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束光”的力量有多强?
中国光谷,全国唯一以“光”命名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来到这里,留下殷殷嘱托,发出时代最强音——
2013年7月,走进长飞光纤的生产车间,指出“我们是一个大国,在科技创新上要有自己的东西。”
2018年4月,考察烽火科技集团,提出“企业必须在核心技术上不断实现突破,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掌控产业发展主导权。”
2022年6月,来到华工科技激光科技馆,叮嘱“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
2024年11月,总书记为“这束光”进一步指路,强调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
其中,既有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又有不断深化的发展要求,更有标定清晰的指引“航向”。
迎光奋进│“我们是一个大国,在科技创新上要有自己的东西”
科技创新,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关键技术“有没有”的问题。
1979年,位于光谷广场的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中国第一根具有实用价值的光纤诞生,由此开启了我国光纤通信技术和产业发展新纪元。1988年5月,邮电部、武汉市和荷兰飞利浦公司三方共同出资,成立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专注于光纤研发与生产。
2013年7月,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来光谷考察。他走进长飞光纤光缆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登上30米高的拉丝塔顶,观看了光纤预制棒被熔化拉丝的过程。随后,总书记指出:“我们这么大的国家,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一定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在这一时期,许多像长飞这样的中国科技企业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是继续以市场换技术,让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还是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把科技发展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这不仅是众多科技企业艰难的抉择,更是一种全新的挑战。
总书记的嘱托,让企业进一步坚定了自主研发的决心。长飞光纤光缆有限公司总裁庄丹当时就立下“军令状”:要在2020年前实现行业全球第一。令人振奋的是,不到4年,长飞就兑现了承诺,从2016年开始,市场份额连续八年全球第一。
“为了科技自立自强,过去1万多个日夜,我们研发创新片刻不敢停歇。”庄丹介绍,长飞公司每年将营业收入的5%投入研发,累计申请专利1300余件,获得国内外专利1000余件。目前,长飞公司成为全球唯一掌握PCVD(等离子化学气相沉积技术)、VAD(轴向气相沉积技术)、OVD(外部气相沉积技术)三大主流预制棒制备关键技术的光纤企业。
今年10月,在上海举行的世界光纤光缆大会上,长飞光纤自主研制的空芯光纤成为焦点。这一技术颠覆性地使用空气纤芯替代玻璃纤芯,光信号传播速度提升约47%、传输时延降低约30%,一举创下多项光通信传输世界纪录,成为我国光通信技术又一重大创新。
近年来,光谷“这束光”屡破世界纪录:华工科技自主研制的IC载板激光刻蚀装备,1秒钟可以检测近万颗芯片并进行激光刻蚀;武汉衷华脑机成功研制出65000通道、双向的脑机接口芯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武汉禾元生物全球首创“稻米造血”技术,生产重组人血清白蛋白注射液,新药有望明年获批上市,将改变从血浆提取白蛋白的历史。
追光逐新│“科技攻关要摒弃幻想靠自己”
不断突破、掌控主导,科学技术“强不强”是关键。
光电子信息产业是应用广泛的战略高技术产业,也是我国有条件率先实现突破的高技术产业。从光纤光缆到显示面板,从5G通信到智能装备,在光谷,几乎每个龙头企业的成长,都伴随着对“卡脖子”堵点的攻克。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烽火科技集团,察看企业研制的芯片、光纤等高科技产品。总书记对企业负责人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企业的‘命门’所在。企业必须在核心技术上不断实现突破,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掌控产业发展主导权。”
烽火,在当时正面临一个重要抉择。
“那时候国际同行已采用全新技术路径开发下一代产品,我们是沿用成熟技术路线,还是打破重来,开发下一代产品?”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军回忆:“总书记语重心长的话语,坚定了大家打造‘中国芯’的信心。尽管技术壁垒很多,但我们坚持自主研发、不断突破。”
自2018年至2021年底,历经三年不懈努力,烽火通信成功研发出中国首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400G相干商用硅光收发芯片,实现每秒可传输400Gbit的数据速率,是前代100G芯片速率的四倍。
时隔三年,烽火通信的科研团队再次刷新自身纪录,研发出目前业界处理容量最大、集成度最高的1.6Tbit/s级光传输芯片,实现了我国光传输芯片技术向Tb/s级的首次跨越,解决了高端光网络设备核心芯片“卡脖子”难题。
这些年,光谷“这束光”不断攀“高”向“新”:中国信科五年六次刷新光传输世界纪录,核心关键领域国产替代率超90%,成为我国唯一有实力将通信系统、信息安全与专用芯片结合起来的企业;武汉国创科光电装备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喷墨打印设备,可打印生产手机屏,创新路径打破国外垄断;武汉中科牛津波谱技术有限公司成功研发出我国首台600兆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中国由此成为继德国、日本之后,第三个实现高场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整机制造且核心部件完全自主研发的国家。
聚光突围│“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掌握科技命脉,才能解决自身“安不安全”的问题。
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此时,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逆全球化趋势加剧、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总书记叮嘱大家:“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
激光被誉为“最快的刀”“最准的尺”,是高端装备制造的“利器”。过去,国外凭借领先技术掌握国际市场话语权。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马新强回忆,当年不光是核心技术要靠买,就连紫外激光器加固用的螺丝钉都要从国外以3美元一颗进口。
“正是这颗螺丝钉一直提醒着我,每一家企业都要摈除依赖,走自强奋斗的道路。”马新强说,通过自主创新、链式创新,华工科技在国内率先突破万瓦光纤激光器、硅光芯片等一批核心技术,从初成立时年营业额不足7000万元的校办企业,成长为中国光谷的“百亿军团”之一。
数年间,光谷“这束光”拿下多个“全球首款”:全球首片8寸硅光薄膜铌酸锂晶圆在九峰山实验室下线,在光量子计算、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领域有重要应用价值;盛隆电气发布全球首款人工智能中低压配电柜AI-iPanel,将配电设备从智能时代带入AI时代;海珀特武汉研发中心打造全球首款正向开发的气态氢能重卡,让粗犷笨重的卡车有了“智慧大脑”。
发光启明│“要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开拓进取”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解决的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足不足”的问题。
一项科技成果要想“从0到1”,再“从1到N”,需要经历实验室成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死亡之谷”,努力飞越从基础性研究到大规模产业化的“达尔文之海”。
为了统筹创新资源、推动创新成果高效转化,武汉重点打造的新型研发机构、被誉为“科创航母”的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武创院”)已在光谷“下水”运行两年,致力于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瞄准的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11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到武创院考察,观看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成功案例展示和科技创新成果,了解推进科技创新的举措,同科研人员和企业负责人深入探讨交流。
总书记强调,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要增强自信、志存高远、协同发力,在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不断建功立业。
几个细节,令人振奋。在武创院的成果展示区,总书记对工业仿真软件的应用成果给予肯定,并要求“加强应用”;关注高产高蛋白玉米新品种,表示“这个研究好,很重要”;对汉产“人形机器人”提出三问,“应用在哪些领域”“造价多少钱”“明年能投用吗”......
“总书记说到我们心坎上了!工业仿真软件是‘用’出来的,只有在不断使用中完成性能的优化迭代,才能更好地应用到汽车、电子等领域。”武创院智软所所长、武汉十沣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佳坦言:“目前我们解决了科技成果‘从0到1’的问题,下一步是解决‘从1到N’,推动国内自主工业软件、仿真云计算与服务、数字孪生、工业互联网等产业的发展,助力中国制造自主创新和数字化转型。”
“我们和总书记汇报了,明年计划试用人形机器人,总书记说‘挺好的’。”武汉格兰若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窦峭奇介绍,人形机器人——“劳动者1号”拥有驱传控感一体化智能关节模组,具备40kg的最大整体负载能力,可用于电网高负载、高危险作业的场景,取代人开展值守、巡检工作。
当前,光谷“这束光”在创新中持续闪亮:聚焦大健康和生物技术、光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生命科学工具、工业软件等细分领域和新赛道,武创院整合高校院所、龙头企业、投资机构等各方资源,目前已成立26家专业研究所、48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7家公共服务平台,成功孵化赋能了200余家科技企业,集聚国际国内创新创业人才700余人,催生了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
总书记在湖北四谈科技创新,四次殷切嘱托,相同的是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不同的是,每一次的内涵更高更广。
“这束光”从跟跑、并跑,再到奋力实现领跑,万光汇聚的中国光谷正加快步伐,迈向“世界光谷”。
来源: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