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https://doi.org/10.1016/j.jhydrol.2024.132164
主要内容:
全球变暖导致极端降水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导致降水时间格局发生显著变化,加剧了旱灾、洪灾、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然而,对中国大陆九大江河流域降水浓度变化、其驱动因素及其与全球变暖的关系尚缺乏全面的认识。本研究利用1961—2020年的CN05.1格点逐日降水数据集,计算了降水集中指数(PCI)、降水集中度(PCD)和降水集中期(PCP),并利用随机森林和相关性分析弥补了这些不足。
主要结论:
结果表明:(1)中国大陆北部各河流域降水时间格局存在明显的无序性,南部流域降水时间分布较为均匀。夏季降水比例减少、春季和冬季比例增加导致中国大陆九大河流域PCI下降。此外,中、强降水事件增多,导致日降水分散性增强,PCD减少。(2)影响PCI和PCD的主要因子是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南海夏季季风指数(SCSSMI)和北极涛动(AO)。中国大陆地区PCI、PCD和PCP与纬度和海拔呈正相关,沿海流域与经度呈显著负相关。(3)PCI、PCD和PCP对全球变暖呈现负响应,部分流域温度每上升1K,降水浓度降低超过10%;弱降水频率呈现负响应,强降水频率呈现正响应。对于超过99分位数的降水,部分流域的响应率超过20%/K。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大陆降水浓度动态,为减轻干旱、洪涝灾害和管理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主要图表:
图2. 1961 —2020年中国大陆九大河流域PCI变化特征。(a)PCI气候特征。(b)PCI长期趋势(单位:/10a)。(c)1961—2020年中国大陆九大河流域区域平均季节降水量占年降水量比重(SPAP)的长期趋势(单位:%/10a)。
图3 . 1961—2020年中国大陆日平均直径和日平均峰值变化。(a)—(d)与图2相同,但针对的是日平均直径和日平均峰值(单位:儒略日)。
图4 . 1961—2020年中国大陆六种雨量类别雨天的长期趋势及其与PCD的相关性。(a)-(f)六种雨量类别雨天的趋势(单位:天/10年)。每个子图的左上角显示了九个流域雨天趋势的箱线图。(g)六种雨量类别雨天与PCD之间的区域平均相关性。
图5. 1961 —2020年中国大陆九大流域6个降水百分位数季节面积平均降雨日数(RD)、降水量(PA)、降雨比例(RP)和降水强度(PI)相对于1981—2010年气候特征的百分比变化(单位:%/10a)。(a)~(f)6个降水百分位数的变化,其中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分别用绿色、黄色、红色和棕色框表示。以春季降水量低于25百分位数为例,首先利用1981—2010年春季日降水量超过0.1 mm计算25百分位数降水阈值,记为P25th。每年春季降水量超过P25th的天数定义为RD,超过P25的累计降水量记为PA。PA 与春季总降水量的比率为 RP,PA 除以 RD 为 PI。
图6中国大陆九大流域9个大气环流因子对(a)PCI、(b)PCD、(c)PCP的区域平均相对重要度(RID) 。
图 7 . PCI、PCD 和 PCP 与纬度 (LAT)、经度 (LON) 和海拔 (DEM) 之间的相关性。黑框表示未通过 5% 显著性检验的相关性。
图8中国大陆地区平均PCI、PCD、PCP随经度(a1)–(a3)和纬度(b1)–(b3)的变化。
图9 1961 —2020年中国大陆九大流域PCI、PCD和PCP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率(PCI和PCD单位:%/K;PCP单位:天/K)。
图10. 1961 —2020年九大流域不同降水百分位点降雨日数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率(单位:%/K)。横轴为15个降水百分位点:1、5、10、12.5、16.6、25、33.3、50、66.7、75、83.4、87.5、90、95和99。每个网格的百分位阈值是使用1981年至2010年的降雨数据计算的。