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展开我市2024年生态环境保护画卷,起笔不凡,落笔精彩——
空气质量改善率全省排名第2,优良天数240天、重污染天数5天,取得自国家监测考核以来的最好成绩;
评价空气质量的6项主要污染物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细颗粒物4项指标,以年均值8.2微克每立方米、26.2微克每立方米、1.5毫克每立方米、42.4微克每立方米的成绩,创出历史最好水平;
9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8个断面水质达到优良,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首次达到88.9%,刷新历史最好成绩;
…………
2024年,市生态环境局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安排,坚持标本兼治,压排量、腾容量,打好大气污染防治“组合拳”;坚持工程引领,夯基础、治源头,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坚持底线思维,除隐患、保安全,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连年稳定改善的好成绩。
近年来,我市蓝天保卫战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蓝天的数量不仅上去了,“品质”也更高了。这一成效也意味着我市大气污染防治进入深水区,改善难度明显增大。
2024年,市生态环境局立足现状、着眼长远,通过提前淘汰落后装备,持续推进工业提标、清洁取暖、绿色运输等系列减排措施,从根源上压排量、腾容量,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退治”结合,在工业减排上“下细功”。市生态环境局始终把重污染企业“退城入园、退川入谷”作为改善空气质量的关键举措,持续推进。尤其是2024年,在4.3米焦化企业关停搬迁的基础上,襄汾县万鑫达焦化搬迁至浮山县、曲沃县闽光焦化搬迁至翼城县、襄汾县宏源焦化搬迁至古县、尧都区染化集团搬迁至浮山县……我市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汾河谷地环境容量空间进一步释放,产业布局调整红利得到显现。
同时,该局提前启动钢铁行业限制类装备淘汰退出工作,督促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不仅从源头削减了工业排放,也为企业装备升级、工艺改进、更好地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前打好了基础、铺好了路。2024年,全市6家钢铁9台限制类装备已全部停产退出。加压推进焦化、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助力企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2024年,全市16家水泥(含粉磨站)、2家焦化企业已对照生态环境部最新标准完成改造。
“双改”并进,在清洁取暖上“拓成效”。清洁取暖改造是我市优化能源结构、减少散煤燃烧的主要抓手。2024年,市生态环境局在全市海拔600米以下核心区域已经实现清洁取暖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拓面扩域,新增完成了沿汾6县以及古县、蒲县、翼城县、浮山县共10个县2.8万户改造任务,全市“禁煤区”面积进一步扩大,减煤降碳的集中连片效应也进一步显现。同时,我市持续推进绿色能源输配项目霍州——尧都二期工程建设,以减少市区污染物排放总量,从根源上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目前,该工程已完成总工程量的76%,正在全速推进中。
示范先行,在绿色运输上“蹚新路”。针对工业、散煤减排空间已逐步收窄的市情现状,市生态环境局按照国家、省、市统一部署,先行先试,在平川区域公交、出租车辆全部完成新能源替代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减排新路径,大力推动实施绿色清洁运输。2024年,尧都区、洪洞县、襄汾县8家钢焦、水泥、电力企业所有运输车辆以及市区73家工地55台三类工程机械已全部完成新能源更新替代;全市7个工业园区156家企业清洁运输改造工作,除长期停产或即将关停的14家企业外,已完成改造131家。
三项措施的实施,既推动了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又为市域经济发展腾出了空间,实现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协同增效。
与此同时,市生态环境局还紧盯季节性、区域性污染,依托大气污染整治调度中心与市县两级环境执法24小时调度、全天候值守工作机制,逐小时监测数据,对区域数据进行分析、研判、提示,根据污染物情况,调度中心和市县两级执法人员,闻令而动、听令而行,以不怕苦不怕累的奉献精神,有效消除污染、遏制高值。2024年,累计下达调度指令5216个,解决污染高值问题3357个。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4年,我市空气质量综指同比下降8.9%,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倒7,较去年同期明显改善。
我市水环境问题,表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2024年,市生态环境局以工程为牵引,统筹上下游、左右岸,从源头截污减污。
提速推进“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2024年,省下达我市的目标是95个工程力争全部开工,累计完工率达到50%左右。市生态环境局坚持把“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作为全市“一号工程”,依托市“一泓清水入黄河”工作专班,调动全市之力攻坚工程建设,坚持每周调度研判、实时预警提醒,以全周期、全流程管理闭环措施,保障各项工程扎实高效推进,形成临汾实践,奏响工程治水时代最强音。截至2024年年底,全市95个工程已全部开工,完工62个,圆满完成省定100%开工、50%完工年度目标,开工数、完工数均为全省第一。
启动实施黄河干流流经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市生态环境局按照省定方案,围绕“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推进、省政治监督反馈问题整改、黄河干流流经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落实、河流水质持续改善五个方面工作,依托“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的成熟机制和经验,对沿黄4县开展了净河、减污、治路、洁产、扩绿“五大行动”,同步谋划实施了临汾段4类26项工程,在市、县两级专班的高效统筹下,“五大行动”稳步推进,26项工程全部开工,年度14个完工任务全部按期完成,取得开工率全省第1、完工率全省第2的好成绩。该局还在直接关系水质改善的“净河”行动上,下大力气排查整治,2024年发现的109个“黄河清废”问题已全部清运处置,1383个疑似入河排污口完成整治1345个。
深入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黑臭水体整治。市生态环境局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黑臭水体整治作为民生实事来抓,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推动各项措施落实落细,扎实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完成和农村黑臭水体整治问题销号。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上,2024年,省下达我市治理任务共116个行政村,截至2024年年底,全市共完成治理218个行政村,超额完成任务;在农村黑臭水体整治上,2024年省下达我市的7个整治任务全部完成。
2024年,我市9个国考断面8个达到优良,优良水体比例创出自监测考核以来最好水平。
结合国务院安委办督导和市纪委政治监督反馈问题,市生态环境局对全市40座干渣堆场和25座尾矿库系统复盘、全面排查,2024年排查发现的干渣堆场问题和尾矿库81个隐患已全部整改到位。
以关闭搬迁企业和“一住两公”地块为重点,市生态环境局严格管控土壤污染风险。全市37个优先监管地块完成管控32个,年度管控率达到省定的80%目标,34个重点建设用地地块已全部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安全利用率稳定保持在100%。
聚焦“听民意办实事”项目,市生态环境局大力整治乡镇和村级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设施不健全不完善及监管不到位等问题。2024年,全市97个水源地已全部完成规范化建设。同时,对此前已完成规范化建设的水源地开展“回头看”,发现的33个问题已全部整改到位。
此外,市生态环境局还紧盯各级各类督察反馈的突出环境问题,靶向整改,着力补齐短板。2024年年底,第二轮中央督察反馈的27个问题,完成整改26个,剩余1个2025年年底前可按期完成;省督察反馈的96个问题,完成整改94个,剩余2个正督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的2个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正组织验收销号;黄河北干流监督执法发现的19个问题,完成整改14个,剩余5个正序时推进;沁河流域监督检查发现的2个问题和生态环境部监督帮扶发现的399个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
坚持,是翻越梦想之山的不竭动力,每一步都将铸就明天的辉煌。2025年,市生态环境局将锚定空气质量稳定“退后十”和国省考断面全部“达优良”两大目标,治源头、补短板,集中力量打好污染防治攻坚“十四五”收官战,以生态环境的高水平保护支撑和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全面提质提速。
来源:临汾日报
点亮在看,告诉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