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郭寺的魂与根

文摘   2024-12-09 11:04   甘肃  


南郭寺

因坐落于天水城郭之南而得名

始建于南北朝时期

寺内树木葱茏,古柏参天

建筑群气势恢宏,庄严肃穆

为陇右第一名刹

清幽的环境

仿佛能让人忘却尘世的喧嚣

来到这里便会有一种穿越千年

与历史对话的感觉




(摄影:苏唐诗


(摄影:苏唐诗)


(摄影:王诚)


公元759年

杜甫为躲避战乱,来到秦州

立秋后的某一天

清露盈盈,寒意顿生

戍旗高悬,车马渐熄

杜甫身在南郭寺
想起了战乱中的弟弟

战事未休,山遥路远

书信难通,无计可施

唯有牵肠挂肚,愁绪满怀

于是
他写下了千古名篇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两句诗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

可谓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

千百年来在时间的长河中

这两句饱含家国情怀

和思乡之情的佳句

被人们反复吟诵

成为华夏儿女内心深处的
一种“精神图腾”

秦州的秀美山川、风土人情

深深吸引着杜甫

特别是南郭寺古朴静谧景色

抚慰着诗人悲天悯人的内心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二》
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
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

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

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



诗中的“北流泉”

位于在南郭寺西院

史书记载水流从北向南

泉水清澈甘冽,终年不息

1200多年前
诗圣也许在这眼泉里取水煮茗

在泉边休憩赏花

泉水给了诗圣甘露般的灵感

诗圣也有感而发写下了

让一眼普通的山泉因为与诗圣的邂逅

而盛满人文之光,闻名于世



(摄影:苏唐诗)



(摄影:王诚)
在南郭寺,仿佛树才是主角

一棵南北分叉的古柏树
占据了大半院子

这棵古柏树的树龄更是老得惊人

经测定
确认这棵古柏树龄为2300—2500年
与圣人孔夫子和释迦牟尼同龄

当地人称其为春秋古柏

古柏树冠高大

霜黛虬枝,苍劲挺拔

终年叶茂青翠

一根三杈,南北斜伸

因其形态奇特,极富神韵





(摄影:王诚)





(摄影:苏唐诗)


同样让人赞叹的还有

南郭寺山门前的两棵高大挺拔

巍巍屹立的槐树

树高30多米,树围近7米

需要四个成年人合围才能将其抱住

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生长史

两棵古槐树枝繁叶茂,浓密如盖

就像两位守门将军

给山寺增添了几分庄重和肃穆

于是人们又叫它为“将军槐”



(摄影:苏唐诗)


在秦州的三个半月内

留下了不少
记叙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的诗作

他以平均一天一首的速度

写下了117首诗

篇篇都是精品

“让羲皇故里”成为

一座真正的诗意之城

这是杜甫一生中诗歌创作

最为旺盛的时期
为了纪念杜甫

清顺治初
任陇右道佥事的宋琬

选择杜甫在秦州的诗作60首

集王羲之、王献之等晋人之书
刻于石碑之上

因杜甫的诗妙,王羲之的字妙
取名“二妙轩”

现存“二妙轩”碑
为后人系清初拓本复刻

行草楷棣相间

为南郭寺增添了新的文化色彩



四季更替,岁月不息

杜甫曾经在院落里读书吟诗

在老树前踱步长思

在月光下思乡怀人

南山的草木山川目睹了

杜甫那段以诗寄情的美好时光

参天古树默默无声地见证了

杜甫与古秦州的诗意遇合

如今
这些贯穿历史、吟咏秦州的诗篇

已经悄然成为秦州的

人文底蕴和悠久历史的文化符号




(摄影:王诚)


杜甫的秦州之行之吟

给后世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千百年来
人们或修祠刻碑、或寻迹朝圣

用各种方式
表达对这位爱国诗人的怀念和膜拜

并从他身上学习、弘扬忧国忧民

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

让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

历久弥新、熠熠生辉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文:看秦州丨图:看秦州丨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 转载请注明出处

天水智慧旅游
天水智慧旅游,天水最具人气的旅游服务平台。城市指南丨美食攻略丨旅游资讯丨票务演艺,尽在天水智慧旅游平台。新浪微博:@天水智慧旅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