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⑥丨打造幸福河湖 守护鱼米之乡

民生   2024-11-07 13:25   江苏  




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我市不断激发“群众敢首创”的时代精神,走出了一条因水而兴、与水共生的发展之路,从过去的“洪水走廊”变成了如今的鱼米之乡、国家生态示范区、全国百强市县、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我们特别策划并推出了系列稿件连载,通过深入采访、实地调研和细致分析,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这些在兴化大地上熠熠生辉的首创故事。从农业技术的革新到工业制造的升级,从文化产业的繁荣到社会服务的创新,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对“首创精神”的深刻诠释与生动展现。

希望通过这些真实、生动的案例,不仅让读者感受到“首创精神”的无穷魅力,更能激发更多人内心深处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激情。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书写属于自己的“首创”篇章,为兴化的繁荣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



打造幸福河湖 
守护鱼米之乡

兴化因水之利而生,由荒泽而成市镇,也受水之患而变,由泽国而成水乡。一部兴化史,就是一部里下河地区治水文化史,与水的关系定义着兴化人的生活方式、世情文章与内心向往。曾经的“洪水走廊”变成如今的“鱼米之乡”,这背后有着几代兴化人前仆后继的抗洪经历。






在水利文化馆的一层有两组老照片,老照片上是解放前兴化被洪水淹没的场景。据市水利局原局长刘文凤介绍,这两组照片拍摄于1931年,当时淮河流域发大水,水位高达4.6米,兴化城全部沉没,老百姓过着水深火热的日子。







为了生存,兴化人民和水旱灾害作了长期艰苦斗争。西部在塘上打坝筑堤,东部筑圩挡水,但因黄淮屡屡泛滥,洪泽湖漫溢,兴化成为“洪水走廊”。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周恩来总理亲自组建了治淮委员会,制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







兴化人民先后45次参加大型治淮工程,投入了23万人次,历经千辛万苦,北边新辟了苏北灌溉总渠,为淮河入海开辟了一个新的通道,东面疏浚了入海四港,沿海建了挡潮大闸,加固了永和大堤,如此,里下河地区才免遭了洪涝灾害。


无论是面对“锅底洼”地势,还是成为被海水灌溉的“洪水走廊”,难题在哪,兴化人总是迎难而上,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调整淮海水系,让水往东流,兴化人凭着愚公移山的韧劲,让淮河水绕过了兴化,流向了大海。从此,兴化人民再也不用面对淮水的威胁。那么,兴化的用水又从何而来呢?




刘文凤告诉记者,治淮工程完成以后,引江工程又被提上了议程,南边新开了运河,西边疏浚了大运河,西南上又建了江都四站,这样遇旱南引北流东西调度,遇涝南抽北吸东西分洪,兴化从此就大引大排大调度,也就实现了遇旱引水、遇涝排水。淮河入海,南水北调,一手“挡”淮水,一手“引”长江水,兴化人稳扎稳打,步步艰辛却也步步见成效。



此后的数十年间,全市各地按照“对外打通道、对内搞配套”的要求,依靠劳动积累搞土方和多方集资办水利,逐步走出一条“综合治理、治水致富”的新路子,水利建设取得了持续发展。2006年,市委、市政府又把建设城市防洪工程作为政府的“一号工程”来实施,采取“以河划块,分区设防”的方法,将全城共划为8个区域,建设防洪堤(墙)45公里、防洪闸46座,形成城市防洪工程的整体系统。



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建成农业联圩335个,圩堤总长3328公里,有89.7%的圩堤达到“四点五四式”标准;建成农村圩口闸3911座,圩口闸已实施电启闭改造2526座;建成排涝站1126座,基本实现了兴化城区的防洪安全,至此,兴化人民不再受洪涝之苦。


水是兴化的魂,承载着水乡人民的希望和梦想。纵横交错的河道,宛如城市的一条条血脉,滋润着这片土地,更滋养着人们的心灵。如何保证这些血脉的清洁畅通,更好地造福水乡人民?




自2017年以来,我市河长制健全完善市、镇、村三级河长责任体系,共设立三级河长1822名,实现了河湖长体系全覆盖。河湖长则是河长制工作的“核心力量”。


兴东镇政府工作人员张永国是本镇周韩村的河湖长,作为一名村级河长,为确保河道清洁畅通,他不仅常态化地开展巡河工作,在水花生泛滥的季节,更是每天都会到现场查看河道断面情况。


“如果有水花生,量大的时候,我们就立即调动我们镇里的打捞船。目前我们镇里有三条打捞船,像这个断面的水花生我们只要打捞半个小时就可以打捞完毕,确保河道的清洁畅通。”张永国说。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自2017年全面开展河长制工作以来,我市积极践行“两山”理念,不断厚植水生态优势,紧抓“五水共治”,全面落实生态河湖三年行动计划,深化巩固“两违四乱”专项整治成果。我市河湖长“用脚步丈量河道”,切实推动了河湖治理见实效。

【记者手记】


如今的防洪堤已是绝佳的健身场所,市民在这里闲庭信步,笑看滚滚河水脚下流。在他们的笑容里,是对安稳生活的满足与珍惜,更是对未来幸福生活的信心与憧憬。正是源于兴化人的不服气,兴化走出了一条因水而兴、与水共生的水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掀开与水共生的新篇章。过去可追,未来可期。历史的兴化水波盈动,文脉昌隆,而凭借丰富的水生态文化和绿色生态路网的不断完善,未来的兴化发展将更有底气,也将会令人更加向往。



系列报道合集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①丨戴南镇:全国千强镇的强镇“图谱”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②|我市推进河蟹全产业链建设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③|兴化“文学之城”的崛起之路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④|四季耕耘 万亩良田种“繁花”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⑤|情系“朝夕”美好生活 绘就幸福民生蓝图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兴化发布视频号



全媒体记者:张   晨  韩  婷 徐小仲

编辑:陈思宇

审核:陈广新

签发:花   艳


版权声明:【兴化发布所使用的文章、图片及音乐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发布君陪伴你每一天

↓↓↓

兴化发布
兴化主流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