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荣喜:写作是尘世外的那片海

政务   2024-11-03 20:12   福建  


沈荣喜

沈荣喜,福安实小龙江校区教师。在教育园地默默耕耘的同时,他二十多载春秋笔耕不辍,凭借对文学的执着与热爱,在散文创作领域逐渐崭露头角,成长为颇有建树的青年作家。汗水铸就文学之树累累硕果,映照无尽心血与执着。

10月21日,由中国散文学会、西安报业集团等单位共同主办的第九届“禧福祥6年西凤杯”华语青年散文季颁奖典礼在西安西京学院举行。沈荣喜凭借作品《福安的葡萄熟了》,从国内外4000多篇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摘得大赛“银奖”。这不仅是对其个人文学创作才华的肯定,也是对其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的高度认可。


学生时代的文学梦    

走进福安实小龙江校区,不大的校园里书香氤氲,仿佛每一寸空气都浸润着知识的芬芳。沈荣喜,一位长期扎根毕业班的语文老师,不高的个子透着精干,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坚定而深邃。

提起自己文学创作之路的启蒙老师,沈荣喜笑言:“是贾平凹老师,他是我的文学引路人,那是20多年前的一次邂逅,一次心灵的神交!”   

原来,1996年,沈荣喜从家乡松罗考进福安师范,爱好文学的他,周末闲暇,经常来到位于市中心的新华书店阅读书籍。一个周末,当他来到书店时,视线突然被书架上一套精美的散文集吸引住了——那是由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当代著名作家散文集《贾平凹散文大系》(三卷本)!“上世纪90年代,贾平凹老师凭借《浮躁》《白夜》《土门》等,在国内文坛拥有广泛的影响力,拥有一套他的散文集是我一直梦寐以求的。”沈荣喜回忆。

捧着崭新的书籍,细细翻看着其中的篇章,《丑石》《地平线》《太阳路》《一棵小桃树》……一篇篇精美的散文以细腻的笔触、生动的场景描绘,将他带入一个真实而富有感染力的世界,让他的心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滋养与洗涤。

在那个朴素而充满梦想的时代,沈荣喜的心中,始终燃烧着一团不灭的火焰,那是对知识的渴望,更是对文学世界无尽的好奇与探索欲。沈荣喜忽然产生了要买下书的念头。“当时,师范学校一个月的伙食也仅几十元,每一分钱都需精打细算。”但面对这份突如其来的“宝藏”,他毫不犹豫地做出了决定。手捧带着墨香新书的那一刻,他的心中充满了无法言说的满足与喜悦,仿佛整个世界都因这份收获而变得美好。

“那时,青春年少,情感朦胧,便开始写新诗,几首诗相继在《中师语文报》上发表。有一次收到了报社寄来了一张汇款单,单上写有‘肆元正’三个字,第一次收到稿费,攥在手心里摩挲着,舍不得拿去兑换,就将汇款单保留了下来,一直珍藏在影集里。”沈荣喜回忆。初尝甜头的他有些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还尝试着向一些刊物投稿。有一次,他在街上的杂志摊看到了一本《家园》。当时还是创刊号,刊名是冰心老人题写的。他便写了一封信,顺带着捎去一篇稿件,表达了对新刊的喜爱。没过多久,竟意外收到了编辑部的回信,署名是唐希。唐老师鼓励他,稿子的文字基础不错,只是结构松散了,横向没有铺开,纵深没去挖掘。他还告诉沈荣喜,文章要写好,除了热爱生活,观察人生外,多读多写是有成果的。短短的几行字,给了他极大的触动,尤其是信末尾处“请多联系”的一句客套话,被沈荣喜作了另一番“热情”的解读。“那时候,我正在尝试写小说,受此鼓舞,便一口气誊抄了四篇,一并寄了过去。没想到过了两个月,我又收到了唐老师的回信,唐老师说寄来的四篇稿子看了,文字不错,观察也比较细腻,接着指出了我的缺点,告诉我目前的作品还没有达到刊物发表水平,叫我不要着急投稿,多读书,多练笔,写好后先给周围内行的人看看,都认为可以了再投稿。他还嘱咐我不要一次往一个刊物投寄多篇稿子,因为文艺刊物的编辑本身多是作家,自己也要搞创作,哪有时间去看我这一堆稿子呢?”沈荣喜回忆起初学写作时的情景,仿佛还历历在目。

唐老师说的亲切在理,近乎于一位文学前辈对一个文学少年的殷切关怀。他将唐老师的信端端正正粘贴在影集里,每每展信一读,感触良多,这也成了他读书生涯中最难忘的一段投稿经历。

怀着对文字的热爱、对梦想的追逐以及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沈荣喜沉浸在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海洋中,汲取着营养,试图在字里行间找到自己的声音。他用文字记录下青春的烦恼、梦想的火花以及对生活的初步观察与思考。

1999年师范毕业,沈荣喜回到松罗,在赤溪小学教书。山里日子单调枯燥,能够调剂生活的就是邮递员送来的《福安报》。沈荣喜试着把自己写的文章寄给《福安报》编辑部,终于,他的第一篇散文处女作《故乡的山茶花》在《福安报》上发表了。

这之后的十多年间,沈荣喜在松罗换了好几所学校任教,后又调到福安实小任教。尽管工作几经变动,但他对文学的热情与追求从未止步,反而在这多样的教学生涯中汲取了丰富的灵感与素材。


乡土情感的觉醒    

这十多年间,沈荣喜的写作也由个人情感的抒发转向对乡土题材的关注。故土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突然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触动了他的心灵。他开始意识到,自己与这片土地之间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背后,隐藏着深厚的文化根基和丰富的生命故事。于是,乡土不再是背景,而是成为了他创作中的核心主题。

在偏远乡村的教学经历成为了他笔下故事的源泉,让他的文学作品更加多元且富有深度。在乡村学校的日子里,他被孩子们纯真的笑容和质朴的生活所触动,将这些美好瞬间转化为文字,记录下那些简单却动人的故事。故乡朴素的乡音乡情、火热的劳作场景、鲜活的人物形象、精彩的民间故事,成为沈荣喜不竭的创作源泉。

2017年,沈荣喜的散文接连在《福建日报》副刊“新人新作”栏目刊登。对于许多文学爱好者而言,能够在正规出版物上发表作品,尤其是像省报这样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媒体上,是梦寐以求的事情。这不仅意味着个人的文字得到了更广泛的阅读和认可,更是对创作梦想的一种实际肯定。它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沈荣喜的文学之路,激励着他继续前行,探索更多文学的可能性。

2018年,沈荣喜被福安作协派往宁德市委党校参加培训班学习,在这次学习中,他有幸结识了在文学领域已取得显著成就的闽东作家禾源。禾源老师告诉他,散文在语言方面,有写作和创作之分,在日常的书写中,人们往往习惯于使用一种更为直白、实用的“写作语言”,这种语言虽然清晰、准确,但可能缺乏文学应有的韵味和深度。而“创作语言”则不同,它要求作者在表达时更加注重语言的艺术性,通过巧妙的词汇选择、独特的句式结构以及丰富的修辞手法,赋予文字以生命力和感染力。这一下颠覆了他原有的写作观念。

那以后,他对照着禾源老师的指点,尝试用另一种语言方式改进自己的写作。在写作中遇到困惑,他经常请教老师,老师悉心指导,详加把脉,肯定进步,也指出不足,让他受益良多。

这几年,沈荣喜的写作有了质的飞跃,一篇篇带着乡土气息的散文相继在《福建日报》《人民日报 海外版》《散文选刊》上发表。他对乡土社会的细致观察,散发着泥土的清香和蓬勃的生气。乡愁,让他的作品有了生命力。最让他惊喜的是,一次,他的新作《故乡的桥头街》一文竟然和贾平凹老师的《说房子》一同登上福建日报副刊的版面。

作为乡土作家,他的创作不仅是对乡土的深情回望,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他在回望中寻找自我,在传承中融入现代视角,以文学的方式促进文化的交流与理解。他的作品,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读者在品味乡土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时代的脉动和文化的生命力。     

在《春到立峰村》一文中,他写到:“在立峰村广袤的田野上,上千亩的葡萄大棚是村民为春搭建的行宫。一棵棵修剪过的葡萄树昂首挺立在棚里,只等春风吹来便抽枝长叶,酿造出甜美的生活之蜜。” 

他纯真朴实的文字,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对家乡的感情,对这片故土的热爱,在《幸福观里行》里,他写道:“往村里走,仿佛时光切换,一座座古厝,黛瓦青砖,翘角飞檐,从无人机传回的画面看,它们宛如一只只灰色的鹳鸟,虽然在岁月的流逝中淡去了色泽,但昂首展翅,翩姿犹存,永远定格在百辟岩下。原来那些吉祥鸟并没有离去,只是化作了悠悠古韵,点缀了这里的山,这里的水,也点缀了观里人的幸福生活。”


写作,让心灵有了安放之所

作为六年级的语文老师,毕业班的每一堂课,每一次讲解,都需精心准备。在这份繁重的职责之外,沈荣喜依然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抒发情感。当夜幕降临,万籁俱寂之时,他便会静静地坐在书桌前,让思绪随着笔尖流淌。

散文,作为一种自由而灵动的文学形式,成为了他心灵的避风港。因为在散文的世界里,他可以暂时放下教鞭,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去观察世界,去感受生活。

每一回写完稿件,他都将文档保存在手机里,一边走路一边朗读,文字如风如水激荡心扉,让他陶然自乐。写作对他而言,和吃饭、睡觉、呼吸一样重要。   

2019年,在福安市作协原主席卢腾、秘书长杨昌长老师的关心指导下,沈荣喜的散文集《乡土情思》由团结出版社出版。《乡土情思》全书15万字,分为“故园拾趣”“芬芳草木”“山水有约”“温情岁月”四辑。他怀着质朴的情感,以清新的笔触,记录了身边山水、儿时记忆、风土人情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全书充满着浓浓的乡土气息。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更传递了他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类情感的深刻洞察。同年,他加入福建省作家协会。从文学青年到青年作家,这一转变不仅是身份上的跃迁,更是心灵深处对乡土情感、文化认同与文学表达的深刻觉醒与升华,成为沈荣喜艺术生命中的重要轨迹。    

随着创作的深入,他的作品不仅展现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还揭示隐藏在日常生活背后的深层意义和对人类情感的深刻洞察。今年,沈荣喜的长篇散文《床》在《散文选刊》发表,他在文中写道“床这一辈子都在托举着肉身。床躲不过肉身的沉重。肉身的痛苦也只有床有最切身的体会。人来到世上,是床伸出最温暖的怀抱;走了,是床默默地陪伴,给了人最后的尊严。”沈荣喜说,自己还想通过一些主题的创作,比如门、灶、井等这些有着文化意味的物件,通过挖掘它们身上的文化底蕴来展现美好的乡愁。  

作为一名毕业班语文老师,沈荣喜始终秉持着“以文育人”的教育理念,将文学的魅力融入日常的教学之中。在课堂上,他引领学生遨游于文学的海洋,从古诗词的韵律之美,到现代小说的情节跌宕,无一不让学生们沉醉其中,感受到文字的魅力与力量。他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用文字记录生活、感悟人生。他对文学的热爱也深深感染了学生们。每一学年结束,他都要指导学生制作“人生第一本书”,他说曾经他的老师在他心田里种下文学的种子,他也想把这些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中,为将来福安的文化播下希望。这些年,由于书香氛围的浓厚,在统考中,实小龙江校区的语文成绩总在全市名列前茅。

今年十月,当他接到《西安晚报》编辑的电话,告知散文作品获得了第九届“禧福祥6年西凤杯”华语青年散文季大赛的银奖,并邀请他到西安参加颁奖典礼时,他的内心充满着激动。在颁奖现场,他没有想到,担任颁奖嘉宾的正是少年时代的文学启蒙老师贾平凹,二十多年的追逐,终于梦圆西安。那天,沈荣喜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这样说:“小时候,我们那里的山区经济发展滞后,自从引进巨峰葡萄的种植,村庄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效益的好转,带动种植面积的扩增,给老区人民带去了实实在在的幸福。今天,正是这个幸福果让我得以站在这个舞台上,它告诉我只要脚踏实地、努力拼搏,心中的梦就一定能实现!”

在文学海洋,沈荣喜找到了自己的安宁与快乐,也找到了与读者心灵共鸣的桥梁。他说,每一次写作,就是呼吸的一次调整,呼吸顺畅,睡觉就安稳,梦中的那片海就日丽风和,景色明媚。当他将一篇篇文章收藏在朋友圈里的时候,发现心灵也就有了安放之所,所以他将自己的第二本散文集起名为《尘世外的那片海》。沈荣喜说自己“像一条小溪勇敢地穿越山林沟壑,一路浅吟低唱,把一朵朵击石而生的小水花轻轻掬起,汇聚在心海里”。




记者:林耀琳

编辑:阮珊妮

审核:林衍 王雯秋 陈菁婧


今日福安
\x26quot;今日福安\x26quot;由福安市委宣传部主办,福安市融媒体中心承办,具有权威性、综合性和服务性,致力于宣传福安资讯、展示韩城风光、挖掘乡土人文、提供便民服务,让我们一起为福安的发展点赞。投稿邮箱:fasxwqt@163.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