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揭阳“四大古城”

民生   2024-11-24 19:43   广东  


羊城晚报《揭阳文脉》11月23日版面图

揭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早在秦汉即设县立城,藏在古城、古镇、古街之中的,是数不尽的历史钩沉、道不尽的人文风流。位于榕城的揭阳古城,与普宁的洪阳、揭西的棉湖、惠来的靖海一道,是揭阳美丽的古城古邑,它们在揭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揭阳乃至粤东的历史根脉与文化灵魂所在,堪称揭阳的宝藏。

古城的历史与演变,彰显文化传承与发展。如今,古朴的街巷、精致的文物,与百姓的烟火、现代的潮玩,那么和谐地融为一体。游客打卡,攻略流传,小众之地渐成网红,如何在保护古城中赓续文脉,激发文旅活力,四地都在积极探索,着力耕耘。

翻开本期《揭阳文脉》,请您跟随记者的视角和笔触,细细品味这引人入胜的揭阳四大古城。(姚志德)


【揭阳古城】
文 | 记者 曾柯权

揭阳是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早在秦汉之际,揭阳已设县立城,管辖广袤的粤东地区,是广东东部最早出现的行政建制。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域,揭阳古城自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建城以来,一直是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经宋、元、明、清等各个时代的积淀和发展后,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性格与风貌。

在这座总面积1.25平方公里的千年古邑中,拥有着4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揭阳大力推进古城发展,不断保护好、完善好、利用好古城文旅资源,在保护古城的过程中赓续城市文脉、激发文旅活力。越来越多的游客涌入揭阳古城,在古城中与文化场所面对面,“沉浸式”感受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最接地气的古城氛围,体验独具特色的揭阳文化。


英歌雄狮耀古城巡游活动现场。林德强 摄



古城邑、新繁荣,历史与当代相得益彰



揭阳古城地处榕江中下游,榕江南、北河缓缓而来,如玉带环抱。天然形成的地理风貌状若葫芦,故揭阳古城被古人称为“浮水葫芦”;又因该区域溪河纵横,池塘星罗棋布,众多河汊和池塘如莲花上的叶脉和露珠一般,所以揭阳古城又有“水上莲花”之称。
揭阳自秦朝开始置县,千年间几易地名、辖区,但“浮水葫芦”独特的地理环境为历代逃避战乱的中原士民提供庇护之所。直至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在复置县两年之后,揭阳县署移治于“葫芦嘴”“莲花心”附近的玉窖村,逐渐形成了当前揭阳古城的最初模样。
自南宋时期县城落地之后,当地经济、文化迅速兴起。南宋绍兴十年兴建揭阳学宫,同年,始建揭阳城隍庙与双峰寺。在诗人杨万里的诗中,揭阳已是“风物冠南方”的所在。
明清时期,揭阳地区社会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揭阳古城内开始修建大量府第祠宇,丁氏光禄公祠(丁日昌旧居)、“明清一条街”民居建筑群、东门郭民居建筑群、“陈泰兴”族居建筑群等建筑群也在此时颇具规模。
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及发展悠久的水运系统,揭阳向来是潮汕地区的货物集散地之一。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开放,民国时期的揭阳古城更成为了一个地方的贸易中心,中山路、打铜街上,融合了中西风格的骑楼开始沿街兴建,形成了商业贸易的重要场所,见证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繁荣的商业历史。
如今进入古城,仿佛翻开一本厚重的历史书;穿越进贤门,犹如穿过时光,迈进昔日的天地——抚摸斑驳的元明城墙,历史的脉搏便在指尖跃动;揭阳学宫中,城市流传了数百年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丁日昌纪念馆内,百年古韵风华和爱国名臣的精神风骨仍浸润后人;骑楼街上,昔日的繁荣模样跃然眼底,在当下不断催生出新的消费业态……
长期以来,揭阳依托丰富的文化遗产,赓续城市千年文脉,保护并有效利用揭阳古城这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竞争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解决老城区民生问题,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



舞狮表演队在揭阳古城轮番登台演出。



重保护、促传承,百年建筑焕发新荣光



谈到揭阳古城,无法绕开的定是以揭阳学宫、丁氏光禄公祠、进贤门等为代表的文物保护单位。
揭阳市文广旅体局文化遗产科科长郑晓珊向记者介绍道,近年来,在文化旅游蓬勃发展的当下,揭阳深入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文物保护方针,在加强文物保护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宣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
在当地主管部门的系列努力下,榕城进贤门完成了抢险加固和用电线路改造,揭阳学宫、丁氏光禄公祠被有序保护修缮。
如何跨越时空,更好地传承赓续揭阳古城所蕴含的城市历史文脉?揭阳市打出了一套历史与现代结合的组合拳。
以揭阳学宫为例,它距今已有880多年的历史,历经多次重修重建,现存主要建筑为清光绪二年(1876年)重修时的遗构,是岭南地区规模最大、配套建筑最完善、保存最完整的同类历史建筑组群。
揭阳市文化文物管理中心主任黄敏介绍,揭阳学宫除了古建筑群拥有独特价值而越来越受到关注外,也逐渐成了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的平台载体。“揭阳学宫近年来定期或不定期会举行专题展览,经典诵读、读书分享会、国学课堂、诗会、开笔礼等活动,参与的群众热情都特别高。”黄敏说,揭阳学宫曾上线了“云游学宫”,市民足不出户便可饱览学宫全景,并通过语音讲解,全方位加深对揭阳学宫的了解。
此外,揭阳学宫还是一个集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国防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与廉政教育基地于一身的“红色景点”。近年来,揭阳对揭阳学宫“大哉孔子展厅”“周恩来在揭阳展厅”等进行提升改造,运用光电玻璃、雕塑、油画、多媒体互动等新媒体技术打造沉浸式场景,提升展览内涵和体验感,增设游客服务中心、学宫粤书吧、学宫主题邮局等,全面更新宫灯、标识牌,推出语音导览和免费讲解服务,还通过招募志愿者,为游客提供旅游咨询、文明引导、游览讲解、秩序维护等服务帮助。2023年,揭阳学宫游客数量超35万人次,今年截至10月中旬,游客数量超55万人次。



兴文旅、聚人气,千年古城注入新活力



今年5月18日,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揭阳主会场活动启动仪式暨丁日昌纪念馆开馆试运行仪式在丁氏光禄公祠举行。作为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以丁氏光禄公祠为馆址的丁日昌纪念馆在当日开馆试运行。
据介绍,丁氏光禄公祠是清代洋务派实干家丁日昌在全国唯一保存的旧居,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8年开工修缮,耗资2000万元。近年来,揭阳市全力以赴抓好丁氏光禄公祠活化利用工作。该纪念馆设置八个独立展区,通过丁日昌相关的文物文献作品、书画雕塑作品、影像及数字互动多媒体手段,综合叙事,深入浅出地展现丁日昌作为卓越的政治家,为自强事业付出的毕生精力,引导观众传承爱国主义精神和革新精神,激励人们热爱祖国,为国家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此外,揭阳依托丁日昌纪念馆开馆的契机,举办看非遗技艺展示体验、“丁日昌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丁府文化集市、“书香揭阳”大讲堂、潮剧展示、小讲解员走进丁日昌纪念馆等一系列活动,深入利用文物保护单位,有效推动优秀精神文明的发展。
丁日昌纪念馆开馆运行,百年建筑焕发新生,正是揭阳发展文旅、活化古城的一个生动写照。揭阳移动大数据显示,仅今年国庆假期期间,揭阳古城便累计吸引游客超55.73万人次。数据的背后,得益于揭阳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同时,推出文物活化利用系列品牌活动,吸引了八方游客到揭阳古城赏非遗、逛古城、品书香,感受千年古邑的独特魅力。
据介绍,最近三年,揭阳古城内举办了“开笔礼”“书香揭阳”大讲堂、文化展览等公益活动、民俗活动多达数百场次:中秋诗词会、“千载书香润古城”专题汇演、“揭阳美 美揭阳”原创歌曲音乐会、金声玉振迎新年古琴音乐会等专题文化活动在揭阳学宫为群众、游客奉献文化盛宴;读书分享系列活动、茶文化品鉴会、“出花园·上书斋·丁府里”民俗活动、“我们的节日”等主题活动在丁日昌纪念馆如期上演;“进贤故事会”、灯谜竞猜等传统文化活动在进贤门定期举办……多方位、多层次的文旅活动,让古城及文物单位“活”了起来。
近日记者在揭阳古城内发现,中山路骑楼街区域,其中一排临街商铺遮了围挡,工人们正抢抓工期完成修缮项目。
据榕城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林亮平介绍,连日来,当地对骑楼街区域内的思贤路西段近300米沿街商户进行沿街立面修缮、部分楼盘加固建设等修缮保护工作,既消除房屋原外立面老旧带来的安全隐患,又提高系列建筑的观感,让该区域更具古朴、典雅的氛围。
“修缮完成后,将有利于古城吸引特色商店、餐厅、咖啡馆等入驻,丰富街道的商业氛围,促进商业业态的发展。”林亮平表示。
接下来,揭阳将持续善用古城文化特色丰富旅游产品供给,继续做好古城旅游布局和线路策划,推动古城业态植入,引进饮食文化、茶文化、玉文化、书画文化等地域特色明显的业态,发展文化创意、体验式、沉浸式消费场景等新业态,增强古城特色,让千年古邑在当今焕发新的生命力。


【普宁洪阳】

文 | 记者 陈锴跃


揭阳普宁市洪阳镇古称厚屿。据记载,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普宁设县,万历十四年(1586年),定县城于洪阳。洪阳作为普宁县城至1949年,历经明、清和民国时期共363年,厚重文化沉淀让洪阳保留着浓浓的古城风韵。


01

历史悠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


漫步洪阳的大街小巷,古城的宁静与美丽相伴左右。洪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众多,有省级文保单位普宁学宫、德安里、培风塔3处,城隍庙、林则徐旧居文昌阁等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以及145处一般文物点。
普宁学宫位于普宁旧县衙西南面西村,学宫前临内城河,背倚山丘(后山),坐北朝南,横宽29米,纵深78米。学宫始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重建,已历四百余年。主体建筑依纵轴排列有照壁、棂星门,棂星门内为泮池,中间大道直通大成门,门内依次为前厅、东庑、西庑。大成殿高出庭院0.7米,四周石雕围栏,殿内梭形巨石柱耸立,殿顶为抬梁式木结构,保留明清宫殿式建筑特色。民国九年(1920年)设为县立第一中学。2015年,普宁学宫由揭阳市文物保护单位升级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普宁城隍庙则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城隍庙前后为三厅二天井宫殿式结构,共三进十一间,东西宽约27米,南北60米,总建筑面积约1620平方米。
在洪阳,还有潮汕地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历史时期较长的巨型府第式建筑群——德安里古寨。它位于揭阳普宁洪阳镇南村,是清朝广东水师提督方耀家族聚居村寨,始建于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
德安里占地面积达6.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寨内有官厅、祠堂、佛堂、书斋、餐厅、库房、阁楼等,房屋总数773间。


德安里古寨 资料图


整个建筑组群由老寨、中寨和新寨三部分组成。老寨坐西朝东,建筑格局俗称“百鸟朝凰”,以方氏家庙“燕诒堂”为中心,为独占枝头的“凰”;两边民居建筑为100间,象征朝拜“凤凰”的“百鸟”,这也是潮汕地区仅存的原貌“百鸟朝凰”建筑格局。中寨和新寨则为两组“驷马拖车”,体现了潮汕地区的宗法观念和祭祀传统。漫步古寨之中,四点金、下山虎、独脚狮等潮汕特色建筑一应俱全,古寨俨然一座潮汕建筑“博物馆”。


02

保育活化:大力发展文旅产业


穿行在德安里古寨的巷道内,游客或三五成群拍照打卡,或驻足凝思。“越来越多的游客专程来到德安里,一睹古寨风采。”德安里文物保护管理所副所长蓝润生告诉记者,“我们还对德安里进行活化利用,每周六举办古玩墟,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游玩。”
据介绍,为做好德安里的保护工作,同时推动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普宁市于2007年就启动了德安里保护开发方案。普宁市设立德安里文物保护管理所,具体负责德安里文物保护日常管理及历史建筑修缮等工作,同时对德安里旅游开发进行探索,拟将其打造为一处集传统文化展示、民俗活动展演并兼具休闲观光、特产购物等配套功能于一体的特色旅游景区。
如今,德安里古寨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中国传统村落、首批广东省27个古村落之一。德安里古寨的活化利用只是一个缩影,在实施“百千万工程”中,洪阳深挖自身优势,打造宜居宜业的商贸旅游文化名镇,奋力擦亮“洪阳”品牌。
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洪阳镇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为“一城两片”。“一城”指历史文化核心城区,由洪阳镇区历史文化内外套城与新镇区组成的历史文化核心保护城区。“两片”指历史古迹主题片和生态山水田园主题片。
据洪阳镇党委委员刘壮辉介绍,洪阳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利用文化遗产,积极推进普宁学宫修缮工程建设,谋划推进文昌阁、德安里、昆岗书院、中山街等文化遗产保护修缮。
以与城隍庙毗邻的文昌阁为例,因虎门销烟民族英雄林则徐病逝于文昌阁,洪阳不断加强对文昌阁的保护和活化利用,目前已经辟建为林则徐纪念馆和禁毒教育基地,供游人参观。广大机关事业团体、学校师生和游客经常前来参观学习,强化爱国主义思想,坚定禁毒拒毒信念。
为推进镇村连线连片风貌管控和环境整治提升,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乡村,洪阳还将对中山路全面开展历史文化整治,其中普宁市洪阳镇中山路历史文化风貌提升工程(一期)建设内容包括对中山路洪阳大道至老县衙路段路面及两侧骑楼外立面进行修缮提升并开展“三线”整治,增设路灯等配套工程。
除修缮保护外,洪阳还利用古城民俗和重大节日深度开发开笔礼、成人礼、广东汉乐、普宁城隍公巡游、洪阳摆社、行头桥等特色文化,展示古城特色景观风貌和民俗风情,凭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抓好古城保护性开发,大力发展文旅产业。

【惠来靖海】

文 | 许志鹏


揭阳惠来东部的靖海镇,拥有约22公里长的海岸线,辖区内的靖海古城拥有众多古建筑古民居。近年来,当地因地制宜推进项目建设,整合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滨海资源要素,绘就美丽靖海“新画卷”。


夜幕下的靖海古城。方义生 摄


围墙建城,筑所城古韵


靖海镇位于惠来县东部,“靖海”,意为“平息寇患、安定海疆”。从明朝起就在这里设立了靖海所城,先设所,后建城。有“东土屏藩”、“惠来锁钥”的美称。
靖海镇拥有约22公里长的海岸线,在唐、宋之时,靖海镇就有渔民居住。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在此设立了靖海守御千户所城,当时隶属潮阳县大坭都。明嘉靖三年(1524年),惠来建县,大坭都归属惠来,所以有“未有惠来县,先有靖海城”之说。明嘉靖年间,靖海一带海寇猖獗。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地方官吏上奏朝廷,建议修筑围城以抗拒外敌,第二年朝廷下令在靖海所修筑城墙,历经13年竣工。
靖海所城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重修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和雍正五年(1727年),是粤东地区少见的保存相对完好的古老城池。古城内有贯通四门的长十字形街道及卵形围墙,形成独特的象形格局,又称为“象城”。靖海古城墙属于罕见的石头城墙,两边系条石垒筑,中夯灰土。墙上布满垛口,垛上有望孔,城墙顶为跑马道,宽约4米。所城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城门上分别悬挂着石刻牌匾:东曰“表海胜概”,西曰“靖海安澜”,南曰“化洽趋虞”,北曰“莱钥永固”。为加强防卫,各城门还建有瓮城及城楼。靖海古城近600米的古城墙(北门至东门段)及东、西、北门历经460多年历史的沧桑之后,至今仍保留原来的风貌,是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 才智和坚强毅力的标志性建筑物,是粤东地区迄今保存较完好的古城墙遗址,于2010年入选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靖海所城内有600余年历史的古建筑、古民居、古祠堂和古庙宇,处处显示着文化底蕴。城内的小买卖和手工艺品展示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气息和传统文化,从东门进入古城,漫步古街上,便感受到淳朴的烟火气和安逸的生活气息,城内建筑多为传统民居,其格局多样,有潮汕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下山虎”“四点金”等。因驻防士兵来自全国各地,城内居民姓氏众多,据当地工作人员介绍,户籍姓数量最多达100余个,故建有多处祠堂宗庙,其建筑精致而不庸俗、沉稳而有韵味,别具潮汕地方特色。

穿古越今,忆家国情怀


沿着东大街,我们来到其中一处宗祠——在乐元公祠。靖海元氏第二十代孙、靖海元氏理事会名誉会长元明佳介绍说,明洪武三年三月(1370年),靖海元氏始祖跟随明朝廖永忠将军挥师南下进驻靖海千户所守护南疆,战时为军为将,和平时期为民为吏,在这里扎根创祖。至明万历二年(1574年),因抗倭有功在当地享有威望的靖海元氏第11世祖在乐公联合靖海元氏族亲开始修建在乐元公祠。在乐元公祠包括“在乐元公祠"元氏祖祠”“在乐公之轩”“靖海元氏望海楼”,是典型的潮汕古建筑群。因公祠依山而建,地势为古城最高,修成之后,既是靖海元氏族人平时祭祖、族亲聚会议事之所,更是瞭望守卫、抗击倭寇的重要活动场所。
在乐元公祠建筑群宏伟壮观,内部建筑物之间不仅互相联通,还有秘密的暗门巷道。据介绍,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江纵队主要负责人古大存等秘密转移至靖海镇,隐蔽于在乐元公祠内开展革命活动。抵达数天后,国民党部队在靖海古城外数公里的活动踪迹,被在望海楼上站岗放哨的卫兵及时发现,当时古大存等正在公祠后厅研究部署革命任务,接到卫兵报告后,在元氏族人的帮助和掩护下,随即带领众人通过暗门进入“在乐公之轩”,通过望海楼翻越山岗成功转移。元明佳一边介绍,一边领着我们来到公祠后厅一侧,他轻轻挪动墙上的一幅镶框国画,进入暗门拾级而上,便通往古大存当时进行革命活动的“在乐公之轩”和“靖海元氏望海楼”。登上古城最高点的望海楼,映入眼帘的,除了海天一色美景以及一览无遗的靖海古城全貌,仿佛还有那一段段沧桑的家国情怀故事。
古城内像在乐元公祠一样饱经岁月磨砺的宗祠还有许多,近年来,在当地政府和各族宗亲的努力下,宗祠等古建筑得到了保护和修缮,让这些汇聚了宗族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古建筑重放光彩。

向海而兴,看古城蝶变


在古城内,许多古民居古建筑正在翻新改造,部分工程已经展露“新颜”,美丽的墙绘、整洁的环境、清晰的指引等让古城焕发了新光彩。靖海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靖海古城基础配套设施工程建设目前正紧锣密鼓进行中,有针对性地对4条老街古建筑进行立面修复性改造及风貌提升,整体工程突出“原汁原味”,坚持修旧如旧的同时,为游客提供更好的观光体验。
与此同时,靖海镇积极顺应文旅消费新需求,依托“三线”整治、外立面风貌提升、人行道路灯景观改造,打造1条以滨海乡村旅游产业为支撑,集聚古城文化、商业服务业配套、农特产品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美丽示范主街。此外,靖海镇立足当地番薯、萝卜种植传统优势,推动基地、电商产业园、农家科技书屋、松林公园、农产品展厅、非遗展厅等设施配套建设,突出“示范带动”,加快形成一二三产业全链条发展格局,打造集农文旅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带。
惠来县靖海镇以申报第二批“百千万工程”典型镇为契机,对标典型镇培育要求,以擦亮“文化揭阳”“文明揭阳”“书香揭阳”三张名片为抓手,将农文旅融合发展作为撬动“百千万工程”的有力支点,因地制宜推进项目建设,绘就美丽靖海“新画卷”,整合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滨海资源要素,奋力打造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建设的靖海样板。


【揭西棉湖】

文 | 许志鹏


棉湖镇,位于揭阳市揭西县东部,榕江中游岸边,1996年被评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坐拥兴道书院、郭氏大夫第、洪氏爱祖祠等古建筑,以南门里历史文化街区为载体,深入结合古城文化元素,保护活化利用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和古镇文化资源,充分展示粤东千年潮风潮韵特色。

01

古韵流芳:探寻千年古镇的历史印记


棉湖镇,史载建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古称道江,后因云湖两岸盛产木棉,改称棉湖,为潮汕地区有名集镇之一,是粤东地区重要的商埠,自古商贸流通活跃,俗语有“一庵埠,二棉湖”之说,清代巡检王秀在《棉湖社学碑记》中赞曰:“土田肥美,民物殷饶,衣冠之族,弦诵之家,甲于通邑。”1996年,棉湖镇被评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
来到棉湖镇老城核心区域南门,宛如走进一座天然博物馆,一座座古建筑,在阳光映衬下闪耀着点点金光,叙述着这座千年古镇的沧桑往事和历史荣光。南门里2021年被评为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也是广东省第四批古村落、揭西县首批特色文化名村,素有揭西“小江南”之称。现保留着大量的文物遗存。截至目前,共拥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郭氏大夫第、兴道书院、打铁街古作坊群、洪氏爱祖祠)、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不可移动文物点37处。街区内明清时期的历史脉络清晰,古建筑基本保存完整,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旅游价值。
棉湖古镇之行,可以从兴道书院开始,兴道书院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为清代虎门提督方耀奉命所建,总占地面积1565.7平方米。1925年3月,第一次东征棉湖战役指挥部设置于此。东征棉湖战役是现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修缮后的兴道书院也是揭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书院的三乐堂为棉湖战役展览室。
兴道书院的不远处便是郭氏大夫第。郭氏大夫第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历时14年于乾隆十年竣工。为硬山顶建筑,整座五落院堂、四条花巷,后有两层高楼一座,所以本地人也俗称“郭氏大楼”。郭氏大夫第建筑墙壁以传统的贝灰三合土加糯米浆和少许红糖夯成,虽历经近三百年岁月还坚固异常。其建筑格局为中轴对称,整座共有九十九间房,错落有致,为潮汕古民居中最高建筑形制“百鸟朝凰”格局,素有“潮汕民居古建筑之最”的美誉,专家们称它为“潮汕的乔家大院”。建造时主人还别出心裁,在后楼前院水井中挖了一间密室,称为“井中陋室”,为储存或避难应急之场所,也是潮汕地区古建筑所罕见。
行走至方围居委大巷下,这里坐落着另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洪氏爱祖祠,此祠建筑面积879.77平方米,硬山顶土木结构,始建于民国壬戌年(1922年)。由南洋侨商回乡斥资兴建。


修缮后的洪氏爱祖祠。棉湖镇供图


此祠规模不大,但满祠精品,基本得以保存。门楼凹形壁刻曾习经抄的诗四首,两侧墙以西洋花式瓷砖大小图案对称装饰,还有漆画、壁画等,特别是祠内的金漆木雕和漆金桷画,更为潮汕传统建筑之精品。其金漆木雕多为深雕及通雕,工艺极精,充分体现了潮汕地区金漆木雕的典型特色,为近现代木雕艺术上乘之作,在木雕表面,全部加贴金箔,历经百年,依然金光闪闪,使入祠者眼前为之一亮。此外,祠内近百幅漆金桷画集中在厅前拜亭上,其桷条加垫金漆彩绘画木片,既起桷的加固作用,又达到美术的效果,在国内极为罕见。
施施而行,来到打铁街作坊群。打铁街全长142米,其街尾稍折而向于解放路,整条街有近70家住户,由明朝至今,该街道以摆卖五金制品为主,包括锄头、镰刀、犁耙等农具、菜刀、瓜刨等厨具和剪刀、钳子等用具。每个铺档,前面是摆满五金制品的门市,后面是作坊,楼上则为住居。这种商店、作坊、住居三位一体的结构,体现了明代手工业作坊的特色,也是棉湖地区明、清时代社会经济的一种缩影。纵使时代快速在发展,但在这里仍可以看到打铁的老匠人和各种手工五金制品,以及“慢工出细活”的造物精神和生活态度。


02

活态传承:文旅融合让古镇焕发新生


与打铁街的老匠人简短交流之后,我们抵达解放路特色商业街,骑楼式的建筑风格统一,一间间特色商铺沿街而立,除了“邂逅”当地特色小吃美食外,夜幕降临之时,绚烂夺目的古街焕发了新的活力,一场场“非遗”特色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赏,让游客在大饱口福的同时,也品上一餐多姿多彩的“文化盛宴”。这不仅活跃了广大居民游客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为解放路商业聚集了超高人气。


焕发新姿的解放路。棉湖镇供图


曾经的解放路,因衔接水陆交通,成为当时棉湖的经济、文化、贸易中心。今天的解放路,历史的轨迹再次重合,赋予了解放路新的发展使命。棉湖镇人大专职副主席吴妍苹介绍,解放路完成升级改造后,前来游玩“打卡”的游客越来越多,人气的聚集,让商业街实现价值重塑,商业氛围更为浓厚,“据通信运营商的监测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国庆节假期,来到棉湖古镇的游客数量超34.96万人次。”
如何让游客络绎不绝的景象不单只在节假日出现,如何推动“流量”向“留量”的转变,当地也从未停止过思考和创新。吴妍苹道出了他们的做法:依托解放路特色风貌,强化业态植入,设置了南门里旅游景区管理处,完善住宿、交通等旅游配套建设,增设18个“小木屋”引导新业态注入,利用假期举办美食体验、“非遗”展示和文艺表演等活动,赋予解放路更深的文化厚度和旅游价值。下一步,还计划引入一线商业连锁品牌,补充民宿、餐饮等业态,同时与各旅行社密切合作,将南门里主要的名胜古迹结合串联成线,开发历史意义和新兴活力兼具的旅游线路;以南门里历史文化街区南北方向中轴线——南门大街为突破点,建设南门大街升级改造提升工程,联同解放路形成解放路——南门大街新“T”字形文旅、商业街区。据了解,解放路的周末文化表演活动已实现“常态化”,每逢周末,舞狮、舞龙、英歌、潮剧等精心组织的文化表演节目,将带着广大居民和游客穿越时空,感受千年古镇文脉和人间烟火气。
此外,当地还积极探索“赛事+文旅”,申办中国田径协会10公里路跑精英赛揭西棉湖站比赛,使这项全国品牌赛事首次落地广东省内。据了解,赛事11月10日正式开跑,比赛路线从历史、人文、景观等多维度进行设计,起点设在棉湖镇云湖公园,途经棉湖大道、沿江路、解放路、南门里街区等特色街区,有机串联“千年古镇”和“活力棉湖”,让选手们在奔跑的过程中,领略活力揭西的自然风光与千年棉湖的人文景观。赛道沿途还设置多个表演加油站和美食补给点,融入非遗文化、传统工艺、老字号美食等具有揭西特色的元素,力求为来自五湖四海的选手们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奔跑之旅。
棉湖镇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南门里历史文化街区为载体,深入结合古城文化元素,保护活化利用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和古镇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南门里文化休闲旅游景区。坚持修旧如旧,尊重街区原有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尽可能保持其原貌和风格;通过旅游功能介入,赋予棉湖老城区新的存在价值和时代意义;坚持推进文化传承和创新,巩固现有文化产业,拓展文化新业态,充分展示粤东千年潮风潮韵特色,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推动棉湖“百千万工程”典型镇建设提质增效。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揭阳城市V动态
我们都热爱揭阳这座城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