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局:郑周-利用深度学习与物理特征预测仪器地震烈度

文摘   2024-11-04 00:38   福建  

快速准确地预测记录台站的仪器地震烈度, 并在地震预警过程中向潜在用户提供及时和准确的警报至关重要.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深度学习和物理参数特征的算法, 用于更可靠地预测仪器地震烈度.收集并处理了2001—2021年日本K-NET和KiK-net强震仪台网记录的3386次地震事件作为研究样本.对这些地震事件进行截取、基线校正、质量筛选等预处理, 共得到25714条三通道地震波形.使用18000条地震记录(90%训练, 10%验证)构建了一个窗长为3秒的仪器地震烈度预测模型(CNN-PP), 并对7714条地震记录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 CNN-PP模型在预测仪器地震烈度方面优于传统的单一特征参数方法.此外, 离线震例测试结果显示, CNN-PP模型的报警成功率达到95.03%, 没有出现误报情况, 为解决地震预警仪器地震烈度的测定提供了一种潜在方法.

结论及展望

本文使用了日本强震台网(K-NET和KiK-net井上) 在P波触发后3 s的数据,提出了一种结合深度学习和物理参数特征的算法.该算法将三通道地震波形和物理特征参数作为模型的输入,仪器地震烈度作为输出,成功训练出一个窗长为3 s的仪器地震烈度预测模型(CNN-PP).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

(1) 通过调参对比试验,选择了具有最高预测精度和稳健性的模型.该模型由7层卷积层、7层BN层、7层池化层和2层全连接层构成.

(2) 在P波触发后3 s,通过对比分析,发现CNN-PP模型相较于传统的Ⅳ2和Pd模型,在小震高估和大震低估方面有明显改善,表现出更优越的预测性能.该模型的预测偏差在±1度范围内占93.24%,在±2度范围内占99.64%.

(3) 地震事件的离线测试结果表明,CNN-PP模型在P波触发后3 s内的仪器烈度预测误差主要集中在±1度范围内.该模型的成功报警率达到95.03%,漏报率为9.68%,并且没有出现误报情况.

综上所述,P波触发后3 s时间窗内,CNN-PP模型相较于传统的Ⅳ2和Pd模型在仪器地震烈度上的预测性能有明显提升.然而,在面对6.5级及以上的大震时,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烈度低估问题.造成模型低估的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个因素:第一,地震级别的不同,小震和大震在破裂方式和破裂时间上存在差异.然而,在本文中,这两类地震被混合在一起进行模型训练,这可能影响了模型的训练,从而导致最后的预测结果出现较大的偏差.第二,时间窗口的限制,P波触发后3 s内所包含的波形特征相对有限,难以完全匹配大震事件破裂的全部过程,进而影响了预测的准确性.第三,缺乏大震数据,大震事件的样本相对较少,模型可能无法充分学习到大震的特征,缺乏足够的信息来理解大震的特有特征,导致其泛化能力不足,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低估或高估现象.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未来的研究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将小于6级和大于6级地震视为两个不同的问题,分别建立预测模型,以确保模型更好地适应不同级别地震的特征,提高预测的精确性.第二,在CNN-PP模型中引入FinDer方法,并合理地扩展时间窗长,以获取更多的波形特征信息,在满足地震预警准确性的同时,也需要对其时效性进行考虑.第三,收集更多的大震数据,并考虑使用数据增强技术,以扩充训练数据集样本.这有助于模型更好地学习大震的特征,提高泛化能力.这些改进措施有望进一步提高仪器地震烈度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实际地震预警和烈度速报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引用本文

郑周, 林彬华, 金星, 于伟恒, 李军, 韦永祥, 王士成, 李水龙, 周施文. 2024. 利用深度学习与物理特征预测仪器地震烈度. 地球物理学报, 67(7): 2712-2728, doi: 10.6038/cjg2023R0521

ZHENG Zhou, LIN BinHua, JIN Xing, YU WeiHeng, LI Jun, WEI YongXiang, WANG ShiCheng, LI ShuiLong, ZHOU ShiWen. 2024. Predicting instrumental seismic intensity using deep learning and physical featur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 67(7): 2712-2728, doi: 10.6038/cjg2023R0521


地球资源与地质活动
介绍和宣传地质资源、地球活动和行星研究,以及与地球科学密切相关的人类活动、环境与自然等发展和演化历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