(immobolize)、程式化(stylize)、更有普遍性。如办冬学、拜师活动,都在冬季举行。
酿黄酒
立冬之日开始酿黄酒(yellow rice wine),是绍兴传统的酿酒风俗。冬季水体清冽、气温低,可有效抑制杂菌(infectious microbe)繁育,又能使酒在低温长时间发酵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风味,是酿酒发酵(fermentation)最适合的季节。因此,绍兴人把从立冬开始到第二年立春这段最适合做黄酒的时间称为“冬酿”,祈求福祉(blessing)。
扫疥
过去立冬,河南、江苏、浙江一带民间还有用各种香草(sweetgrass)、菊花、金银花(honeysuckle)煎汤沐浴的活动,称为“扫疥”,以求治愈疾病,保证身体健康过冬。
在衣物的选择方面,建议穿戴多层次的衣服以保持身体温暖,冷热也可以及时穿脱。其中,市民们要注意重点保护腰部(waist)、颈部(neck)和四肢关节(joint)。命门阳气之源在腰,上出于颈部,而关节之处常气血稀薄,最易受邪。故在冬季,可以选毛衣、羽绒服(down coat)等衣物保暖腰部,围巾、高领衣服等来保护颈部,厚袜子、手套等来保持四肢温暖。
立冬时节,应避免吃生冷和寒凉的食物。这些食物会损伤脾胃阳气,对消化系统产生不利影响,导致腹痛、腹泻(diarrhea)等不适反应。相反,可以选择多吃些生姜、红枣、莲子、芡实(semen euryales)、山药等具有温热滋补作用的食物,有助于健脾温中,以助后天之本。
立冬,一个万物活动趋向休止的时节,却并不意味着人们应该停止运动。相反,适度的运动有助于激活身体的阳气。
在寒冷的冬季里,建议市民选择室内锻炼或者进行温和的户外活动,比如散步、快走、太极拳等,不仅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强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还能帮助身体抵御寒冷和疾病的侵袭。散步(go for a stroll)是一种温和的运动方式,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cardio-pulmonary function)。太极拳则是一种低强度运动,能够增强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性,有助于预防跌倒等意外伤害。
配图均来源于壹图网
宝山区科普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23-1-L001)
供稿 行政办公室 俞明欢 刘倩
编辑 俞明欢
审核 沈洋 何凡
精选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