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爱玉者众多,
却无人能与乾隆帝相提并论。
他对古玉收藏十分热衷,
并亲自组织收集古玉,
一生所藏近万件。
在其御制诗中,咏玉诗就近八百首,
因此得名“玉痴皇帝”。
乾隆曾对宫廷玉器制造给予极大关注,在京师设置养心殿造办处和内廷如意馆,亲自过问玉器制办。为打造令自己满意的玉雕,不惜耗费大量人力财力。
《大禹治水图》玉山子,高224厘米,宽96厘米,座高60厘米,重5000千克,新疆和田青玉制。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大禹治水图》玉山子,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玉雕,当之无愧的国之瑰宝。
下面,就来讲一讲这件玉雕创作始末!
万里征途运玉石
《大禹治水图》玉山子局部
乾隆在位期间,民间有人发现一块重达6吨多的玉石,这块大玉石色泽青绿,质地细腻,光润如脂,且体量罕见,世间难求。乾隆知道后非常高兴,下令将其火速运往京城。
《大禹治水图》玉山子局部
当时可没有现代化的吊装工具,全靠人工和畜力,前面用100多匹壮马拉车,后面有上千名役夫推运,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遇到冬天则泼水结成冰道拽运,每天只能走七八里地。玉料运抵京城,用了至少3年,简直不可思议!
乾隆亲点画蓝图
玉雕运送到京城,设计方案早已确定。乾隆有一幅爱不释手的画作,名叫《大禹治水图》,由于年代久远已经破损褪色,乾隆希望用玉雕将大禹治水图复刻,也希望自己能像大禹一样千古留名。
扬州工匠巧雕琢
《大禹治水图》玉山子局部
自古流传这样一句话“造办处苏州的玉,作以精巧见长;扬州的玉,作以大取胜。”也就是说扬州的玉雕艺人,特别擅长加工大型玉雕。
《大禹治水图》玉山子局部
为了赶在乾隆80大寿前完成制作,扬州工匠分成几班,昼夜不停地加工,用了七年时间,才完成这件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大型玉雕!
玉山刻画的是禹率领大众开山的场面,在山的前三面,雕刻家以剔地起突的雕琢法,巧妙地结合玉材的形态,灵活安排人物,遍山古木苍松,重山叠蟑,流泉飞瀑。整座玉山上,雕琢了众多人物,活动都围绕治水展开,人们穿着粗布麻衣,有的干脆光着上身,抡起橛子,劈山移土,脊背、腿上的肌肉随着动作的展开爆发出力量。
《大禹治水图》玉山子局部
上面还有乾隆皇帝亲自命名的隶书"密勒塔山玉 大禹治水图"以及御题七言诗一首:
功垂万古得万古,
为鱼谁弗钦仰视,
图画岁久或湮灭,
重器千秋难败毁。
《大禹治水图》玉山子局部
这份乾隆八十大寿的贺礼,既有乾隆千古圣君自居,也有其以大禹的事迹自勉的含义。
关于玉山子置于何处,乾隆经过费心思忖,决定将它置于自己当太上皇的居住地——乐寿堂,于是《大禹治水图》玉山子自清朝乾隆五十三年(公元 1788年)起就在北京故宫的乐寿堂内高高伫立,两百多年来,一直展示着它那看不尽的风姿。
工艺美术史上的壮举
“玉禹山”的雕成,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是一次伟大的壮举。用料之多,运路之长,用时之久,费用之昂贵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骤然看上去并不能体会这座玉山的非凡之处,所以不如让数据给你最直观的震撼。
“大禹治水图玉山子”高224厘米、宽96厘米、座高60厘米、重5.3吨。从设计、运输到雕琢完工,前后共花了八年时间,若再加上玉料从新疆运来的时间,共耗费了十一年。参与这一工程的人数有成千上万,花费工日以数十万计。据估算,其总工程量约为十五万个工作日,若由一人单独完成,他得花上四百余年方可完工。
庞大工程如何做?
故宫博物院玉器馆里馆藏的一套清光绪十七年李澄渊所绘《玉作图》,共12副。制玉图风格写实,记录描绘出制玉的主要步骤。每图分上下两部分:上部描绘出制玉的手法,下部描绘出此手法所使用的工具。
一、捣沙和研浆
在这图里,站着的玉工用手拿着杵,要把石臼里的石沙敲得更细碎。另一位玉工坐在凳子上,面前放了一个仿佛炒菜锅样的大筛子。筛子的底有细洞,能够让细小的石沙漏下去,粗沙就留在筛子中,这样就能够把石沙依照颗粒大小分类。
二、开玉
还没雕琢的玉料叫做“玉璞”。它的表面常常包裹了一些粗松的石头。开玉,就是把玉璞表面其他的石头削掉。
在这张图里,有两个玉工,坐在大树下的凳子上,两人之间用木架架起一个大玉璞。他们各拿着“大法条锯”的一端,你来我往的拉着条锯。条锯上主要用来切割玉璞的,只是一条钢丝。
三、扎碢(tuó)
扎碢,即是应用碢具解玉成方块或方条,经过设计、画样后,大片裁去多余玉料使玉器初具雏形。
玉工坐在旋车前,旋车上架着的工具,构造颇复杂。这组工具适用长木棍(又叫木轴)的一端,装上圆形的钢盘,这个钢盘就叫做“扎锅”。钢盘的周缘很薄,像刀口一样十分尖利。木轴上缠绕着两根绳子,绳子下端各系一片木板。这两片木板叫做“登板”。
操作的时候,玉工的两只脚轮番踏着登板,靠麻绳牵动木轴旋转。玉工用左手托拿着玉料,抵住正在旋转的钢盘的刃边。桌子的一端放着一个盛了水和红沙的盆子,玉工就用右手去舀沙,浇在玉料上。坚硬的解玉沙,配上旋转而尖利的扎边刃,才能把玉料再切成方块或方条。
四、冲碢(tuó)
应用“冲碢”这种工具,把方块或方条的玉料上,方方硬硬的转角部份“冲”成圆。这个步骤也是坐在旋车上完成的,用一段厚竹枝外面绕着厚钢圈(又叫做冲碢),配着和了水的红沙,渐渐冲去玉块上的方角。经过这个步骤,要雕琢的作品也大致成形了。
五、磨碢(tuó)
应用“磨碢”这种工具来磨细玉器的外表。所用的工具和第三步的“扎锅”有些类似。但扎锅是薄而锐利的,而磨锅厚约二、三分(大约0.6到0.9公分)。能够把玉的外表磨得细腻,发出温润的光泽。
六、掏堂
掏堂,便是挖空容器的内部。首先,用钢卷筒旋进玉器的中央,经过这道工序,玉器的中央会呈现一根圆柱,称作“玉梃”。
此时就得由最富经历的师傅振锤取出玉梃,假如力道不对,不是玉梃取不出来,便是整件玉器碎裂。接着,再以弯形的扁状锥头渐渐揣摩,掏空玉器的内膛。
七、上花
上花,也就是以小形的轧碢,又称丁子,在玉器的外表磨琢花纹。
不同的轧碢方式会留下不同的线条。例如,中厚缘锐的碢具所琢碾出的线条,常常端较窄浅,中段较宽深。新石器时期红山文化玉器的线条就有这种情形,因而有人揣测,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红山文化曾经过开端运用碢具琢碾玉器。
现代玉器上花,是以相似牙医所运用的钻针。马达带动并配合活动的软管,因而挪动相当灵敏、随意。
八、打钻
这是关于一些要雕琢镂空花纹的玉器,所做的一个重要步骤。打钻的工具主要是弯弓和轧杆,轧杆底端镶有金钢钻。玉工坐在桌子的一端,用左手握着玉器,抵在轧杆下端佣金钢钻的下面,右手来回拉动弯弓,弯弓会带动轧杆一来一回的旋转,杆尖所嵌的金刚钻就能够把玉钻出一个圆洞了。
战国至西汉的玉工,便非常擅于应用钻圆洞的技法,营造线条盘旋转机处流利丰满的效果。
九、透花
透花,也就是镂空花纹,以“搜弓”为主要的工具。操作时,先把搜弓上的钢丝解开一端,穿透这个圆洞,再绑好。玉工的右手握着搜弓,一来一回拉动着,钢丝上加浸了水的石沙,就能依照玉片上画的线条来切割了。
由于普通书写作画的墨汁,是会被墨水冲洗掉的,所以玉工是用石榴皮的汁来勾勒出要透雕的图案。和了水的解玉沙,配合钢丝在玉片上来回割锯时,图案仍清分明楚,不会被水洗掉。
距今5300至4200年的良渚文化,已呈现以拉线透花的玉器,开展至清代镂雕玉器薄而细,到达技法的巅峰。
十、打眼
这是特地对付像鼻烟壶、扳指、烟袋嘴之类的小件而又有固定外形的玉器,要钻孔时所用的特殊技巧。
由于这类玉器太小,不便用手拿着打钻,所以就在大竹筒中装了水,上面装置木板,木板中央挖了洞,洞的外形就和要钻孔眼的小玉器外形相同。不同外形的小玉器,要配上挖了不同外形孔洞的木板。
玉工的左手握住小“铁盅”,右手拉着“绷弓”,一来一回的带动铁盅重复旋转,铁盅下端所嵌的金刚钻,就会在玉器上钻出洞来。
技法逐步提升后,桯钻与管钻取而代之。穿孔如是两面对穿,则常有接头不整的痕迹。
十一、木碢(tuó)
木碢是磨光的碢,普通是用葫芦瓤做的。把已雕琢好的玉器表面认真的磨光。这时运用的工具构造是登板连系着木轴,带动一个圆形的转盘,而这步骤用的圆盘,是厚厚的“木碢”,配用的石沙硬度比拟低,又称“浸水黄宝料”,大约是石英沙(七度)来细细磨光。
十二、皮碢(tuó)
皮碢是牛皮制成的,是玉器的最后工序抛光上亮用,详细呈现玉色。
古时的砣碾不象用砂轮那样可为所欲为。察看各时期的做工,其实碾玉之法,源自远古人对石器加工经历的长期积聚,原始水凳的应用开端了砣碾玉器。用砣加带水的解玉砂来碾玉,其难度超乎想象——基本看不见要砣的位置,全凭手感,靠不上碾不到,稍鼎力靠则可能损坏砣轮或令它停下。这种技法至少需要特别的对手臂以至全身的控制要领和长期的特地锻炼,才可能初步具备。
注:以上图文由第一收藏_任昆整理自网络。
专注 精品收藏
总有一款· 属于你
更多宝物就在,微信 yj1c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