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施源-柴达木盆地七个泉背斜狮子沟组与七个泉组构造-沉积演化及对砂岩型铀矿成矿的启示

文摘   2024-08-17 00:20   福建  

从构造-沉积演化角度分析矿体的形成和发育过程是砂岩型铀矿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作者基于文献调研、野外地质调查和井震解释,对柴达木盆地七个泉背斜狮子沟组与七个泉组构造-沉积演化过程及其与砂岩型铀矿成矿的联系开展研究。

研究认为: (1)狮子沟组富泥质砂,呈现退积旋回; 七个泉组富砾,呈现进积旋回,底部与狮子沟组间发育新近系—第四系角度不整合,内部发育规模稍小的第四系内部角度不整合; 狮子沟组—七个泉组发育由泥石流、下切沟道—充填和片流沉积构成的大型冲积扇,其中砂质层中密集发育地震变形构造。(2)新近纪以来最剧烈的构造抬剥事件发生在新近纪—第四纪之交,由此形成了新近系—第四系不整合并奠定了七个泉背斜构造格局。(3)推测七个泉背斜狮子沟组砂岩型铀矿潜在铀矿化段主要形成于新近纪—第四纪构造抬剥事件中,该事件催生出含矿构造,并加大了源区铀通量,最终控制了潜在铀矿化段形成发育和空间展布。新近系—第四系不整合则可作为预测潜在铀矿化段空间展布的关键构造控矿标志。

同时,冲积扇扇中/扇缘中砂砾岩百分含量介于20%~50%之间的砂(砾)泥互层带可作为关键沉积控矿标志。研究成果可以为青藏高原东北缘盆地分析提供沉积学和地层学证据,对理解柴达木盆地其他背斜砂岩型铀矿形成发育过程具有重要价值。    

文中图件

结论与展望

)柴达木盆地七个泉背斜狮子沟组自下往上由泥质砂岩与砂岩不等厚互层转化为泥质砂岩夹砂岩,七个泉组底部发育红色底砾岩层,往上由泥质砂岩夹砂岩或砾岩过渡为砂岩与砾岩、含砾砂岩和砂质砾岩不等厚互层,狮子沟组和七个泉组总体倾向稳定,但倾角呈现显著波动,狮子沟组和七个泉组之间发育新近系—第四系角度不整合,七个泉组内部发育规模较小的第四系内部角度不整合。

)柴达木盆地七个泉背斜狮子沟组—七个泉组发育由泥石流、下切沟道—充填和片流沉积构成的大型冲积扇,其中砂质地层密集发育地震变形构造,狮子沟组呈现自冲积扇扇根—扇中向扇中—扇缘演化的退积旋回,七个泉组呈现自冲积扇扇中—扇缘向扇根—扇中演化的进积旋回。

)地层学和沉积学证据表明,七个泉地区新近纪以来最剧烈的构造抬剥事件发生在新近纪—第四纪之交,这次构造抬剥事件形成了新近系—第四系不整合并奠定了七个泉背斜构造格局,第四纪之后虽再次发生抬剥事件,但强度已不及前者。

)推测七个泉背斜狮子沟组砂岩型铀矿潜在铀矿化段主要形成于新近纪—第四纪构造抬剥事件中。新近纪—第四纪之交的构造抬剥事件成为柴西南七个泉背斜狮子沟组砂岩型铀矿潜在铀矿化段形成和发育的最关键地质作用,该事件在盆内催生出含矿构造,同时通过加速铀源区风化而加大铀通量,最终控制了潜在铀矿化段形成发育过程和空间展布,因此新近系—第四系不整合可作为预测潜在铀矿化段空间展布的关键构造控矿标志。同时,冲积扇扇中扇缘部 位砂砾岩百分含量介于20%~50%之间砂泥互层带的空间展布规律,是预测潜在
铀矿化段空间展布的关键沉积控矿标志。

引用本文

施源,刘卫红,邱隆伟等. 柴达木盆地七个泉背斜狮子沟组与七个泉组构造-沉积演化及对砂岩型铀矿成矿的启示[J]. 古地理学报, 2024, 26(3): 700-713.   

SHI Yuan,LIU Weihong,QIU Longwei et al. Tectonic-sedimentary evolution of the Shizigou and Qigequan Formations in Qigequan Anticline in Qaidam Basin: implications for the mineralization of sandstone-type uranium deposits[J]. JOPC, 2024, 26(3): 700-713.

欢迎加入地球资源与地质活动交流群

备注“姓名+单位+GS

扫码添加小编微信,拉你进入地球科学与地质活动交流活动群。

        

地球资源与地质活动
介绍和宣传地质资源、地球活动和行星研究,以及与地球科学密切相关的人类活动、环境与自然等发展和演化历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