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创全国文明城 同做文明韩城人】守住历史文化根脉 擦亮特色文化品牌

民生   2024-11-16 23:23   陕西  

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化犹如一条绵延不绝的根脉,深植于民族的土壤,滋养着国家的枝繁叶茂。守护历史文化根脉,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担当。面对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韩城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勇气,在传承和创新中寻找动力,以改革促发展,确保文化繁荣昌盛,为实现“小城逆袭”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撑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市现有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党家村、一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20个中省传统村落,保存较好有党家村、清水村及王峰村的古建筑群,其中党家村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古城历史文化街区被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指引下,我市按照“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原则,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驾护航”。

通过积极实施古城文化街区建设、党家村提升改造、梁带村芮国博物馆建设等一批重大文化旅游项目,争取中省专项资金,统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街巷、城镇格局和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非遗等抢救修缮和保护传承,已实施国、省保单位“三防”项目20个,对30余处国、省文保单位本体进行维修,对21个省级传统村落进行了挂牌保护,对11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情况评估,7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列入渭南市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村。

被看见,才能被保护、被传承。因而,在探索文化遗产保护、拓宽非遗传播途径上,我市煞费苦心。

先后开展了“非遗过大年”“非遗进景区”“非遗进校园”活动。通过不断总结提炼工作经验与模式,成功申报新城办梅苑社区、金城办惠民居社区入选陕西省2023至2025年“非遗在社区”示范点,新城二小被命名为2023至2025年陕西省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白白馍行”“龙门特酒坊”等5家非遗工坊入选渭南市非遗工坊名录。

为了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的“活”起来,“火”起来,进一步丰富全市人民的精神世界,我市组织开展线上线下各类展示展演、线下非遗集市、培训推广等活动,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十一”期间,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逛韩城·看非遗”大型融媒直播活动,游客市民们沉浸式体验9大类百余种韩城非遗的独特魅力。

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我市全面落实文物保护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加强文物保护日常检查巡查,确保文物安全;逐级签订责任书,进一步夯实文化遗产保护的安全责任;严厉打击文物犯罪,严肃查处破坏文化遗产行为。同时,为了梳理挖掘地域文化、乡土文化、民族文化,全面贯彻落实《陕西省文物保护条例》,扎实做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开展全市文化遗产摸底调查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七个镇办636处不可移动文物的外业数据采集和大部分内业工作,进一步完善了文物档案资料。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些年,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我市打造了以史记文化、黄河文化等为代表的文化标识,形成了小而精、特而美、新而奇,具有可带动性辐射性的“一村一品”特色文化品牌。同时,开设“理悦龙门”史记文化主题宣讲,累计开展宣讲千余场次,深入开展“史记文化进万家”“我在韩城讲史记”“全民讲史记”系列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建成非遗文化街区,开展“文物中的文化传承—博物馆长说韩城”“馆长讲国宝”等系列活动,推出“家风家训拓片体验”“家训文化书写诵读”等非遗体验项目,让群众近距离感受文化遗产魅力。依托古城天桥商场、丁家中医、火烧房等历史建筑,拍摄《韩城西原村留住美丽乡愁》《吉氏家谱百年记忆》等传统村落保护宣传片,影印出版《韩城旧县志》,使文化遗产留住记忆、再焕新生。陶渠遗址考古工作2023年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名单。板桥镇文化合作社创新案例《小小文化合作社 承载五大振兴梦》荣获陕西省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大赛全民艺术普及类一等奖。

司马故里,史记韩城,依托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打好“文化牌”,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将韩城文化基因深深植入人们心中,让文化自信成为韩城发展的精神标识。这座满眼风景、满城文化的历史文化名城,已慢慢成为更多人旅游打卡的“诗和远方”。


融媒记者丨赵静

本期编辑丨韦玮

责任编辑丨赵静

韩城新闻
重整行装再出发,浴火重生开新局 了解市域动态,关注民生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