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稀之年才正式退休,在耄耋之年仍然坚持学习、育人、著书立说,她说“人老了,心不老,坚持学习和工作让我一直保持年轻。”她就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郦正能。1958年郦正能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前身)飞机设计专业,后留校工作。她讲授过多门课程,曾参与“北京一号”等多个型号的设计工作,承担过多个科研项目,多年参加学院教学督导组工作,主编或参与编写多本教材。曾荣获航空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二等奖六次、三等奖四次,荣立航空工业部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
在科研方面,郦正能主要从事金属和复合材料机构的疲劳、耐久性和损伤容限设计研究。她的研究取得多项成果,荣获十余项奖励,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如歼-7前起落架支柱在飞机着路时的断裂问题等。为系统总结技术要点,确立操作规范,中国航空研究院组织编写军用飞机和民用飞机关于结构强度、疲劳设计、损伤容限等方面的手册,郦正能均参与其中。她先后参与编写出版《实用飞机结构设计手册》等10余本手册。所有手册摞起来有一米多高,累计达200万字。这些手册耗时长、内容充实、表述严谨,经过多次实验验证,成为领域内的指令性文件,至今仍被使用。
从任职教师至今,郦正能共编写8本教材,其中,《飞行器结构学》和《飞机部件与系统设计》为国家级规划教材,《飞行器结构学》等四本教材被评为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应用断裂力学》等两本教材为国防科工委十五规划教材和工信部十一五国际特色教材,这些教材大部分目前还在应用。为了使教材跟上新时代、新科学、新技术的发展要求,郦正能经常到图书馆借阅书籍、资料,在学习新内容后,对教材进行更新升级。与此同时,为了保持教材的延续性,助力青年教师培养,她亲自到图书馆为他们挑选合适书籍,用心指导他们编写教材,以启发性的方式提高青年教师的学术能力。
目前,已经89岁的郦正能正在带领青年教师编写《飞机总体设计》一书。“青年教师忙于上课和科研,有时候没有精力编写教材,我时间比较充裕,可以多做一些工作。”郦正能说道。
因为手中还有一些未完成的重要工作,2006年,70岁的郦正能才正式退休。退休时,北航各学院正在组织教学督导组,于是郦正能又马不停蹄地开始从事教学督导工作,这一干就是9年。从事部分学院研究生督导工作期间,郦正能几乎每天都要听课、开会。有时郦正能从学院路校区到沙河校区听一节课,连同在路上往返花费的时间,常常需要5—6个小时,但她从来没有说过一声“累”。
她坚持走进课堂,听中青年教师讲课,与他们座谈、讨论并给予指导,为学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赋能提质。“与中青年教师交流的过程,也是我接受教育、不断学习的过程。”郦正能说,她和青年教师是一起成长、共同进步。她将一生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和感悟教给青年人,同时她从青年教师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例如专业课与思政课的有效结合、最新的科研技术进展等。这些年接受过郦正能指导的青年教师累计有400余人,很多人现在已经成为专业过硬、教学水平拔尖的优秀教师。他们纷纷表示:“郦老师的指导让我们受益匪浅,她的师德师风,值得我们永远学习。”此外,退休后,她多年主持学院“优秀主讲教师”评审工作,为北航的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2002年,香港爱国人士周修典先生、樊晓苑女士夫妇决定为他们的中学同学郦正能捐赠科研经费,希望为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贡献一份力量。郦正能的爱人、北航原副校长郑祺选建议将这笔饱含爱国情怀的捐款捐给北航,征得三人同意之后,设立了“凡舟”教育基金。自此,郦正能和郑祺选开始担任“凡舟”教育基金的组织、评审和资助工作,至今仍在继续。他们将基金用到最需要帮助的青年教师身上,帮扶没有科研经费支持的青年教师启动科研工作,把他们扶上马、送一程。“凡舟”科研基金启动的几年里,效果明显,一大批北航青年教师取得了系列优秀成果,并快速成长为科研新秀。2012年,郦正能所在团队利用“凡舟”教育基金,率先开展资助“本科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助力提高基础学科师资水平和教学水平。他们力求做到对本科教学团队雪中送炭,为北航营造良好的育人文化氛围,厚植创新人才成长沃土。历经十余年,全校有200多个课程团队参评,约占全校总课程的20%,其中68个团队最终获得资助,300余位一线教师获得“凡舟”奖教金。本科一线教师全员全程全方位参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积极性不断提高。2004年郦正能提出,抽出部分基金建立“凡舟”新材料结构实验室。实验室陆续购置INSTRAN8803(±500kN)等九台设备,以此为依托,目前已经完成多个型号无人机、直升机和导弹结构的试验、分析与设计工作,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500多万元,发表相关论文120多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0项,荣获部级成果奖3项。尽管获得过无数的成绩和荣誉,郦正能没有停下学习和奉献的脚步。她每天阅读《光明日报》等五份主流报刊,时刻关注航空航天领域的新动态。她主动工作,助力青年教师培养,关心关爱下一代,讲述北航故事,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