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太极拳说是缠丝劲;赵堡太极拳说是背丝扣劲;杨氏、吴氏太极拳说是松软;杨、吴氏太极拳的某个流派将松软说发展到大松大软;有的人更进一步将大松大软说发展到了极端,大松要松到腰空了,不存在了,大松要松到全身处处毫不挂力,我认为这种极端的理论是完全违背王宗岳等人经典太极拳理论,因此是错误的;武氏和孙氏太极拳则说是一动无有不动。
这许多不同的说法,不但使初学者无所适从,即便是修习太极拳已有多年的人,面对这许多说法也会感到困惑。
中国的绝大部分武术都是以搏击为主要目的,或以力胜人,或以快胜人,或以招式胜人。
太极拳是一种很特殊的武术,它的主要目的是是养生,《十三式行功歌诀》明确指出“推祥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搏击或技击则是第二位的目的,是不得已而用之的自卫术,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明确指出“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所以太极拳的技击是反对以力胜人、以快胜人、以招式胜人,它追求的不是搏击是自卫,是以小力胜大力,是以弱胜强。
因为太极拳的目的和技击都完全异于其它中国武术,所以太极拳是最特殊的中国武术,如果练太极拳练成了好勇斗狠,成天讲打打打,我以为这样的太极拳不是真正的太极拳。
如何修习太极拳才能获得养生、以弱胜强,四两拨千斤的功能呢?这是摆在太极拳爱好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以缠丝劲或背丝扣劲为核心进行修习就可以获得这种功能吗?
缠丝劲和背丝扣劲就是螺旋劲,八卦掌也是有着丰富螺旋劲的拳种,但八卦掌并不具有四两拨千斤、以弱胜强的能力,所以即使修成了缠丝劲或背丝扣劲也不可能具有四两拨千斤、以弱胜强能力。
大松大软及松到腰空了,不存在了,手脚处处都不挂力,这种样的修习太极拳,养生效果可能很好,但不可能具有四两拨千斤、以弱胜强的技击功能,推手实践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修习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整体劲,形意拳就是具有整体劲的全身齐动齐静的拳种,但形意拳并不具有四两拨千斤、以弱胜强的功能,所以以整劲为核心来修习太极拳也不可能具有以弱胜强,四两拨千斤的功能。
我以为太极拳要获得四两拨千斤、以弱胜强的能力,正确的修习的方法应该从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所建立的经典太极拳理论中去探寻。
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等人以《太极拳论》、《十三势行功歌诀》、《五字诀》、《走架打手行功要言》等论著给太极拳建立了系统的理论,使后来人修习太极拳时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可惜他们的大多数理论都太言简意赅,语言过于简略,初学者很难领会,而且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
我个人认为,只有李亦畲的《走架打手行功要言》一文是为学者如何理解与修习太极拳的技击而写,文章写得也比较具体,如果你理解了这篇文章的精神,你就应该知道什么是太极拳的技击?太极拳的核心是什么?太极拳应该如何修习?
《走架打手行功要言》开篇就讲:“昔人云:能引进落空,能四两拨千斤;不能引进落空,不能四两拨千斤。”明确指出太极拳的技击特点是引进落空,然后就比较具体地阐述了如何修习太极拳,达到什么样的功夫境界才能获得“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的太极拳功夫。
文章认为“欲要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从人。欲要舍己从人,先要得机得势。欲要得机得势,先要周身家。......。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才能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
从李亦畲的这段话中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
1.太极拳的技击特点是小力胜大力,即四两拨千斤,只有能舍已从人才能四两拨千斤,
2.必须练成“触之则旋转自如”的功夫才能舍己从人,四两拨千斤,
3.文章从“欲要引进落空,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从人。欲要舍已从人,先要得机得势。欲要得机得势,先要周身一家。......的一系列论述则是阐明获得“触之则旋转自如”的太极拳功夫的修练方法。
《走架打手行功要言》明确指出,只有练成“触之则旋转自如”的功夫才能具有“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的太极拳特有的技击能力。根据《走架打手行功要言》和我个人多年修习太极拳的体会,我以为修习太极拳的核心目标是要获得“触之则旋转自如”的功夫,所有的练功要求和练功方法都是为了达到此目标的手段。
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我认为放松、缠丝、背丝扣、周身一家等等都只是为了获得“触之则旋转自如”的功夫而采取的手段,如果将手段当作目的来追求,这样修练出来的太极拳不可能具有“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技击能力,所以这样的太极拳就不是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的的理论系统所阐述的太极拳,而是另一种类型的太极拳
从指导理论的角度来观察,可以有四种类型的太极拳。
第一类,以《九要论》或《十要论》及陈鑫的缠丝劲说或背丝扣说为指导,虽然也讲柔化,但主要技击特征是跌打摔拿,主动击人。这类太极拳的重要代表是陈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是当今最走红的太极拳,因为它能满足某些好斗的中青年人的太极拳追求。
第二类太极拳虽然也以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的理论系统为指导,但在他们似乎只重视整个理论体系中“极柔软然后极坚则”这句话,将松软看成是太极拳的核心,入门是大松大软,最高境界更是大松大软。这类太极拳的代表是李雅轩先生传承的杨氏太极拳。祝大彤先生将大松大软的理论发展到了极端,他的太极拳要求松到不挂一丝劲,松到不要腰。在这种极端理论指导下的太极拳除了有养生效果外,不可能获得“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技击能力。
第三类太极拳完全以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的理论体系为指导的太极拳,修习的主要目的是获得“触之则旋转自如”的功夫,而放松、缠丝、周身一家、周身无有缺陷等等要求都只是达到“触之则旋转自如”目的的手段。这类太极拳的代表是武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及正统的杨氏太极拳。
第四类太极拳是以现代体操甚至舞蹈的理论为指导,汲取太极拳的某些元素,编创出来的二十四式、四十二式及陈氏、杨氏、武氏、孙氏等竞赛表演套路,追求的目标是美观和难度,完全失去了太极拳特有技击功能。
李亦畲用球形来比喻太极拳的“触之则旋转自如”的功能,他说:“胞弟启轩,尝以球譬之:如置球于平坦,人莫可攀跻,强临其上,向前用力,后跌;向后用力,前跌。比喻甚明。细揣其理,非‘舍已从人,周身一家‘之证明乎!得此一譬,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之理,可尽人而明矣。”
经过多年反复地研读王、武、李的太极拳经典著作和对太极拳的不断的走架与推手实践,逐渐深化了对太极拳的体悟,我的心目中逐渐浮现出的太极拳形象是一个以腰部为球心的弹性球,在外力的作用下,这个弹性球会沿着外力作的方向用或收缩或膨胀或旋转的方法将外力化开,不让外力作用于球心,然后再以恰当的方法进行反击,必要时这个弹性球也可以前后左右移动,而放松、缠丝、周身一家等要求和技法,都自然地蕴含在收缩、膨胀、旋转、移动的弹性球中。
当然,获得“触之则旋转自如”的功夫还不是太极拳的最高境界,太极拳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动作和气势都是一个浑圆球,达到这个境界时,内外、敌我、刚柔、胜负等二分性都已经不存在,或者说这些二分性都已经混而为一。
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我认为“天人合一”才是太极拳的最高境界,这时拳脚功夫的修习已经降到第二位,第一位的事情是精神的修养,是修心。
从“天人合一”的境界来来观察太极拳,健身、养生、技击都只是太极拳较低层次所追求的目标,到了最高境界,太极拳是人们进行身心修练的重要方法,从道家文化的角度来说,太极拳只是道家静坐修道的重要辅助手段,健身、技击等要求都降到了次要地位。(本文完)
真正的武学,不可能普罗大众,一直以来都是阳春白雪,是极少数人玩的东西。传武,需要真正的传承才行。现在传统武学会员(第八期)已经开始招募,五月份开课,里面有很多各拳种优秀的功法,包括桩功、试力、内功、肩胯训练、技击、养生等,愿自己在武学路上少走弯路的朋友,请关注传统武学会员招募书(第八期),可以加罗山主微信:18513683927进行交流。
来源:传统武学
请欣赏短视频
声明:公众号《临汾平阳文化》更名为《临汾LF探索PYWH》.本号将赓续6年来的坚守,关注市民身边事,民生新闻,探索平阳历史文化,挖掘研究悠久的历史文化……
投稿邮箱34813235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