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乐都区以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为引领,依托乐都山有魂、水有灵、文有脉的资源禀赋,不断加大资源统筹整合力度,深入挖掘乐都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持续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做优文旅经济,奋力谱写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强化活动引领,促进文旅深度融合。举办乐都区第七届“碾伯・寨子”梨文化旅游活动、5·19旅游宣传活动等促消费活动,在人间烟火气中增添更多“文化味”,接棒“文旅经济”持续升温,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稳步增长。常态化开展“文化进校园”“文化进军营”“文化进养老院”活动,切实增加了基层公共文化活动内涵,提升了文化惠民广度。立足推动五一“踏青游”、暑期游等群体,推出民俗文化游、生态体验游等精品旅游路线,让游客走进特色康养区、生态文化体验区等,全方位体验乐都的风土人情和特色文化。积极探索拓展旅游新业态、新模式,发挥上亿广场、唐道618商圈载体辐射效应,精心谋划,不断塑造消费新场景,激活经济新引擎。持续打响土官沟、卧龙谷露营基地等文旅新业态,举行“浪山浪水浪海东”直播推介活动,开展沉浸式旅游新体验,进一步丰富了县域旅游发展空间。2024年前三季度全区共接待旅游人次398.4万人次,同比增长44%,累计旅游收入7.16亿元,同比增长20%。
培育文旅人才,激发旅游内生动力。积极开展代表性非遗项目传承基地申报工作,设立了瞿昙花儿会传习所、元宵节(九曲黄河灯俗)传习所、北门“封神舞”等非遗传承基地,经常性开展形式多样的传习活动,不断提升河湟文化传承力。对国家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实行“四个一”管理,即一人一档案,一年一次上门走访慰问,一年一次座谈会,一年一考核。同时,每年组织开展非遗传承人、“花儿”、刺绣、“南山射箭”等培训,举办元宵节(九曲黄河灯俗)、花儿(瞿昙寺花儿会)、传统箭术(南山射箭)等专家、传承人座谈会,通过讲座、现场观摩、交流学习等方式,极大提高了全区非遗传承人的业务能力和水平。积极发挥区文化馆作为公益性文化单位的辅导、培训作用,多次邀请专业老师及专家对我区各行业文艺骨干进行培训,带动和培养了更多的文艺爱好者参与到全区的文化事业中,基层文艺骨干业务能力得到持续提升。
打造文化名片,提升文旅融合成色。厚植文化根基,丰富文化底蕴,着力推动河湟文化全面发展。全力打造了文化内涵丰富、彰显地域特色的瞿昙耕读传家精神传承馆,从“人文乐都”“毓秀瞿昙”“和美徐家台”三大板块全面呈现乡村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变迁,让农耕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河湟文化博物馆、柳湾彩陶博物馆等的建成使用为广大群众沉浸式体验历史文化提供了新选择。扎实开展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南山传统牛角弓制作技艺等4项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乐都高庙灯制作技艺、乐都建筑木工雕刻技艺等5项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挖掘河湟文化资源普查项目73项,挖掘区级非遗传承人36人、区级非遗项目2项,成功申报国家级传承人2名。
▋来源:乐都宣传
▋编辑:魏君彦 审核:李光瑞
▋法律顾问:青海登来律师事务所 徐登来 13519721376
乐都在线,让城市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