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话”的郧县人、光亮夺目的楚国青铜剑、在简策上写着工整汉字的秦国“公务员”“喜”……这里是湖北省寒假爱心托管班第一课现场。
在武汉市武昌区科创大厦青少年空间,荆楚先民的故事在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团委副书记孙琳老师口中娓娓道来,中华文明的璀璨成就走进了孩子们的世界。在课上孩子们有思考、有欢笑、有感动,AI智能使文物讲起了自己的故事,虚拟技术让博物馆“活”了起来。托管课堂气氛热烈,这个冬天分外温暖。
湖北省是长江中游的文物大省,拥有丰富的博物馆资源。志愿者围绕“做考古小学者,扬荆楚大文化”主题,带领孩子们参观汇集湖北省文物“宝藏”的虚拟博物馆。他们通过讲授旧石器时期郧县人头骨发掘的故事,引导孩子们认识“劳动之美”;通过实物模型展示春秋战国时期楚剑形制的变化,启发孩子们发现“创新之美”;带领孩子们一笔一划仿写睡虎地秦简中的汉字,一同感受“文字之美”。
武汉大学团委聚焦“湖北特色、荆楚文化”,挖掘“学科优势、珞珈底蕴”,迅速牵头组建了一支具有历史学、博物馆学、简牍学、思政教育、少儿教育等跨学科背景,涵盖专家名师、优秀学生、青年志愿者的课程设计研发团队,他们以湖北的文物故事为主线,精心设计打磨“寒假学堂”爱心托管班“第一课”。
作为课程研发专家的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萌认为,“第一课”既是考古课、历史课,更是思政课、德育课。他为大家介绍“第一课”的设计理念时提到:“考古发掘为国家历史提供不容置疑的佐证材料。文物中有我们中华民族成长的记忆。”未来,这支团队将继续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一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脉,进一步推出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系列精品课程,打造具有鲜明珞珈特色的爱心托管志愿服务品牌,用珞珈声音为孩子们讲好更多的荆楚故事、中国故事,“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
据悉,2024年以来,湖北团省委聚力打造“爱心托管班”品牌,推动“暑假学堂”“寒假学堂”育人阵地建设,积极与高校、社会组织对接,拓宽课程来源,并将“爱心托管班”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项目之一,为少年儿童提供一个快乐假期,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得到群众的普遍好评。
在湖北团省委的统筹组织下,以武汉大学为代表的湖北省内多所高校积极响应,累计开办爱心托管班6200余个,组织招募志愿服务团队700余支,服务少年儿童超过24万人次。今年,武汉大学团委首次设置“爱心托管班”专题寒期社会实践,鼓励志愿者利用专业特长为社会作贡献。自本月14日起,一批青年志愿者将走进社区,陪伴孩子们共同度过这个欢乐的寒假,他们的“爱心”将使万千家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