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地质”助力美丽湖南建设(二)

文摘   2024-11-08 08:01   湖南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省地质院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坚定决心和有力行动,守护好一江碧水,走出了一条“生态地质”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近期,公众号将推出我院在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领域的特色做法、技术创新、工作成效等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湖南省地质院

生态修复经验

服务篇


作为推动地质工作转型升级的关键领域,生态修复是省地质院工作的重心之一。近年来,省地质院系统谋划、高位推动,构建起“院统筹、所自主、共协调”机制,全方位、多角度、精细化服务生态修复领域。2022年以来,连续三年协助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等相关部门成功申报“十四五”山水工程和郴衡、邵怀、湘江重要源流区三批历史遗留矿山示范工程项目,锻炼了多个青年人才技术团队,提升了全院生态修复领域技术实力,更彰显了在履行主责主业、助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担当。


01

地质智慧为乡村振兴赋能

丰裕村耕作层土地再造前后对比图

院属省物化所通过全面调查、细致分析,提供了高质量的调查报告,助力浏阳市丰裕村完成1700亩耕地改造,解决了建设占用耕地沃土的“搬家”与再造难题,实现了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供地质方案。这一创新实践得到了省政府认可,其中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技术被写入《湖南省耕地保护国土空间专项规划(2021-2035年)》。此外,在“长沙机场改扩建工程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项目中,省物化所凭借在耕地保护、土壤剥离再利用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优势,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02

提供优质高效的全链条服务

受省自然资源厅委托,2021年8月,省地质院组织抽调近400名技术骨干,与地方自然资源局携手,对全省14个市州122个县(市、区)的历史遗留矿山开展图斑核查工作。从编制方案到项目勘查、设计、施工及监测评估,为我省统筹推进“十四五”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提供了的全周期服务,累计向自然资源部上报图斑36066个,总面积达56712.12公顷,核查成果数据质量位列全国第六。

院属单位积极对接市县两级主管部门,圆满完成了全省12个市、105个区县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实施方案编制工作。截至今年6月,共实施了218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施工项目,展现出了强大的项目执行力。为确保修复效果持久稳定,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图斑变更核查纳入卫星遥感监测工作总体部署,省地质院受委托再次开展核查任务,形成了标准统一、数据可靠的历史遗留矿山信息数据库,为完善矿山生态修复政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有效推动了全省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进程。



03

探索多元化产业互补新模式


荷叶—太清矿区修复前后对比图

院属省地灾所“郴州市桂阳县荷叶—太清矿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通过引进中国建材集团统一规划开发,采用“综合利用+工程修复+光伏发电”的市场化生态修复模式,有效缓解了政府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完成390多万吨煤矸石资源化处理和综合利用,修复耕地和林地1000余亩。在复垦林地上开发600亩光伏电站,实现了“板上光伏发电,板下现代农业”,打造出了“农光互补”的新发展模式,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持,并入选湖南省第二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

鲁塘矿区修复前后对比图

院属省工矿所承担实施的“北湖区鲁塘矿区生态修复”项目,创新性地采用了“废石料出售+生态修复EPC总承包”的激励模式,成功引进湖南金泰利鲁塘建材实业有限公司等社会资本。利用“煤矸石综合利用+工程修复+特色文旅”市场化运作方式,将销售所得资金全部用于生态修复工程,实现了修复资金“自给自足”。截至目前,该项目已累计投入3500万元,新建三条年处理量达200万吨的废弃煤矸石生产线,完成了近100公顷的矿区修复工作。获得自然资源部高度关注并入选湖南省2023年污染防治攻坚战“夏季攻势”典型案例。

省地质院主动与县级主管部门对接,密切关注社会投资主体意向,联合编制生态修复方案,为构建“部省支持+地方统筹+资源利用+社会参与”的生态修复模式贡献了智慧和力量,探索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共同发展的新路径,为同类型矿区生态修复提供了宝贵经验借鉴。






· END ·

文      图:自然生态室

文字编辑:郭美怡

编      辑:李   想

审      核:谢瑞其、苏   媛


湖南地质
传播湖南地质新鲜资讯,展示地质工作与服务成果,科普地质知识,弘扬地质精神,讲述地质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