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长文】中国下一代预警机总师是谁?下一代预警机将采用哪些技术?

百科   2024-12-29 20:20   陕西  

网传西飞下一代预警机KJ3000首飞了,于是想起曾经写过的一篇文章,是关于下一代预警机的,本来是发在老号上,可惜老号被封了,现在新号上再发一遍,应个景。



中国目前共发展了六款预警机(不算早期的空警一号),其中有五款相信广大军迷朋友都知道,分别是空警-2000、空警-200、空警-500、空警-600,以及出口巴基斯坦的ZDK-03。最神秘的,则是下一代预警机。

目前官方已经曝光了下一代预警机总师,他叫崔继先,这个后面会进一步说


王小谟:

中以联合研制的预警机一旦交付,

我们计划用三个月时间将其国产化

有这么多的预警机型号,我们不得不感谢一个人,他就是我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院士。

王小谟获得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这真的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当初与以色列合作研制预警机的时候,他是中方技术总负责人,在世界上首次提出有源相控阵体制三面阵背负罩方案,连以色列专家都说:原来你懂雷达!

说王小谟了不起,还因为他有先见之明。

在对以合作的过程当中,他就部署国内组织队伍,跟着以色列同步地干,在向以色列学习的时候,同时消化吸收再创新。

王小谟院士曾经说过的一段话令人印象深刻:即使2001年以色列把飞机交付给我们,我们仍然有个计划,三个月之后,用国产化设备替代,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

但没想到,2000年的时候,美国人很帮忙,施压以色列撕毁合同,于是王小谟院士站出来说,我们跟着以色列人干了五年,我们会干预警机,可以自己干。

王小谟积极向中央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建议,自主研制国产预警机,并立下军令状:做不出来,就提头来见!

2001年,空警-2000正式批复立项。

说王小谟了不起,还有一点就是他敢大胆启用年轻人,陆军就是他提拔的,被任命为空警-2000的任务系统总师(我国预警机实行双总师制,一个是平台总师,一个是任务系统总师),平台总师是航空工业集团的吴光辉。

提拔年轻人当总师,自己却甘当幕后顾问,试问几人能做到?

王小谟院士(前排右)、陆军院士(前排左)

后来他当了ZDK-03的总师,因为这个是出口型号,他不出面根本摆不定。

四个字送给王小谟院士:大公无私!

有一次,我听说王小谟院士要来西安来开会,于是约好开会的间隙采访他。

约好当天的中午,我到的时候他正和一些专家在吃饭,见我到了,就招手示意我先坐下,他第一个吃完饭,立马离席赶过来接受采访,始终面带微笑,和蔼可亲,一点官架子都没有。当谈起预警机技术时,娓娓道来,不用你多提问,他自己就全说了。

这就是我印象中的王小谟院士。

始终面带微笑的王小谟院士


陆军:

空警-2000刚完成研制我这个总师就下台了

俄罗斯卡我们脖子,不卖给我们伊尔-76

关于空警-2000,除了是被美国逼出来的这个故事之外,其实还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

据空警-2000总师陆军回忆: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我们国家将相控阵雷达做的已经小型化了,13.5吨,但我们自己的运-8背不动,运-8自身只有60吨,世界上能背动它的,要么是大型客机,要么就是俄罗斯的伊尔-76,那时候九十年代还不错,买了一些伊尔-76,当时拿过来改造。

2007年空警-2000完成研制成功,陆军这个总师就下台了。

为什么?

因为伊尔-76买不到了。

空警-2000研发成功之后,后面实际上还有装备订货量,但是伊尔-76不给我们了。

空警-2000总师陆军


空警-200、空警-500的诞生,背后都有故事

好在王小谟院士有先见之明,这里面又是一个故事

前面不是说过吗,我们的相控阵雷达做的已经小型化了,只有13.5吨,但我们自己的运-8背不动,运-8只能背一吨多重,没办法只能在伊尔-76的基础上改装预警机。

但实际上王小谟院士一直耿耿于怀,他认为我国必须在运-8上也能把预警机做出来。

所以我国同步研制了空警-200

空警-200预警机

据空警-2000总师陆军回忆:

研制的时候大家也都知道肯定是艰难困苦,研制空警-2000我们当时只有22人,总体团队,那么,我们干空警-200的时候,没办法,22人分了一半去干。后来证明老先生是正确的,因为2007年空警-2000完成研制成功,但是伊尔-76不给我们了。不过,我们部署了空警-200,虽然背个平衡木,但是把飞机带出来了,带出来一型吻合预警机使用的空警-200

虽然有了空警-200,但王小谟院士仍然不满意。

为啥?

因为运-8平台载重太小,最终只能选择重量更轻的两面阵雷达,左右看没问题,但前后有盲区。

所以,王小谟院士说,我们还得做圆盘,360度的。于是,我国又在最新的技术上,也就是我国研发的数字阵技术,后来做成了空警-500,在60吨的平台上,实现了4.5吨的载重,达到了空警-2000的水平。

空警-500预警机

这里就要感谢另外一个人,他就是吴曼青,中国工程院院士,数字阵技术就是他负责研发的,将相控阵雷达的重量从13.5吨降到4.5吨。


空警-2000背后鲜为人知的秘密

据空警-2000总师陆军回忆:

空警-2000研制时,飞行强度是特别高的,军方调集了最好的力量,保障飞行。有的时候,一架预警机升空,方圆四五百公里内,要几十架配试飞机,而且预警机一年要飞几百架次,所以,团结起来干大事,用五年的时间走了人家十几年的道路。

我们当时有一个关键的设备,要到国际上去买的话,要几百万,对方开出天文价格,我们元器件的同志,自己十几万人民币就干出来了,而且又快又有保障。我们改装伊尔-76,对方是不给我们图纸的,我们航空的同志,克服了重重困难,要在飞机背上驮十几吨重的东西,对飞机改装是特别难的一件事。

伊尔-76也好,运-8也好,前舱是飞行员,后舱就是设计师,噪音非常大,在飞机上说话是听不见的,就这样干三四小时下来,大家都不去休息,而是拿着数据去分析,因为第二天还要飞,所以创造了711工作制。

空警-2000预警机


现役最先进的预警机一一空警-500

要说我国现役的预警机,最先进的是哪一款,当属空警-500

2012年立项批复到2015年完成设计鉴定,空警-500预警机研制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空警-500由于采用背负大型圆盘天线罩的新气动布局,要在中型特种飞机平台上实现大型预警机的任务能力,就要突破空间、重量和供电三个限制,满足“装得下、背得动、供得起”三个条件,实现雷达系统全向360°覆盖。

于是就有了下列一系列的技术攻关。

攻克总体气动布局、不可逆助力操纵+控制增稳系统设计关键技术。中型预警机安装大型圆盘雷达天线罩及其支架后,极大地改变了飞机气动布局。因此需要对气动布局和控制、操纵系统进行重新优化设计,满足飞机的飞行安全和操纵稳定性。设计人员通过数百次的计算、仿真,以及长时间的风洞试验,提出了大型圆盘罩扰动下的全机气动操稳联合优化技术,解决基本操稳特性问题。

攻克重量控制及减重设计关键技术。由于结构及系统改进导致飞机重量增加,为保证飞机在高原高温条件下有足够的续航能力,设计队伍根据既定气动外形和动力装置特性,开展了飞机重量控制工作。通过一系列改进,飞机全机重量有效减轻,满足了加改装结构及任务系统的需要。

攻克任务电子系统性能优化设计关键技术。首次应用数字阵列预警雷达等最新技术,利用国产中型飞机实现了大型预警机的能力,能够在全疆域复杂电磁环境下执行任务,监视、跟踪、识别空中及海面目标,将情报及时分发到地/海面指挥机构或其他作战单元,独立或按上级指挥机构分配的任务,遂行对航空兵的指挥引导或与其他军兵种的作战协同任务。

空警-500预警机


崔继先:

我国预警机的未来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

前面说过,目前官方已经曝光了我国下一代预警机总师,他就是崔继先。

官方是这么介绍的: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第一代预警机总师助理、第二代全国产预警机常务副总设计师、新型预警机任务系统总设计师。

官方介绍有点文绉绉,而陆军在介绍时再直白得多:他是我空警-2000的总师助理,空警-500的执行副总师,下一代预警机的总师。

那么,下一代预警机指的是哪一个型号呢?是在运-20基础上改装的空警-3000?

这个还有待时间来给出答案,尤其是官宣。

不过,从崔继先的亮相来看,他还是一个帅小伙,还很年轻,未来前途无量啊!

那么,作为总师的崔继先,又是如何看待我国未来预警机的发展方向的呢?



插播一条广告

年底了,董主编准备前往阎良试飞院一趟,邀请试飞员签名一批飞机模型,具体如下:

-10A172

-10S148

-10C148

-20172/148

-35A172/148

空警-5001100

空警-20001130

飞机模型上将挂说明牌(机型及签名试飞员介绍)

签名模型数量有限,有需求的朋友,赶紧跟董主编(微信dsh2000311)联系吧!



言归正传。

崔继先是这么说的:

目前我国预警机的未来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单装,发展无止境,单装的性能越做越好。但是,我们现在实际上面临着对方飞机反射截面积越做越小,怎么对付它的问题。所以我们现在预警机主要要解决看小目标、隐身目标,包括无人机。第二个是体系发展,战争不能仅靠单一平台,每个平台都应该在一个作战体系里面发挥作用,联合作战全域作战必定是发展方向。而这个方向,用的是什么呢?网络信息体系。当然,它前面还有一句话,加快军事智能化发展。所以,军事智能化加上网络信息体系,必然会促进预警机整体的发展。而且他这样的体系里面发挥作用之后,体系能力越来越强,实现能打仗打胜仗。

其实更多我想说的就是,将来的装备一定是走到体系上,构建未来的网终信息体系,它可能不是一型装备也不是一个单装装备,它可能是一个系统族或者是装备族,在这里头完成各自的功能,能聚能散,能集成也能够分布,其实这些方面都在发展,往大平台上做,往小平台上做,其实都是未来的趋势。它没有一个固定的方向,它还是根据我们作战使用的要求,根据我们整个作战体系的构成,在里头去发挥它特定的作用。其实最终目的就是能打仗打胜仗,构建一个实现我们能够达到联合作战全域作战的网络信息化体系的这么一个装备体系。

崔继先讲的这两段话,提到最多的就是两个字:体系。

看来,我国未来预警机的发展,更加强调融入体系化发展的大潮中。

往大平台上做,往小平台上做,其实都是未来的趋势。”总师说的这句话,值得琢磨。

往大平台上做,是不是指在运-20B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空警-3000?

往小平台上做,这里的小平台到底指的是啥呢?

-8是中型平台,伊尔-76和运-20是大型平台,小型平台难道是指无人机吗?

这一切,都需要时间来给出答案。


后记:

2022517日,已83岁高龄的王小谟院士再次出征,瞄准攻关网络信息体系建设的机遇与挑战,领衔成立了王小谟空基技术实验室。

很可惜,王小谟院士永远离开了我们,既有新冠病毒的影响,也有身体曾经做过手术的影响。

所幸后继有人,崔继先这样的后起之秀已经挑起大梁。

相信,中国的预警机之路会越走越平坦,因为我们已经有了一支优秀过硬的预警机队伍。

人才队伍,才是最核心的。

武器世界
关注武器世界,了解防务动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