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誉满天下、也谤满天下——他是毛眼中“装着爱中国”的伪君子政治家;是蒋介石眼中不受欢迎的人;是美国人眼中对华政策失败的罪人。也是许多学生眼中燕京大学的创办者,“永远的燕大老校长”,是被日军关押近4年的不屈者,是闻一多口中,真正知道中国人民的要求的“中国人民的朋友”。他就是司徒雷登。很少有一个外国人能像司徒雷登那样,对中国产生过如此难以估量的影响,遍及政治、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在某种意义上,他可以与中国近代史划上等号——司徒雷登是传教士的儿子,司徒雷登的父母,年轻时便来到刚刚经历过太平天国战乱的中国,终身服务于中国,最后共同葬在了异国他乡的西子湖畔。作为他们的长子,司徒雷登也生长在这里,并回到美国读完了博士。在司徒雷登的自传中,对于再次来中国,他起初是非常抵触的。作为一个传教士的儿子,他深深地明白传教从来都不是一种浪漫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完全牺牲的,舍己的生活。可是最终,司徒雷登在长久的挣扎后,仍然和新婚妻子一起愚拙的,不计代价的,义无反顾的来到了这个古老而陌生的国度,从此在中国服侍了四十五年。
回到中国后,他先任教授,后受聘成为新成立的北京燕京大学校长。在当时,燕大所有的财产不过五间课室,三排宿舍,一文不值。所以在司徒雷登的自传《在华五十年》中,他将自己比作乞丐,在中国政要和美国富人之间周旋筹款,而后骑着毛驴走遍北平为燕大寻找新校址。可是仅仅用了不到十年时间,司徒雷登便把一个几乎一无所有的烂摊子,建成了如今未名湖畔中西合璧美轮美奂的燕园。这所中国近代最为知名的大学,不仅有大楼,更有大师——冯友兰、俞平伯、谢冰心、钱穆、顾颉刚、钱玄同。建校的短短33年间,培养了42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与山东的齐鲁大学号称“南齐北燕”——堪称民国时期民间办学的奇迹。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宪兵队闯入燕园,司徒雷登在山东的集中营被关押了四年,出狱后的第二天,就着手重建燕大,当年的10月10日,燕京大学又开学了。1949年,时任驻华大使的司徒雷登在中美关系的僵局之中黯然离开北京,回到美国三个月后即中风,后半生卧床不起了。这位耄耋老人在他的凄凉晚景中,对中国没有抱怨只有眷恋,常常望向中国的方向,并将一生的经历凝结成一部回忆录——《在华五十年:从传教士到大使》。司徒雷登临终,留下了两个遗愿,一是将周恩来送给他的明代彩绘花瓶还给中国,二是将自己的骨灰运回中国,安葬在燕园妻子的墓旁。可惜半个世纪之后,妻子的墓地成为了学校的体育活动场所,而他们相濡以沫居住的临湖轩成为了会客厅。偌大的燕园,却容不下一个司徒雷登。后人只能将他的遗骨辗转,归葬在他的出生地——杭州。司徒雷登杭州墓园的墓志铭上,只刻着“燕京大学首任校长”几个字——然而这却是对他的最高赞誉。因为“那当跑的路他已经跑尽了,那美好的仗他已经打过了,无论地上的骨灰葬在何处,在天国我们终能重逢。”▲2008年11月17日,司徒雷登的骨灰安放于杭州半山安贤园
关于司徒雷登,传教士、学者、教育家、大使,多重的身份,让司徒雷登成为理解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几个外国人之一。然而,长期以来,司徒雷登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台湾,蒋介石公开表态不欢迎司徒雷登;在内地,毛的一篇《别了,司徒雷登》也让对他的评价一锤定音。关于司徒雷登的记载与研究仍然极为缺乏。而想要了解司徒雷登和那段真实的历史,最好的方式莫过于阅读他自己的回忆。为此,特别推荐这本《在华五十年:从传教士到大使——司徒雷登回忆录》。司徒雷登的一生,见证了美国对华的努力与失败;在《在华五十年》中,他写家世和作为传教士的使命,写筹建燕大和担任校务长的成就,写驻华大使任上的经历,写美国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努力。这是他个人的奋斗、挫败、失望和焦虑,又何尝不是美国在中国的努力与失败。司徒雷登在华的五十年,正是中国变动最剧烈的五十年,《在华五十年》可以说用第一手史料,揭开了1899-1949这段历史中最受忽视的一面,用更为真实的细节,让我们理解——民国的教育奇迹是怎么发生的,中国向现代转型过程中被忽略的推动者,抗战中的另一种抵抗,国共战争中美国对华政策的真实意图……由于书中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毫不避讳,大陆已有的司徒雷登回忆录,大多是节译本。本书作为迄今无限接近“全译”的版本,出版实属不易,宜提早收藏。点击下方链接,即可一键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