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托克前旗:南京知青重返第二故乡 绘就交往交流交融新篇章

政务   2024-08-30 18:35   内蒙古  

丰硕八月,天高气爽。


从广袤田野瓜果飘香,到激情四溢的鄂尔多斯草原村排赛事,鄂托克前旗的每一寸土地都焕发出蓬勃的发展活力,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态势迸发出强劲的发展动能。



近日,几位特殊的“客人”踏上了鄂托克前旗的土地,她们是曾经在这里插队的南京知青,也是当时鄂托克草原、伊克昭盟成立的第一支女子排球队的队员,时隔56年,她们怀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和对草原人民的深厚情谊重回第二故乡。



知青们先后参观了鄂托克前旗重大工业项目,去曾经插队的昂素镇,参观了毛盖图社区排球纪念馆、牧民马呼格吉勒图自建的“好邻居”排球馆、柠条博物馆,以及鄂尔多斯南京知青纪念馆等地。大家一路走一路看,一边讲述着当年的故事,一边用手机记录第二故乡现在的飞速发展,心情十分激动。




“我们当时打排球时这是一块贫瘠的草原,排球是一个集体活动,没有条件大规模开展这项活动。这次回来看到鄂托克前旗的变化,感到非常震撼和感慨。鄂托克前旗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发展工业、光伏产业,保护草原生态,出台民生政策,正是因为经济发展,农牧民没有了后顾之忧,才有条件开展排球这项活动,草原村排能发展这么好,是跟咱们鄂托克前旗经济发展和相关的政策有极大的关系。”南京知青陆天兰说。


在“民族团结”超市牧民孟克巴雅尔家,知青潘珍珍见到了当时插队时牧民老友的孙女脑膏花,她们激动的拥抱、握手、倾诉……在参观鄂尔多斯南京知青纪念馆时,潘珍珍指着墙上的一张特殊的照片说:“当时,脑膏花奶奶家的位置在去往大队的路上,每次知青到大队就要路过他们家住一晚上,大娘把她的棉被、皮袄,凡是保暖的都给我们盖,把家里最好的食物拿给我们吃,有奶酪、奶皮子,还有当时非常珍贵的糜子米,甚至给我们下面条,所有知青都得到了她无微不至的照顾



大家后来才得知,当年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那位善良的大娘,对那些珍贵的食物向来都舍不得吃一口,唯有每次知青们前来,她便会满心欢喜地拿出来,改善知青的生活。知青回忆,奶奶常常站在那高高的沙堆上,身影单薄却满怀着对知青们归来的期盼。那道身影,宛如一幅镌刻在时光深处的画卷,深深地烙印在了每个知青的心里,成为他们记忆中永不磨灭的印记。在老人去世后,南京知青们怀着无尽的感恩与思念,集体回到当年插队的嘎查,为她庄重地树碑,深切表达大娘当年对他们那份深沉的关爱之心。


上世纪60年代,一大批南京知青响应国家号召,怀揣着梦想和激情,远离繁华的都市,来到了地处偏远的鄂托克前旗。在这里,他们与当地的蒙古族、汉族等各族群众并肩劳作,共同建设这片土地。他们在草原上放牧,在农田里耕种,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砺意志,也在相互的支持与帮助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牧民对我们的深厚感情我们永远忘不掉,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我们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了一起,现在我们也经常回来,和牧民经常联系。”南京知青吴豫翔说。

鄂托克前旗昂素镇明盖嘎查原嘎查支部书记朝格吉勒也与南京知青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从书信来往到微信聊天,联系从未间断,与插队时住在朝格吉勒家中的知青吴简婴更是亲如姐弟。朝格吉勒告诉记者:“那时候我们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晚上休息的时候,我们和南京知青聚在一起打排球。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排球对我们牧民来说是新鲜玩意儿,南京知青们教我们怎么打排球,玩着玩着我们的关系也处得越来越好,我们嘎查好几个户子至今还与南京知青交往密切。南京知青离开后,我们牧民也继续玩排球,这种传统保留至今。


  



此次南京知青的重返之旅,源于一粒排球,这场跨越半个多世纪种下的种子,如今正开花结果,源源不断地在奋进鄂前旗大地上续写着蒙汉文化、南北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正如知青所说:“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无论距离有多遥远,我们与鄂托克前旗的情谊永远不会改变,民族团结的旗帜将永远在这片土地上高高飘扬。”


如今,鄂尔多斯草原村排的团结精神如同一束永不熄灭的火焰,依然续写着当年那珍贵的情谊民族的团结的种子在鄂托克前旗的每一个角落绽放出了绚丽的花朵,这份情谊将在鄂托克前旗继续传承和发扬,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谱写“奋进鄂前旗新的篇章。


终审:萨出日

初审:康娜

编辑:莫日根巴图
来源:鄂托克前旗发布

美丽昂素
美丽昂素、幸福牧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